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能动力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能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

邹积国

双月刊

1001-2060

rndlgch703@163.com

0451-55654932、56637728

150036

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452号

热能动力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七0三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要是以军转民,军民结合为报导方针,大力报导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热能动力工程杂志为双月刊,每期112面,主要读者对象为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线性回归与BP神经网络的火电厂燃煤碳排放计算研究

    龚广京周光郑涛陈时熠...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燃煤电厂普遍缺少煤炭元素分析数据的现状,以我国商品煤煤质数据库中的3 000余条煤质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SSA-BP神经网络模型对煤炭工业分析数据进行建模,预测煤炭元素分析含碳量,进而从原料侧计算燃煤碳排放,3种模型对于煤炭元素分析含碳量预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8.40%,2.51%,1.30%.选取某百万机组燃煤电厂平稳负荷、波动负荷、升负荷、降负荷4种典型工况,从原料侧通过上述3种模型开展电厂燃煤连续碳排放计算,并与电厂烟气侧检测碳排放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SSA-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较好地推测元素分析含碳量.3种模型在平稳负荷的低负荷、中负荷、高负荷3种工况下,与锅炉烟气侧测量所得燃煤碳排放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35,0.08,0.07;0.87,0.37,0.09;0.23,0.19,0.17.在升负荷、降负荷、波动负荷工况下,3种模型计算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00,0.84,0.71;1.43,1.24,0.73;1.33,1.15,0.93.以某电厂典型工作日为例,3种模型对日总碳排放计算值与烟气检测法获得的碳排放相对偏差分别为12.28%,5.52%,0.22%.SSA-BP神经网络模型煤质预测和碳排放计算结果与烟气侧测量值偏差最小.

    碳排放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线性回归神经网络

    蒸汽型高温固体储热系统建模与控制仿真研究

    陈梦东康伟张楠刘文亮...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包含蓄热体、余热锅炉、风机、水泵等部件的蒸汽型固体储热供热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恒定入口风量和恒定出口风温模式下的系统动态特性.针对汽包压力升高和用户热负荷降低工况,根据汽包出口阀门开度和风机风量先后调节顺序组成4种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当风量维持5.5 kg/s时,蓄热体出口热风温度及余热锅炉的产汽量均会持续减小,在6 000 s内蓄热体温度由710 ℃降到了 612 ℃,余热锅炉的产汽量由0.88 kg/s降低到0.67 kg/s.针对压力升高工况,先调节汽包出口阀门开度、后控制风机出口风量,较相反的调节顺序,使系统供汽压力变化的调节时间节省1倍,仅需90 s左右.针对用户热负荷降低工况,先调节汽包出口阀门开度再调节风机出口风量,仅需60 s左右将蒸汽热负荷由0.6 kg/s降到0.4 kg/s,但是汽包压力和汽包水位波动较大,波动值分别为0.08 MPa和0.03 m.

    固体储热系统蓄热体simulink仿真动态特性控制策略

    基于XR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王宏武刘欢杨荣祖马汀山...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逆流换热器换热理论模型,基于换热器无因次变量效能、传热单元数和热容量比之间的关系,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XR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根据某600 MW机组的空气预热器的设计参数及运行数据,利用该计算方法求解得到实际运行工况换热效率.并对该空气预热器进行了蓄热元件更换、密封间隙调整等改造,对改造前后实际运行工况换热效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未修正的换热效率与XR有较强的相关性,修正后的换热效率离散程度降低,更能反映空气预热器本身的换热能力.不进行修正情况下,改造前、后的平均换热效率分别为67.6%和67.4%,与设计值69.7%有较大的差距,不能体现出空气预热器改造的效果.通过XR修正,改造后的平均换热效率69.3%与设计值69.7%基本相当,高于改造前的平均换热效率,基本达到改造预期效果.该计算方法可更准确的评价空气预热器的实际性能及改造效果.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XR修正计算方法

    基于改进密度聚类法的高压加热器传热系数研究

    钱虹王海心张栋良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压加热器运行经济性失常,采用传热系数直观地反映高压加热器的运行效率,提出基于时序数据分析方法得到传热系数的在线动态模型.首先通过热动力学机理分析得到影响高压加热器传热系数的主要特征参数并建立基于特征参数的动态模型;其次,通过蜻蜓算法改进的密度聚类方法构建具有最优邻域参数的优化聚类模型,得到可信端差区间.通过一段时间的某电厂的计算结果比较表明,基于改进密度聚类法的传热系数在线动态模型在计算高压加热器传热系数时均方误差MSE低至0.030 5%,说明该模型有效、可行.

    高压加热器传热系数数据处理蜻蜓算法密度聚类

    换热表面结垢对U型管蒸汽发生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

    王祎邢天阳朱小良胥建群...
    109-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U型管蒸汽发生器的壳侧沉积了来自二回路系统中的腐蚀产物,结垢导致热量聚积在金属换热管上,容易造成垢下热点腐蚀,危害设备安全.为了明确结垢对蒸汽发生器传热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仿真平台APROS建立了 U型管蒸汽发生器的分布式模型,并根据已公开论文中的数据进行了模型准确性验证;推导了污垢热阻与表面换热系数之间的关系式,分析了不同结垢厚度、位置对U型管蒸汽发生器换热区域的传热管壁面温度、流体温度、传热系数、热流密度等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结垢程度的加剧,蒸汽发生器的换热效率不断降低,出口蒸汽品质不断下降;结垢对沸腾段换热效率的影响比对过冷段换热效率的影响更大.

    U型管蒸汽发生器APROS结垢传热性能

    基于响应面法分析氧化石墨烯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尹勇周冰杨洪海陈子豪...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是评价多个自变量对过程及结果影响程度的有效工具.基于RSM方法,试验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纳米流体对脉动热管(Pulsating Heat Pipe,PHP)的传热强化作用,分析了加热功率20~105 W、充液率25%~75%及GO纳米流体质量分数0%~0.1%时对PHP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水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受加热功率、充液率及GO纳米流体质量分数的共同影响;加热功率(Q)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充液率(FR),G O纳米流体质量分数(ω)的影响最小;Q与FR的交互作用较强时,对热阻影响显著;FR与ω的交互作用较弱时,对热阻影响则较小;Q与ω的交互作用及对热阻的影响最小;最佳运行参数为Q=96.4 W,FR=67.5%,ω=0.041%,对应的热阻值Rmin为0.463 K/W;应用RSM方法可大幅减少实验次数,有效分析GO/水PHP传热性能及影响因素,并预测最佳运行工况.

    脉动热管响应面法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传热预测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SO2排放GWO-N-BEATS预测算法

    曾庆华冉鹏董坤刘旭...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精确地预测SO2排放质量浓度,解决非线性随机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特征选择的GWO-N-BEATS算法.通过随机森林算法筛选输入参数的特征,使用灰狼优化算法对N-BEATS算法的超参数进行优化;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门控循环神经网络(Gated Recurrent Unit,GRU)以及N-BEATS算法对比分析,验证了 GWO-N-BEATS算法的有效性.将本算法应用于某大型电网公司大数据平台,探索了复杂智能算法在大数据平台上开展污染物排放预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长短期记忆网络、门控循环神经网络和N-BEATS方法,GWO-N-BEATS算法预测误差更小,其中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50%,相对均方误差RMSE为0.42,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33,决定系数R2为0.97.

    随机森林特征选择灰狼优化算法大数据平台N-BEATSSO2预测

    低压缸切缸工况下流动与鼓风特性数值研究

    胡建东穆祺伟王耀文蔡健...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低压缸切缸工况时机组的运行能力,以国内某电厂汽轮机低压缸为研究对象,建立低压缸单边八级叶栅单通道流场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入口流量下其内部流动结构和气动性能以及末级动叶的鼓风加热特性.结果表明:随着低压缸入口流量的持续减小,排汽出口和末级叶栅内会陆续出现排汽回流和汽流分离现象,并伴随有动叶入口的负攻角现象;当低压缸入口流量减小至1.19%额定流量时,工质做功无法弥补低压缸转子旋转耗功,低压缸整机无法输出功率;当低压缸入口流量降低至7.44%额定流量时,末级通道动静交界面靠近叶顶区域和末级动叶通道靠近叶顶区域出现局部高温区,出现切缸工况末级动叶的鼓风加热效应;同时,切缸工况下末级静叶鼓风加热温度抬高程度显著大于末级动叶,相较于额定工况末级静叶和末级动叶表面最高温度分别抬高了约105.96%和 71.91%.

    低压缸切缸工况鼓风加热数值模拟

    英国HydroWing公司开发新型驳船来降低潮汐能技术的成本

    孙嘉忆
    141页

    新型高效紧凑式换热器仿真及热力分析

    鲜成卓赵剑刚李海阳陈玉翔...
    142-149,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新型高效紧凑式换热器设计的功能性,并使其满足热力学性能需求,对绕管的结构参数及桥接布管方式进行设计.采用一种新型的变径变线桥接方式,在体积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密集的管束布置形式;对该新型换热器设计进行全尺寸流域建模及CFD数值模拟;并将三维建模结果与一维程序计算结果对比,进行可靠性验证.计算结果表明:三维计算的各项热力学性能结果与一维计算仅有较小偏差,总传热系数相对误差仅为3.74%,总传热量相对误差仅为1.04%,验证了该三维计算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结合温度云图证明了换热区域基本集中在绕管段,为简化复杂换热器的计算提供了思路;该新型高效紧凑式换热器设计实现了管侧双股流可独立运行且同层间不存在无效换热区,整体换热平顺进行,壳侧流阻较小,换热能力保持较好;在工况范围内整机换热体积功率达到 4.67 MW.

    缠绕管式换热器数值模拟全尺寸建模热力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