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彭熙

月刊

2096-2304

scbgxb@126.com

023-68852703

400042

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理工大学杨家坪校区图书馆大楼16楼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Ordnance Equipment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积极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经常登载著名高校和行业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约稿,对推动兵器行业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关心、支持和信赖,得到了不断发展和进步,已成为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广大科技人员、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大专院校师生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破片撞击裸药柱临界起爆速度判据的研究

    张薇崔浩高振国郭锐...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破片以不同入射角撞击不同曲率半径裸药柱的冲击起爆判据,以Held提出的判据为基础,考虑破片入射角和裸药柱曲率半径2 个因素,采用Autodyn软件对球形破片撞击裸药柱的过程展开了数值仿真计算,得到了30 种工况下炸药装药的临界起爆速度,获得了破片入射角、裸药柱曲率半径对炸药临界起爆速度的影响规律,通过Matlab软件拟合得到修正项,建立了关于破片入射角和裸药柱曲率半径的炸药临界起爆速度修正判据.结果显示建立的修正判据和数值仿真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修正判据可以较好地预测裸药柱的冲击起爆条件.

    冲击起爆临界起爆速度判据修正裸药柱入射角曲率半径

    高温环境因素对固-液混合燃料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张弛付豪宋戈石睿捷...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液混合燃料的物理稳定性对于燃料的质量和安全性均有重要的意义.高温环境引发的易挥发液体组分的气化将对燃料的物理稳定性产生极为复杂的影响.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装置模拟、加速燃料物理稳定性改变,并分别从液体燃料析出及密度分布变化趋势,分析高温环境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自然堆垛状态下燃料的顶部受饱和蒸汽压的改变影响较大,而中部、底部则由于燃料的紧密堆积,形成各自独立的气液平衡.同时,液体燃料于高温环境中对固体的润湿效果随之增强,更有利于液体组分完成对固体颗粒的吸附.在303~333 K的温度条件下,固液体积比为1.25∶1,硝基甲烷占液体组分40%的固-液混合燃料保持最佳的物理稳定性.

    固-液混合燃料温度因素物理稳定性FAE(fuelairexplosive)

    端燃装药发动机绝热材料动态烧蚀特性研究

    张旭武志文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准确预估端燃装药发动机工作中绝热材料的烧蚀变化,根据真实发动机燃面退移和包覆层破坏过程控制燃烧室流场边界移动,对流场和绝热材料烧蚀进行了耦合仿真计算.获取了流场边界移动下绝热材料的动态烧蚀特性,分析了燃速对绝热材料动态烧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场边界移动下计算得到的绝热材料炭化层厚度比固定流场边界下计算的厚度高出约0.48 mm,体现了真实发动机中由包覆层破坏导致的绝热材料烧蚀加剧现象.与高燃速条件相比,低燃速下高速气流能够冲刷破坏更大范围包覆层,引发的绝热材料烧蚀加剧现象更加明显,在绝热材料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该现象.

    端燃装药流场边界绝热层包覆层动态烧蚀

    高过载软回收系统内弹道双向耦合特性分析

    邹萧枫赵云飞潘孝斌狄芳...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过载软回收系统中弹前压力对内弹道的影响,在20 000g过载指标要求下,建立了弹前具有高压缓冲气体作用下的双向耦合内弹道仿真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计算弹前压力,并利用UDF将弹前压力与经典内弹道进行双向耦合仿真分析.在5.51 kg装药情况下,对质量为90 kg的弹仓进行高过载仿真,结果表明:2 MPa的弹前预充气体压力会造成膛内最大压力增大2.32%;预充气体为5、8、10 MPa的情况下,弹仓的最大速度分别降低7.32%、12.36%和15.61%;弹仓质量为70 kg和80 kg时,弹仓最大速度分别增大9.63%和4.56%;气体介质种类不同对弹前压力造成影响较小,选择空气作为缓冲介质最优.以弹前压力与内弹道之间的双向耦合模型为基础,分析预充气压、弹仓质量、预充气体介质对内弹道特性的影响,为空气阻尼软回收试验的内弹道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空气阻尼内弹道流场仿真双向耦合Fluent

    仿生扑翼飞行器姿态稳定控制设计与实验

    彭召伟邵伟平郝永平张淳彭...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扑翼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姿态调整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响应的自动姿态稳定控制方法.利用牛顿定律和动量矩定理建立扑翼飞行器数学模型,结合扑翼飞行器姿态变化工作原理,研究飞行过程中姿态调整控制方案策略.采用串级PID控制算法设计姿态调整内环和外环控制器,以扑翼飞行器欧拉角为输出,对扑翼飞行器姿态调整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以及外场飞行实验.通过对扑翼飞行器姿态角的响应仿真分析及外场飞行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扑翼飞行器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及姿态控制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阶跃信号输入下,姿态角能快速响应并快速趋于稳态,外场飞行中扑翼飞行器俯仰角保持 15°,飞行加速度保持 1 m/s2,可以较好地自动保持姿态稳定.

    仿生扑翼飞行器姿态控制串级PID自主稳定

    基于机器学习的巡飞弹气动优化与制导一体化设计

    吴明雨何贤军郑纯陈志华...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巡飞弹末制导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气动优化与制导一体化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以巡飞弹机翼为自由变形对象建立了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的气动参数代理模型,结合该模型提出了物理参数优化神经网络进行气动寻优,以此构建了在线气动优化模型;其次,耦合该优化模型和巡飞弹飞行动力学方程组,搭建了强化学习的制导环境,利用深度Q网络强化学习算法设计了智能制导律,实现了气动优化与制导一体化设计.通过打击地面静止目标的仿真实验,与无气动优化的制导律相比,表明:在线气动优化可使得巡飞弹以最优升阻比飞行,缩短了制导时间,节约燃料;一体化模型仅利用弹目视线角速率信息,可产生较连续的攻角制导指令,提高了制导精度.

    气动优化制导律代理模型一体化设计机器学习深度Q网络

    多体卫星变构关节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白冰涛夏鲁瑞李森徐升...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多体卫星模块间连接强度低、变构过程复杂、需要外力辅助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非偏置式三自由度变构关节,可实现多体卫星模块间的可靠连接与稳定精确的相对运动.采用MDH法建立了正运动学模型并推导正运动学方程,并与偏置式变构关节在姿态可操作度与工作空间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未降低姿态灵活性的前提下实现了工作空间封闭.在Adams中对变构过程进行了运动仿真,变构过程中末端模块的位移与速度曲线平滑无突变,验证了多体卫星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正运动学方程的正确性,结果符合预期的设计目标,为未来多体卫星的运动控制与变构规划奠定了基础.

    多体卫星变构关节运动学工作空间雅各比矩阵可操作度

    绕组形式对空心杯电机功率的影响

    宋文杰刘言松邢海龙张怡辉...
    58-6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心杯电机具有体积小和高功率密度等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舵机系统中.针对空心杯电机绕组形式的选择大多凭借经验的问题,以相同跨距、相同转速条件下空心杯电机的输出功率为目标,对绕组形式的选择展开了研究分析.计算建立了六边形和菱形绕组的输出功率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和实物功率测试,验证了理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相同转速、相同跨距时六边形绕组形式的电机输出功率高于菱形绕组,且随着长径比的增大,六边形绕组电机输出功率的增量高于菱形绕组,在长径比是1.5~2 时,具有更高的输出功率.

    绕组形式电动舵机输出功率长径比空心杯电机

    外加颗粒增强非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刘威苏小红胡会娥迟钧瀚...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加颗粒是提高非晶合金室温韧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外加颗粒的引入也促进了功能非晶复合材料的开发.根据外加颗粒增强非晶复合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综述了外加颗粒的脆韧性、颗粒尺寸对非晶复合材料的室温韧性、屈服强度等力学性能的具体影响研究进展.针对外加颗粒增强非晶复合材料制备中存在的分散问题、两相结合问题以及成分偏析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对具有一定功能的外加颗粒增强非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

    外加颗粒非晶复合材料室温韧性制备方法功能复合材料

    爆炸冲击波作用于生物体损伤的数值仿真研究进展

    杨昆谭向龙吴艳青李梦阳...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生物体损伤高精度数值仿真与准确评价的需求,对爆炸冲击损伤数值仿真算法、力学本构模型与参数确定、以及不同部位损伤表征力学参量 3 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合相关现状,分析了影响现有损伤评价精度的主要因素:① 现有适用于描述爆炸冲击生物体损伤的本构模型理论发展尚不完善,需构建考虑塑性、损伤、率相关等非线性效应的力学模型,且同步发展生物体动态试验模型参数确定方法;② 现有生物体损伤表征量尚未统一,需关注数值仿真结果分析与实验结果对比研究,确定影响生物体不同器官损伤的主要力学参量,获取精确的损伤阈值;③ 与自由场爆炸相比,密闭空间爆炸冲击波传播情况更为复杂,需进一步发展密闭空间爆炸生物体损伤高精度仿真方法并揭示相关损伤机制.

    爆炸冲击生物体损伤数值仿真本构模型损伤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