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电力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电力技术
四川电力技术

胡灿

双月刊

1003-6954

cdscdljs@163.com

028-87082037

610072

成都青华路24号

四川电力技术/Journal Sichua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电力公司主管下、由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和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电力科学技术性双月刊,持有国家统一刊号(CN51-1315/TM)及国际刊号(ISSN1003-6954)。期刊重点是围绕电力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紧跟国内外电力科技前沿,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革新。期刊入编《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编期刊》、《北极星》网站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含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策略研究

    王博严洋夏展鹏戴炜...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配电网中分布式光伏等清洁能源渗透率的不断增加,有效地缓解了能源压力.但其并网点的电压越限问题不容忽视,为此,提出了一种含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网无功电压自适应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光伏并网点电压越限的基本原理;其次,针对负荷大扰动和光伏有功功率输出波动性引起的电压越限问题,分别提出自适应控制策略,通过降低光伏逆变器的有功功率以及增加无功功率的调节能力提高控制效果;最后,结合仿真算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并网点电压,证明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分布式光伏配电网光伏逆变器自适应控制策略电压越限

    基于最优深度信念网络的高比例分布式光伏发电数据虚拟采集方法研究

    张华李世龙龙呈高艺文...
    6-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配电站的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数据难以采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深度信念网络的分布式光伏数据虚拟采集方法.最优深度信念网络包括两部分,分别为基本深度信念网络与自适应萤火虫算法.其中,自适应萤火虫算法被用于估计深度信念网络的输出权重矩阵.首先,所提出的分布式光伏数据虚拟采集方法,可以实现同一光伏电站在仅 1 座分布式光伏设备具有完备数据采集装置情形下,完成区域范围内所有分布式光伏设备数据的虚拟采集;然后,以区域范围内 100 座分布式光伏设备对所提出的分布式光伏数据虚拟采集方法进行了验证.

    分布式光伏深度信念网络萤火虫算法虚拟采集

    全功率变速抽水蓄能机组水泵模式建模及运行特性研究

    潘鹏宇史华勃陈刚丁理杰...
    13-1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功率变速抽水蓄能机组(FSC-VSPSU)能够为电网提供快速、灵活的调节容量,助力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快速发展,其应用逐渐广泛.为掌握实际FSC-VSPSU在水泵工作模式(抽水)时的运行特性,以及分析工程现场所出现的实际问题,建立了FSC-VSPSU水泵模式下的仿真模型.此外,FSC-VSPSU在水泵模式时通常采用直接开度控制方法,对抽水功率无法精确控制,通过外加功率控制环,就能够很好地控制抽水功率,可补充作为机组的另一种控制方法.通过仿真FSC-VSPSU在直接开度控制以及外加功率控制环两种方式下的运行,总结了其运行特性,为实际FSC-VSPSU现场运行提供仿真工具以及运行调试指导.

    全功率变速抽水蓄能机组水泵模式仿真建模运行特性

    面向超低频振荡的水电调速器与SVC附加频率控制参数联合优化

    郭亮赵静邓志森杨小磊...
    17-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电网超低频振荡抑制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现有研究仅考虑水电调试器PI控制参数优化的措施,可能导致水电调频能力降低.随着电网中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数量的显著增长,通过SVC附加频率控制为超低频振荡抑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于是提出了一种SVC附加频率控制与水电调速器PI参数联合优化方法.首先,建立了包含水轮机和SVC的单机单负荷系统等值模型,分析SVC的附加频率控制原理,并分析所提模型对系统超低频振荡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以超低频振荡阻尼系数和水电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为优化目标,通过优化设计控制器参数以提升系统整体的超低频振荡抑制能力;最后,在PSCAD/EMTDC平台上搭建了水电机组和SVC仿真模型,对所提方法进行有效性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升高比例水电电网超低频振荡阻尼能力,同时提升水电机组调频能力.

    水电调速器SVC附加频率控制超低频振荡调频能力

    基于群感知技术的互动型智能台区研究与设计

    刘国伟陈宏辉陈童杨永...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中国配电台区数据采集不全、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用户和电网之间缺乏交互等问题,考虑未来台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电动汽车等灵活性资源地广泛接入对电网的冲击,以适应未来配电网电力市场化改革需求为目标,开展基于群感知技术的互动型智能台区研究与设计.首先,基于万物互联的思路构建智能台区电力物联网,实现台区负荷感知与数据监测,打通信息交互通道;然后,基于台区监测数据,设计一次能源自平衡和自趋优算法,实现台区的智能经济运行和智慧供电;最后,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对未来台区多能互补机制的建立进行了分析展望,力争将台区建成真正的智能体,为未来智能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的借鉴与参考.

    群智感知智能台区智能体多能互补

    考虑多源互补特性的新能源打捆销售交易策略

    张晋磊付春立唐志均张思逸...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能源交易电量在电力市场的比例迅猛上升,为解决由于新能源出力波动性造成的中长期电力市场合同履约执行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多源互补的新能源场站打捆销售的电力市场交易策略.首先,设计了新能源场站与常规机组打捆销售的中长期交易框架,提出了通过集中式交易平台调整机组出力满足新能源合同签约电量的联盟交易方案;其次,以多源互补联盟交易模型收益最大为目标,构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新能源场站打捆销售交易模型;最后,以四川某区域风电场的实际数据对所构建交易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打捆销售联盟的交易电量和收益结果进行了讨论.仿真结果表明,多源互补合作交易的方式在提高参与主体收益的基础上还能满足电力市场的合同签约电量.

    新能源场站交易联盟多源互补中长期交易打捆销售

    二郎山—折多山大渡河深切峡谷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对输变电工程的影响

    范荣全曾文慧夏敏张文涛...
    39-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二郎山—折多山大渡河深切峡谷区输电走廊沿线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及地质灾害调查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以及对输变电工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形成控制因素有地形地貌、坡向、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年降雨量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 2200 m以下高程,坡度介于 15°~50°,崩塌主要发育于坚硬或较坚硬岩,滑坡发育于软硬互层岩组;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降雨量为 834~965 mm的区域,泥石流主要分布于降雨量为 892~1085 mm的区域;二郎山—折多山大渡河深切峡谷区输电走廊沿线现状地质灾害发育对输变电工程的杆塔及其基础的稳定性造成威胁.研究成果可为输电走廊沿线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输变电工程规划选线、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地质灾害大渡河深切峡谷输变电工程

    腐蚀镀锌输电塔时变承载能力研究

    杨子烨朱超杰施伟国杨婷...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材料腐蚀作用下输电塔的安全性,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实验数据建立了输电塔镀锌钢材腐蚀后承载力退化模型.腐蚀效应通过在模型中引入人工腐蚀试验得到的材料力学参数和本构模型实现.在精细化有限元建模基础上对结构各关键点施加风荷载,以逐级加载方法计算不同腐蚀程度的模型关键点和塔腿的最大响应确定结构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由于腐蚀导致结构质量、刚度下降,输电塔基频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在镀锌钢材腐蚀周期为 1200 h和 4200 h时,输电塔承载力分别退化 4.2%和 5.3%.

    风荷载腐蚀输电塔有限元模型

    不同矿藏地区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及对比分析

    孙文成张杰李健吴敏...
    52-5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雷电参数与矿藏之间的关系,根据雷电定位系统 2013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的监测资料,对四川凉山州 5 个不同矿藏地区(镍矿、铁矿、铜矿、钨矿和锡矿)的地闪频次、雷电流幅值、雷电日等雷电参数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矿藏地区的地闪频次、雷电流幅值、雷电日差异较为明显,在年变化、月变化和日变化中:镍矿地区的地闪频次相较于其余 4 个矿藏地区最为突出,其余矿藏地区的地闪次数也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矿藏地区的雷电流幅值有明显差异,其中钨矿的雷电流平均幅值最大,镍矿的雷电流平均幅值最小;不同矿藏地区的雷电日也有明显的差异,镍矿地区 10 年的平均雷电日最大,铜矿和钨矿地区次之,铁矿和锡矿地区最小.

    矿藏雷电日地闪次数雷电流强度分布特征

    输电线路相间故障引发直流双极换相失败分析

    刘磊李龙蛟谭博洋李小鹏...
    57-6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一起 220 kV交流线路相间故障引发直流双极换相失败的原因开展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20 kV线路AB相故障后,直流换流站 500 kV交流母线电压遭受扰动,主要表现为故障相电压幅值跌落、换相电压过零点偏移,二者叠加引发了直流换相失败.并且,作为实际工程中预防换相失败的主要手段,换相失败预测控制在所提事件中未能及时识别故障,对于第一次换相失败并未起到预防作用.此外,换相失败受故障时刻等偶然因素与控制响应的复杂交互影响,所提事件中,正常的换相过程后紧跟换相失败,无过渡换相过程可供控制参考调节,情况较为不利.最后,结合所提事故案例,针对换相失败分析与抑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高压直流输电换相失败交流线路相间故障换相失败预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