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电力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电力技术
四川电力技术

胡灿

双月刊

1003-6954

cdscdljs@163.com

028-87082037

610072

成都青华路24号

四川电力技术/Journal Sichua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电力公司主管下、由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和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电力科学技术性双月刊,持有国家统一刊号(CN51-1315/TM)及国际刊号(ISSN1003-6954)。期刊重点是围绕电力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紧跟国内外电力科技前沿,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革新。期刊入编《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编期刊》、《北极星》网站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强风作用下带横隔面输电塔动力响应及破坏机理研究

    李钰睿谢强李悦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设横隔面是对输电塔结构进行抗风加固的一种简单有效方式,但增设横隔面后输电塔的动力稳定性变化和破坏机理差异尚未明晰.以某220 kV同塔双回线路ZY2 输电塔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输电塔线耦联体系有限元模型,对比了增设横隔面前后的单塔及塔线体系的模态差异,验证了在靠近塔腿节间的交叉斜材处增设横隔面对于输电塔局部振型的抑制作用.采用随机风场模拟,计算不同风速下不同塔段处斜材增设横隔面前后轴力响应变化,结合动力不稳定区域理论计算斜材动力稳定性参数,将其与动力不稳定区域绘制在同一参数平面内并根据某一风速下斜材是否进入动力不稳定区域,来判断不同塔段处斜材增设横隔面前后的失稳风速.结果表明,合理增设横隔面最高可将杆塔破坏风速提高 3m/s.

    横隔面塔线耦联体系动力不稳定区域失稳风速

    耐张塔输电线路等值覆冰厚度的简化预测方法

    吴天宝马小敏刘益岑刘小江...
    10-1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输电线路覆冰会引发断线倒塔事故,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准确监测线路覆冰情况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应用价值.在输电线路综合荷载的静力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两种简化的等值覆冰厚度预测方法.第一种简化方法不需要水平档距和高度差参数,减少了输入参数;第二种简化方法不需要角度传感器,避免角度传感器误差造成的预测性能下降,且减小了系统的硬件成本.结果表明:在大水平档距情况下,第一种简化方法与现有方法的预测性能基本一致;在覆冰前后悬垂角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第二种简化方法的预测误差在工程允许范围以内.

    等值覆冰厚度耐张塔简化预测方法静态力学模型悬垂角

    基于关联规则和证据理论的输电线路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白剑锋高峰吴振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及时发现输电线路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出了架空输电线路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首先,结合架空输电线路环境特征、气象数据和巡线相关数据,利用关联规则量化环境特征与水土流失灾害的关联关系,基于证据理论以坡度、坡向、坡位、海拔等特征因子为证据体计算水土流失灾害基本信度;然后,结合雨温联合致灾风险概率分布函数,构建了架空线路水土流失灾害风险概率计算模型.以某 500 kV线路为例,分析了该评估模型的详细计算流程,划分了输电线路水土流失灾害风险等级,提出了差异化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措施.该方法能有效评估架空输电线路的水土流失灾害风险,为线路的智能化运维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水土流失架空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考虑预测不确定性的微电网实时控制策略研究

    李龙胜冯文韬潘可佳郑言蹊...
    22-2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并网成为了缓解全球能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可再生能源实时出力中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给系统的安全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同时保证系统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算法的运行优化实时调度模型.首先,构建了负荷预测模型实现负荷预测和高斯混合模型拟合预测误差;其次,考虑系统各节点的约束条件,以系统运行成本和安全运行作为优化目标,建立相应优化模型;然后,将优化问题转化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并采用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求解;最后,利用DRL算法的环境交互机制和策略自由探索,获得联合调度策略的最优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并且可以进行在线实时调度.

    预测不确定性深度强化学习实时控制

    大规模可调节资源多级聚合参与互动响应数据需求及潜力分析方法

    肖钰皓李科苏军霍耀冉...
    28-3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分调动多类型的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系统供需互动,是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针对区域大规模可调节资源多级聚合参与电网互动响应需求,给出了负荷侧资源的分层分级调控系统架构以及可调节负荷信息交互融合方式;然后,分析了可调节资源参与互动通信系统性能需求和动态互动决策的数据需求,提出了一种规模化可调节资源多级聚合响应的互动潜力分析方法,支撑多类资源互动响应和优化管控;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新型电力系统可调节资源互动响应潜力分析方法

    "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PEST-SWOT分析

    栗奕博代清钊杨富麟孙冬...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将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比例不断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路径.首先,研究了"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的耦合关系,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现状;其次,考虑中国新型电力系统所处环境和自身特性,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采用PEST-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方面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在不同发展战略下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和有效措施,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双碳"目标新型电力系统PEST-SWOT分析发展战略

    新型电力系统下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研究

    黄艾熹王俐英曾鸣祝金荣...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现有的能源体系产生了一定影响,传统能源体系需要向清洁、低碳方向进行转型与升级.储能技术是能源体系转型的重要支撑,能够进一步规避间歇性能源对电网的冲击,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提升电网运行的可靠性.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下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结合当前能源发展要求与方向,深入探讨了储能技术的分类和特性,分析了储能技术在发、输、配、用电领域中的应用场景,并提出现阶段及未来可行的储能商业模式,从而推进电力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确保能源体系转型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商业模式

    大长度高压直流电缆中电荷的产生、测量及释放研究综述

    王洁铭刘巧珏崔智桐蔡致坤...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减排作为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能够有效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之下,用于长距离、跨地区输电的大长度直流电缆在电力互联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直流电缆工作时间较长,维护工作较为困难,而电缆中又不可避免会出现电荷积累问题,其中的残余电荷将威胁电缆的安全运行,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甚至可能造成电缆故障.因此,有必要对大长度直流电缆的电荷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从直流电缆中电荷的产生、测量和释放 3 个方面进行概述,总结了近年来相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未来热门研究方向给出参考.所做研究对大长度直流电缆的在线监测和寿命评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压直流电缆老化空间电荷表面电荷

    基于BP神经网络和SSA-SVM的接地网腐蚀速率组合预测

    张衡刘闯刘炬严文帅...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接地网腐蚀速率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接地网腐蚀速率组合预测方法.首先,采用SSA算法对SVM进行优化,建立接地网SSA-SVM腐蚀预测速率模型;然后,采用 6-11-1 的BP神经网络对SSA-SVM模型的预测残差进行修正,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和SSA-SVM的接地网腐蚀速率组合预测模型;最后,采用接地网腐蚀实验数据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接地网腐蚀速率组合模型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 0.192、4.98%和 0.974 6,在模型稳定性、预测精度、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的相关性均优于其他模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接地网腐蚀速率组合预测麻雀搜索算法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

    输电线路规划方法和寿命周期成本综述

    杨丹倪江杨迎昕焦一飞...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按照传统标准设计的输电线路规划存在效率低和资本浪费等问题.经济研究表明,采用优化设计和科学成本管理方法的输电线路建设对于节省资本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输电线路扩建规划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以帮助在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营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首先,通过综述国内外的研究论文,概述了输电线路规划的基础理论,系统梳理了输电线路规划的方法,包括确定性方法、启发式方法、元启发式方法等,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在经济评估方面考虑线路建设、运行、维护等多个阶段的费用,提出了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更全面地评估输电线路规划方案的经济性.

    输电线路输电规划经济寿命寿命周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