首页期刊导航|人民军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军医
人民军医

月刊

1000-9736

rmjy@pmmp.com.cn

010-51927300-8012

100036

北京市复兴路22号甲3号《人民军医》杂志编辑部

人民军医/Journal People's Military Surge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月刊。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突出报道常见病、多发病和创伤防治、防护技术和临床经验,以军民兼顾,面向基层为办刊特色。先后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提名奖、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奖和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全优奖。为中国生物医学类核心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被确认为全国特种医学和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WIC)》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循证医学的军事飞行人员痛风全科管理刍议

    张妲曹艳杰樊羽丰崔丽...
    727-728,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痛风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充分发挥飞行部队航医在痛风防治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是规范军事飞行人员痛风诊治、提高治疗达标率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及国际上关于痛风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相关指南不断更新,明确了痛风发作是可控的、尿酸结晶沉积是可逆的。该文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临床指南为导向,探讨了对痛风军事飞行人员进行全科管理的策略,以期为规范痛风军事飞行人员的综合照护工作提供参考。

    痛风循证医学全科管理军事飞行人员

    战创伤大出血伤员救治策略研究进展

    冯菊邹红江珉钟玲...
    729-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战伤呈现出伤情复杂、伤型增加、抢救难度大等特点。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的潜在可救治伤员死亡中,90。9%为各种损伤所致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挽救严重战创伤伤员生命的关键在于对大出血的早期快速识别和有效救治。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战创伤大出血救治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了分级救治中自救互救、伤情评估、损伤控制复苏、损伤控制手术、卫勤协同等相关措施,旨在为战创伤大出血伤员的救治提供参考。

    战创伤大出血救治策略急救

    某医院首次住院肝穿刺患者病种等变化情况分析

    魏磊王浩靳雪源李元元...
    73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某医院首次住院肝穿刺患者性别、年龄、肝病种类以及病毒性肝病构成等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北京某三甲医院2006-2017年首次住院行肝穿刺27 825例,按照国际疾病分类(1CD-10)编码原则从病案首页数据库提取患者性别、年龄、出院第一诊断、疾病种类等基本资料,对12年间首次住院肝穿刺患者总例数、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种类、病毒性肝病构成等变化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2006-2017年首次住院肝穿刺27 825例中,以2012年总例数为最多,共计3413例;2006年为最少,共计1001例。2006-2012年肝穿刺总例数呈逐年非常上升趋势,2012年以后肝穿刺总例数有所减少。12年间,每年首次住院肝穿刺患者中男性均多于女性,男性占比为60。4%~72。8%;但男性占比逐渐下降,而女性占比则逐渐上升,男性占比与女性占比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2006-2017年,首次住院肝穿刺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年龄均呈逐年非常显著上升趋势(P<0。01);以每10岁年龄段进行分层,11~40岁年龄段患者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41岁以上年龄段患者比例总体呈增高趋势(P<0。01)。(2)12年间,每年病毒性肝病占比均最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65。2%下降至2017年的40。7%;药物或毒物性肝病、其他肝病以及病因不明的肝病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3)12年间,每年首次住院肝穿刺患者病毒性肝炎乙型占比最高,为67。8%~92。9%,其中以2012年占比为最低,2017年占比为最高;其次是丙型,占比为4。4%~27。3%,以2012年占比为最高,自2014年起病毒性肝炎丙型占比逐年下降,2017年这一占比降至最低。结论:某医院2006-2017年首次住院肝穿刺患者在性别、年龄、肝病种类以及病毒性肝病构成上,均呈现显著变化,应有针对性地制定肝病防控措施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首次住院肝穿刺肝炎病毒肝病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观察

    曹毅李田昌陈宇李东韬...
    736-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高危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接受ECMO辅助治疗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27例,根据ECMO置入时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组17例和PCI术后组10例。收集入选病例的基本情况,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PCI治疗情况、ECMO辅助治疗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预后。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PCI治疗,术中无一例病死。所有病例均有一支以上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两组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闭塞严重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后组LM闭塞占比显著高于PCI术前组(P<0。05),两组LAD、LCX、RCA闭塞占比以及双支血管闭塞、三支血管闭塞占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前组重度钙化比例显著高于PCI术后组(P<0。05),Syntax积分显著高于PCI术后组(P<0。05)。两组支架植入数量及造影剂剂量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前组ECMO治疗时间非常显著短于PCI术后组(P<0。01);两组辅助治疗方式仅采用ECMO或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占比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后组机械性溶血症发生率及院内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PCI术前组(P<0。05),两组血栓栓塞、感染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前组院内死亡3例中,因心源性休克死亡2例,因PCI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1例;PCI术后组院内死亡7例均因心源性休克死亡。结论:ECMO辅助在保障PCI术中安全效果较好,对心源性休克的救治有一定效果,但并非终极手段。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体外膜肺氧合心源性休克

    某高海拔地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病及超声心动图特点分析

    徐梅瀑布拉姆范晓燕王雪梅...
    740-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某高海拔地区房间隔缺损患病情况及其超声心动图特点,为该病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某医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高原世居者302例,采用超声诊断仪依次检查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心尖四腔、心尖五腔和非标准四腔,以及剑突下两腔、四腔等各切面,观察心脏各房室腔、大动脉血流及心脏异常血流情况,并测量相关血流指标,包括异常分流血流的流速、压差及肺动脉压等。分析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病情况和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1)本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302例中,检出先天性心脏病8例(26。5‰),其中,动脉导管未闭2例,占25。0%(2/8);房间隔缺损6例,占75。0%(6/8),男4例、女2例,均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大小(18。8±4。3)mm。(2)本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6例中,除1例年轻患者仅有轻微临床症状、心悸,房间隔缺损约13 mm,心脏结构及功能未有明显改变外,其余5例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心脏结构及功能发生显著改变,包括右心明显增大、室间隔矛盾运动、右心功能衰竭、下腔静脉增宽等。合并肺动脉高压5例,均为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过隔分流存在双向分流3例。非标准两心房切面,可见左向右过隔分流血流信号;剑突下两腔、四腔切面,示房间隔中部延续性中段,宽13~25 mm;剑突下两腔切面,可见左向右为主的双向分流血流,并可采集双峰血流频谱及右向左少许分流;剑突下四腔切面,房间隔中部可见过隔分流血流信号,房间隔过隔分流可采集左向右双峰及部分右向左血流频谱。左心室短轴切面,可见室间隔平直,左心室呈"D"字形改变(提示中重度肺动脉高压);三尖瓣瓣上可见反流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PW)流速达3。8 m/s。结论:高海拔地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较常见,且多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甚至不可逆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预后较差;对于高海拔地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须给予高度重视,基层医师应提高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的认识,以便做到早期发现、及早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高海拔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

    高原环境对精子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余佳宜亢亚兰蒲英格樊毅...
    746-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性分析高原环境对男性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中关于高原环境对精子质量、数量影响的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3、Stata 15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924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期居住高原的男性(高原组)精子活力(MD=-26。44,95%CI=-41。01~-11。87)、精子密度(MD=-23。49,95%CI=-33。00~-13。97)、精子活率(MD=-20。31,95%CI=-37。48~-3。13)、a 级精子(MD=-27。82,95%CI=-51。29~-4。34)、a+b 级精子(MD=-18。02,95%CI=-31。16~-4。89)均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平原组(P<0。05,P<0。01);高原组精子异常率非常显著高于平原组(MD=8。18,95%CI=3。43~12。93,P<0。01);两组精液量差异不显著(MD=0。11,95%CI=-0。18~0。39,P>0。05)。结论:高原环境影响男性精液质量。

    高原低氧精子Meta分析

    宫颈癌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效果对比观察

    景莉翟蓓蓓王军良
    751-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某医院收治的宫颈癌90例,根据辅助放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调强放疗组与三维适形放疗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定位CT扫描,扫描后将图像数据传送至治疗计划系统。根据获得的CT图像勾画靶区,宫颈癌术后瘤床区为临床靶区,临床靶区在三维上均匀外扩1 cm为计划靶区;同时,勾画危及器官。三维适形放疗组采用4野盒式照射技术,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治疗计划,要求95%的处方剂量包绕计划靶区;调强放疗组采用5野共面调强技术,危及器官剂量体积按照相关标准限定。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调强放疗组治疗后功能状态(KPS)评分分值为(84。67±6。25)分,非常显著高于三维适形放疗组的(78。22±7。16)分(P<0。01);调强放疗组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白细胞计数降低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三维适形放疗组(P<0。05);随访2年,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宫颈癌远期效果相当,但调强放疗更安全,可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宫颈癌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效果

    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内膜微刺激术后当月移植妊娠结局分析

    刘玲玲姚金芳高金芳董素云...
    75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宫腔镜下内膜微刺激术后当月移植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某医院行宫腔镜检查反复种植失败的不孕症患者204例,于月经第2天给予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芬吗通)的红片口服,每次2 mg、每天2次,直至宫腔镜检查当日。纳入宫腔镜检查和病理结果均正常的99例,分为当月移植组31例和次月移植组68例。收集入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不孕时间、基础窦卵泡计数(AFC)、体质量指数(BMI)、抗苗勒管激素(AMH)值、反复种植失败次数、优质胚胎比例、移植囊胚比例等进行汇总分析。均给予宫腔镜下内膜微刺激术,以小刮匙轻刮宫腔1~2周。当月移植组术后继续给予芬吗通(红片)行人工周期准备内膜;次月移植组术后适时给予孕激素撤退来月经,次月行人工周期准备内膜,适时行移植术。两组均根据内膜厚度和分型调整用药剂量决定移植日,监测指标包括转化日内膜厚度、内膜分型、血清雌二醇水平以及雌二醇作用内膜时间;根据相应监测数值,适时转化内膜,行胚胎移植术。移植术后10~14天行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测,移植术后25天行阴道超声检查,确定是否临床妊娠。电话随访分娩及新生儿情况。结果:(1)两组基础AFC、BM1及优质胚胎和移植囊胚构成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当月移植组年龄、不孕时间及反复种植失败次数,均非常显著高于次月移植组(P<0。01);AMH值非常显著低于次月移植组(P<0。01)。(2)当月移植组临床妊娠率51。61%(16/31),流产率12。50%(2/16),活产率45。16%(14/31),新生儿男女比例9:10;次月移植组临床妊娠率54。41%(37/68),流产率13。33%(5/37),活产率44。83%(29/68),新生儿男女比例18:16;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3)当月移植组转化日雌二醇作用内膜时间,非常显著低于次月移植组(P<0。01);两组转化日血清雌二醇水平及内膜厚度、B型内膜构成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宫腔镜下内膜微刺激术后当月移植,可以获得与次月移植相当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为反复种植失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宫腔镜反复种植失败内膜微刺激术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叶霞刘震
    758-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翼状胬肉切除术分别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生物羊膜移植术两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手术切除患者328例(349眼),根据联合采用的术式不同分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A组)152例173眼和生物羊膜移植术组(B组)176例176眼。术后1周~12个月门诊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复发情况,以及眼部舒适度评分和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1)A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6。74±1。89)天,非常显著短于B组的(12。23±5。03)天(P<0。01)。(2)A组173眼中,复发7眼,占4。0%;B组176眼中,复发32 眼,占18。2%;A组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P<0。05)。(3)A组术后1天、3天、7天、14天眼部舒适度评分分值,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B组(P<0。05,P<0。01);两组术后1个月眼部舒适度评分分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4)术前两组BUT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A组BUT为(8。32±3。01)s,较B组的(7。28±1。23)s显著延长(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BUT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BUT均较本组术前非常显著延长(P<0。01)。(5)术后1周,两组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术区结膜充血、水肿;术后2周~1个月,半月皱襞缝线处结膜裂开10眼,其中,A组4眼(2。3%,4/173),B组6眼(3。4%,6/176);巩膜面肉芽肿6眼,其中,A组3眼(1。7%,3/173),B组3眼(1。4%,3/176);两组半月皱襞缝线处结膜裂开和巩膜面肉芽肿发生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在角膜愈合时间、术后复发率、早期术后眼部舒适度等方面,优于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两种术式在远期眼部舒适度、泪膜稳定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相当。

    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

    自制改良乳突皮质骨粉收集器的设计及应用效果观察

    史美萍谢倩张倩刘阳...
    762-763,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自制改良乳突皮质骨粉收集器的设计制作,并观察其应用于乳突开放手术或乳突根治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确诊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168耳,均行乳突根治或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同时行乳突腔填充与重建外耳道后壁耳道成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制改良骨粉收集器组(观察组)和传统方法收集骨粉组(对照组)各84耳。观察组选取一次性输血器剪掉多余部分制作改良骨粉收集器,一端与负压吸引器管相连,另一端与耳科吸引器相接,吸引术区冲水与高速电钻切削的乳突皮质骨粉;对照组术者与助手配合采用传统方法收集骨粉。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操作,手术收集骨粉后均挤干水分称重,并记录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骨粉收集所用时间为4。0(3。6,5。4)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0(6。0,8。0)min(P<0。05);观察组骨粉收集质量为1。8(1。6,2。0)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0。9,1。2)g(P<0。05)。对照组84耳中,收集骨粉不足1。0 g者10耳(11。9%),观察组84耳骨粉收集均≥1。0 g。术后随访1年以上,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骨粉感染情况。结论:使用一次性输血器滤器部分制作改良乳突皮质骨粉收集器,骨粉收集效果良好,而且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骨粉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