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能动力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能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

邹积国

双月刊

1001-2060

rndlgch703@163.com

0451-55654932、56637728

150036

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452号

热能动力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七0三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要是以军转民,军民结合为报导方针,大力报导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热能动力工程杂志为双月刊,每期112面,主要读者对象为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综合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优化

    高月芬孔凡鹏员成博黄丽壮...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耦合多种能源与设备的综合能源系统供能灵活、能源利用率高,有利于国家能源结构低碳清洁转型.本文从生命周期角度对综合能源系统进行优化,更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首先对综合能源系统所使用能源和设备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计算,而后建立含碳交易成本在内的双层优化模型对综合能源系统的容量配置与调度运行进行优化.设立3种场景对综合能源系统与传统供能系统的经济性与碳排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能源系统较传统能源系统具有良好的低碳性与经济性;能源消耗是综合能源系统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主体,其中20%以上来自上游各类电厂的间接排放,系统设备带来的碳排放仅有1%左右;综合能源系统优化中考虑生命周期碳排放可以起到减碳的作用,但结合当前的电价、燃气价格及碳交易价格并不占经济优势.

    综合能源系统生命周期碳排放多目标优化容量配置孔雀算法

    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压缩CO2储能系统热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

    王洪利陈名扬董博刘浩雨...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储能系统中余热高效回收利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压缩CO2储能系统,利用高压压缩余热分级存储的手段实现能量的深度利用.建立了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对所提出系统和现有参考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系统循环效率增加了 3.99%,储能密度增加4.47(kW·h)/m3,换热部件相对㶲损失下降了 6.80%;提高冷却水的初始温度能有效提高循环效率;高温储热换热器中CO2的出口温度对循环效率的影响存在最优值为434 K;中温段换热器中CO2的出口温度较低时,有利于循环效率和储能密度的提升.本文所提出的系统能够为CO2储能系统深入优化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CO2储能系统梯级利用循环效率储能密度压缩余热

    燃煤机组集成多热源熔盐储热系统热力学性能分析

    董乐朱超郁翔辛亚飞...
    89-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降低燃煤发电机组在锅炉最低稳燃负荷下的电负荷率,以660 MW超临界机组为例,采用Ebsi-lon软件建立集成烟气及主蒸汽多热源熔盐储热的燃煤发电系统模型,分析集成系统的热力学性能以及集成系统在不同释热基准工况下的系统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在储热过程中,主蒸汽最大分流流量为88.40 kg/s,燃煤机组的最低电负荷率由30%降低至11.75%;在释热过程中,燃煤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增加了 88.50 MW,占额定负荷的13.40%;在30%额定负荷(Turbine Heat Acceptance Condition,THA)储热并在75%THA释热时,集成系统的最高等效循环效率为85.89%;在储热过程中,集成系统的附加㶲损为负,而在释热过程中,集成系统的附加㶲损为正;集成系统在100%THA释热的附加㶲损最大,为41.96 MW,而在50%THA释热的附加㶲损最小,其最大附加㶲损为12.40 MW.总体而言,集成系统在30%THA储热并且在50%THA释热时系统性能最好,系统等效循环效率最高可达94.35%.

    机组灵活性多热源熔盐储热㶲分析等效循环效率

    大型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季运行分析

    栾睎麟马剑龙聂深强丁羿...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电厂的冷端损失是电厂热力系统最大的能量损失,汽轮机凝汽器的大量余热通过不同的冷却设备排放至大气中.为降低机组的冷端损失,以某电厂2 × 350 MW热电联产机组为例,建立高背压余热梯级供热模型,对机组进行高背压供热改造.结合供热季周期供回水温度变化,研究了双抽凝方式(EC-EC)、双抽背串联方式(EHBP-EHBP)在供热季运行时抽汽与负荷分配方式.利用热量法和㶲分析法,分析供热机组的经济性与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高背压串联机组比抽凝机组供热季平均发电功率提升了 26.2 MW,平均发电标准煤耗降低了 92.0 g/(kW·h),热经济性更好;供热季运行时高背压串联机组比原抽凝机组汽水㶲效率平均提升9.6%,额定供暖工况下㶲效率提升 9.4%.

    热电联产高背压供热季运行经济性㶲效率

    虚拟电厂内多类型小规模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互补提升

    曾四鸣马瑞吴宏波罗蓬...
    104-11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小型火电机组发电负荷小、一次调频能力不足、无法纳入虚拟电厂框架下的问题,本文采用将小型火电机组进行改造并将多台小型火电机组耦合的方式,提高了小型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负荷变化幅度和新能源消纳能力.选取机组热电相关参数,采用EBSILON Professional软件对其进行模拟仿真,对多个机组的调峰负荷空间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Python语言计算多台小型机组深度耦合负荷变化能力,用于虚拟电厂负荷调度指令的制定.计算结果表明:机组经过抽汽改造后,3台机组可以耦合协力达到国家的上网标准;在满足标准的同时,在不同的工况下,多机组耦合最多可以容纳7.36 MW的其他能源,最多为热网供热163.66 MW;3台机组平均煤耗率最低可达到 890.40 kg/(kW·h).

    虚拟电厂一次调频多机组耦合

    计及多灵活性资源的虚拟电厂两阶段鲁棒优化调度方法

    辛晓钢李强张谦廖丛林...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内蒙古地区风电消纳和深度调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两阶段鲁棒优化的聚合多种灵活性资源的虚拟电厂双层优化控制策略.首先,以虚拟电厂在调度周期内收益最大为目标,同时充分考虑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带来的成本和利润,依据风电出力、负荷预测数据构建上层模型;其次,在下层模型中,以虚拟电厂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针对风电出力、负荷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引入鲁棒优化控制,根据相关系数的调节,得到不同保守度下虚拟电厂的收益,并根据调度周期内获取的收益情况进行实时修正.仿真结果表明:虚拟电厂聚合深度调峰燃煤机组(Deep Peaking Coal Fired Units,DPCFU)后,相比于只参与常规调峰机组的虚拟电厂增加17.42万元收益;虚拟电厂以较小的运行风险获取较大的利益;本文提出的双层控制策略在收益最大的基础上最小化运行成本,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鲁棒系数提供不一样的调度方案.

    虚拟电厂鲁棒控制聚合特性多灵活性资源优化调度

    深度调峰下多种供热改造耦合的容量配置优化研究

    杨坤耿杰刘迪叶学民...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纳,燃煤机组不断参与深度调峰,急需对热电联产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针对某660 MW纯凝机组,建立了中间抽汽供热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配置电锅炉供热(方案1)、吸收式热泵供热(方案2)以及电锅炉和吸收式热泵联合供热(方案3)3种方案.采用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的遗传(NSGA-Ⅱ)算法和优劣解距离(TOPSIS)法对方案3的容量配置进行优化,井深入分析不同方案下的热电解耦能力和热经济性.结果表明:相比于吸收式热泵供热,电锅炉供热能够极大提高机组的灵活性能力,但其热经济性较差;联合使用电锅炉和吸收式热泵既能有效提升机组的热电解耦能力,又能均衡系统的热经济性,该联合方案最小电负荷可降至30.37 MW,灵活性能力显著提升.

    深度调峰热电解耦灵活性改造容量配置

    湿空气接触式换热过程建模与分析

    史维秀李敏潘利生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湿空气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空气全热吸收装置,建立了空气与盐溶液换热的理论模型,通过二分法分析换热过程,研究了直接接触式换热装置中空气进口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盐水进口温度、盐水质量流量对热质交换性能,以及凝结水量和换热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进口温度升高和相对湿度增加会加强热质交换程度;盐水进口温度升高会削弱热质交换程度,而盐水质量流量的增加可以增强传质传热.

    低品位热源直接接触式换热空气全热理论建模

    仿生鱼鳞微通道对流传热数值模拟以及结构参数优化

    李娟姚浩朱章钰石雷...
    14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仿生鱼鳞结构微通道三维物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微通道内对流传热过程,获得了鱼鳞结构参数对平均摩擦系数、平均努塞尔数和综合传热性能因子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均匀实验设计方法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了仿生微通道的目标值热阻和泵功之间的拟合多元二次回归方程.研究表明:仿生鱼鳞结构微通道的平均摩擦系数与平均努塞尔数均大于光滑矩形微通道;仿生鱼鳞结构产生的阻力更小;鱼鳞仿生结构微通道的综合性能因子最大为1.55(雷诺数为1 300时),综合传热性能明显优于矩形光滑微通道;鱼鳞结构的相对高度hs,1/H和相对宽度bs,1/W对综合传热性能影响较大;仿生鱼鳞微通道的热阻和泵功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57 6和0.990 5,拟合方程可信度高.

    鱼鳞仿生传热减阻微通道均匀实验方法

    明阳风电集团的16.6 MW巨型涡轮机抵达广东

    孙嘉忆
    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