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彭熙

月刊

2096-2304

scbgxb@126.com

023-68852703

400042

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理工大学杨家坪校区图书馆大楼16楼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Ordnance Equipment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积极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经常登载著名高校和行业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约稿,对推动兵器行业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关心、支持和信赖,得到了不断发展和进步,已成为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广大科技人员、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大专院校师生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SO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无人机动力系统故障诊断模型

    沈延安杨克泉陈强
    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小波神经网络对无人机动力系统的故障信号降噪和识别能力差以及网络收敛速度慢、训练精度不高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PSO)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无人机动力系统故障诊断模型.该模型运用软、硬阈值函数组合改进的新阈值函数和改进PSO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方式,克服重构信号不连续或严重失真的问题,优化了小波神经网络初始权值和阈值,使模型能够实现快速、准确分析和识别故障类型,具有较好的故障预测和诊断能力.本文中通过对比不同阈值函数的降噪能力和PSO、GA、ACO对小波神经网络的改进效果,比较BP神经网络、传统小波神经网络、PSO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预测效果,验证了本文中构建的PSO优化小波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远优于其他对比模型,具有故障识别和降噪能力强、收敛速度快、训练精度高的优点,在无人机动力系统的故障诊断领域,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无人机动力系统PSO小波神经网络故障诊断

    舵机大动作测试数据关联判读方法

    刘洪政石瑞普承恩胡洲...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电动舵机大动作测试数据人工关联判读工作量大、效率低、故障诊断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小波变换和多约束特征点提取的关联判读方法.根据测试数据量大、类型多的特点,分别采用离散小波变换以及多约束特征提取算法对不同类型的测试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剔除异常值,准确定位各个数据的大动作时刻,提取出特征值;使用时间关联判读方法对提取的特征点进行判读,给出了判读异常情况下的故障诊断结果并自动生成判读报表.为验证关联判读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自动判读算法的实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45s内完成舵机测试数据的关联自动判读和故障诊断,而依赖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工判读方法至少需要335 s,每个大动作点的数据判读效率提高了6 倍以上.

    舵机大动作关联判读离散小波变换多约束

    自行防空武器校轴装备构型与力学分析

    孟凡哲范天峰田亚锋黄诚...
    184-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轴装备用于检验防空武器轴系间距尺寸与理论设计尺寸的一致性,其性能对防空武器的火力打击精度影响巨大.某自行防空武器具有轴系繁多、轴系间距尺寸大的特点,现有装备无法满足其校轴需求,故结合主支板配置、连接结构方式等提出了一种新型校轴装备构型.对该校轴装备建立系统整体有限元计算模型,基于真实使用场景下的受力条件对其依次开展静力学、屈曲及振动模态仿真分析,获得了校轴装备的力学与外激励响应特征.新型校轴装备在使用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刚强度特性,装备构型稳定性能好,能避免运输环境下的振动损伤,满足校轴指标要求,对校轴装备的构型设计与力学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自行防空武器校轴装备构型有限元力学分析

    双管自动迫击炮齐射炮口流场分析

    袁家绪王惠源渠慧娴于家辉...
    191-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双管自动迫击炮齐射时炮口流场对弹丸产生的影响,运用经典内弹道模型对迫击炮发射的膛内平均压力及弹丸速度进行计算,利用三维非定常Euler方程,采用动态分层技术的结构化动网格方法,处理弹丸运动引起的网格变化,建立炮口流场模型,对该双管速射迫击炮发射过程中炮口流场的变化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表明:弹丸出炮口后,火药燃气迅速膨胀,2 个流场相互叠加干扰产生局部高压区域,并且相互叠加的流场使弹丸产生的侧向合力,最大侧向力达350.6 N,会对双管自动迫击炮齐射时的射击精度产生影响.

    齐射炮口流场内弹道后效期动网格

    无人装备系统网络拓扑弹性优化研究

    孟乐张琳孟宪良王振洋...
    196-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无人装备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优化,着力提升网络拓扑弹性,增强装备系统抵抗风险能力这一问题,主要是对无人装备系统网络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以无人装备系统的弹性度量和弹性优化理论为基础构建出PA优化算法,通过增加优化边的策略达到提升无人装备系统的弹性的目的,最后通过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表明该方法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网络拓扑弹性,增强网络结构的强度和韧性,对恶意攻击的抵御能力显著增强,对提升装备系统的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无人装备系统网络拓扑弹性弹性优化PA优化算法

    基于霍普金森杆的水下爆炸壁压测量系统研究

    张永坤崔雄伟金辉沈晓乐...
    204-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霍普金森杆测量系统对气泡载荷进行测量.根据应力应变对应关系,对霍普金森杆测量原理进行表述,其为通过测量HPB上应变推算得到杆端部应力;对HPB测量系统组成进行说明,分析HPB材料、尺寸选取方法,给出应变测量信号与壁压信号间换算关系;采用高速摄影、压力传感器测量系统、霍普金森杆测量系统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气泡载荷进行测量,分析比对测量结果.结果表明,高速摄影与HPB测量系统获取的气泡峰压时间、气泡脉动周期基本一致;无量纲爆距大于0.33 时,压力传感器和HPB测量结果获取的物面载荷数据基本相同;近距离实验时,HPB测量系统抗电磁干扰能力更强.通过实验比对分析,验证了霍普金森杆测量系统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霍普金森杆气泡载荷测量壁压实验

    包覆式复合侵彻体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皓方远航虞欣赵新...
    21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增强聚能装药对目标的后效毁伤效应,设计了一种包覆式复合侵彻体装药结构,在爆轰波的驱动下,紫铜药型罩后翻包覆活性材料,穿透目标后,活性材料释能对目标内部实施纵火后效毁伤.运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对包覆式复合侵彻体的成型及侵彻靶板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活性罩直径、外曲率半径和罩顶厚度比对包覆式复合侵彻体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活性材料嵌入紫铜药型罩内侧,在炸药驱动下可以实现对活性材料的包覆;当活性罩直径取值为0.86D(D为装药直径)时,外曲率半径取值为1.15D,壁厚比取值为 2/3 时,复合侵彻体包覆效果较好;包覆式复合侵彻体能穿透30 mm厚45#钢靶,并能对后效靶造成毁伤.

    聚能装药复合侵彻体活性材料包覆式向后翻转

    基于ABAQUS的曳光管套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

    王伟杰王刚顾阳伍思荣...
    218-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曳光弹丸发射过程中,在高过载和高膛压作用下曳光管壳可能发生大的塑性变形甚至断裂,影响曳光药剂正常燃烧,因此设计了用来固定和保护曳光管的管套.压螺与弹体螺纹连接和曳光管壳在高过载作用下的强度校核结果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利用ABAQUS软件仿真分析曳光管壳和管套在 360 MPa膛压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结果显示:曳光管与方案1 管套配合时的最大应力为 1 026 MPa,最大应变为 0.8;与方案 2 管套配合时的最大应力为844.7 MPa,最大应变为0.05.经分析可知,采用方案1 管套时,曳光管壳的局部变形量可使曳光药剂断层、松散;而采用方案2 管套时,曳光药剂强度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化.通过曳光性能射击试验验证了ABAQUS软件仿真分析结果.

    曳光管套曳光管壳结构设计强度应力应变分析

    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做功发射技术研究

    陈延伟曹明磊李奇
    224-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做功发射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清洁环保、烧蚀小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气体炮、发射箱/筒以及无人机发射回收装置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做功发射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产品技术特点和典型应用场景,梳理了当前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做功发射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工程化建议与解决途径,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信息和解决思路.

    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致裂管发射技术气体炮相变激发

    基于眼动追踪和触觉反馈的人-多机器人班组交互系统

    翟佳佳曾洪沈熠韬徐晓英...
    229-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在动态复杂、非结构化的场景中缺乏自然、高效人机交互方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眼动追踪和触觉反馈的人 多机器人班组交互系统,用于管理由多机器人和人组成的团队.该系统利用混合现实头盔在现实世界中叠加虚拟交互界面,操作员通过基于凝视信号的非语言注意力感知的输入方法进行人机交互指令的输入,进而控制多机器人进行协同运动,同时操作员通过振动和挤压 2 种触觉反馈模态来感知多机器人系统编队队形的尺寸变化与编队完成状态.为了验证人机交互系统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设计了触觉反馈实验与人-多机器人班组交互系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眼动追踪和触觉反馈的人机交互系统能有效控制多机器人系统进行编队,指令执行成功率达93.3%,与仅通过视觉反馈相比,在有触觉反馈的情况下操作员可以使用更少的时间完成多机器人状态感知,交互效率提高了14.55%.

    触觉反馈眼动追踪多机器人班组人机交互多机器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