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动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动物
四川动物

岳碧松

双月刊

1000-7083

scdwzz001@163.com,scdwzz@yahoo.com.cn,scdwzz@yahoo.cn

028-85410485

610064

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

四川动物/Journal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动物学学术性刊物,报道和交流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理论、经验和动态,宣传动物保护。适合从动物学和野生动物保护等的科研、管理、教学、医卫等科技工作者、有关院校师生和广大动物爱好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尖吻蝮蛇毒腺的缓激肽2型受体结合多肽的筛选与验证

    蒋安娜刘杨刘桂娜唐业忠...
    361-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蛇毒已被证明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包含许多免疫原性弱、活性强的短肽小分子。蛇毒腺是分泌毒液的器官,含有毒素成分及调控其分泌过程的大量生物活性成分。缓激肽2型受体(B2R)参与重要的细胞内信号通路,作为炎症的调节因子成为潜在的抗炎药物开发的靶点。为了获得特异性的B2R结合肽,利用尖吻蝮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毒腺T7噬菌体文库对靶点B2R进行3轮生物淘选,测序获得了多个具有潜在结合能力的序列。通过序列长度、溶解性预测、稳定性预测和分子对接等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确定1个含25个氨基酸的肽段,命名为DAvp-4。合成该肽段,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验证了DAvp-4和B2R的结合能力,在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模型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中肯定了其抗炎作用。此研究不但获得了一个具有成药潜力的毒腺多肽,还显示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在筛选天然产物成分研究中的有效性。

    噬菌体展示毒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缓激肽2型受体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的时空格局研究

    陈章敏彭波贺飞何兴成...
    373-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135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研究了同域有蹄类的日活动模式、季节性活动节律差异及时空生态位重叠。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8种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分布最广、相对丰富度最高,岩羊Pseudois nayaur发现位点最少;在主要活动于森林的7种有蹄类中,中华斑羚全天活动,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为昼行性,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偏昼行性和晨昏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偏夜行性。除中华扭角羚外,其他有蹄类冷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都有显著差异;时间生态位上,有蹄类活动节律重叠在冷暖季有差异,暖季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于冷季;空间生态位上,野猪和中华斑羚的重叠指数最高,中华扭角羚和其他物种的重叠指数很低,提示大体型、集群的物种可能主要通过空间回避实现共存。研究结果丰富了有蹄类动物的基础信息,为保护区有蹄类的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红外相机活动模式时空共存有蹄类大熊猫国家公园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占域模式及其季节性变化

    许兴如郭艳陈黎周天祥...
    385-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 500~3 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1 km的网格,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累计监测29 943个相机日,红腹角雉独立探测647次。占域模型结果显示:繁殖季(4-8月)红腹角雉占域率为0。71、探测率为0。33,倾向于选择阴坡,占域率随距最近公路距离、坡度、乔木平均胸径、草本盖度增加而降低,随海拔和天敌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升高;非繁殖季(9月至次年3月)红腹角雉的占域率为0。57、探测率为0。32,占域率随坡度、距最近公路距离和家畜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降低,随海拔、乔木平均胸径和灌木均高增加而升高。占域模式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差异,表明红腹角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需求和面临的外部压力变化,建议保护区开展红腹角雉保护工作时考虑其资源需求和威胁来源的周期性变化。

    红腹角雉占域模式影响因子捕食风险人为干扰

    传播科学信息的媒介 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 欢迎订阅2025年第44卷四川动物杂志

    395页

    异齿裂腹鱼耳石年轮特征与沉积规律研究

    岳青松赖柏霖何智王翔...
    396-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年龄鉴定的准确性,以已知年龄养殖样本为研究对象,确证了其耳石年轮沉积规律,分析了养殖与野生样本微耳石第一年轮形成时间与年轮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矢耳石和星耳石相比,微耳石形状变化相对稳定,适宜作为年轮的分析材料;耳石年轮由暗带与相邻亮带组成,亮带与下一个暗带交界处即为年轮,且年轮沉积具年周期性;基于耳石日轮技术推算养殖(n=45)和野生(n=56)样本第一年轮形成时间均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微结构分析发现,养殖与野生样本微耳石的第一年轮中暗带与亮带宽度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养殖与野生样本的微耳石半径与体长均呈幂函数关系,微耳石面积与体长均呈线性相关。研究结果为养殖与野生群体识别提供了参考,为异齿裂腹鱼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异齿裂腹鱼耳石微结构年轮特征第一年轮形成时间雅鲁藏布江

    四川山鹧鸪日活动节律的比较研究

    徐媛媛梁灵玥万永清陈本平...
    406-411,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20-2022年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两地四川山鹧鸪种群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老君山种群在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多峰型,非繁殖季为双峰型;而马鞍山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均为双峰型。但2个种群的活动模式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四川山鹧鸪的日活动节律兼具保守性和可塑性,丰富了该物种的基础生态学资料。

    四川山鹧鸪日活动节律可塑性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

    新疆岩蜥的两性异形

    殷志远许志远时磊
    412-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新疆岩蜥Laudakia stoliczkana的两性异形规律,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24号成体标本进行12项形态学指标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同时基于几何形态学对其头部侧面形态进行分析。新疆岩蜥头体长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性个体的头部、附肢、尾长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雌性腋跨距显著大于雄性(P<0。05);几何形态学分析表明,两性个体的头侧几何形态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繁殖力选择是造成新疆岩蜥两性异形的主要原因。雌性新疆岩蜥倾向于通过更大的腋跨距增加怀卵数量来降低后代被捕食的概率。

    新疆岩蜥几何形态学两性异形性选择繁殖力选择

    福建省鸟类新记录——短尾鹱

    潘越王小丹李卓阮鑫...
    419页

    爪哇伏翼在广东分布的新记录

    黄泽双肖金海何向阳邓瑾...
    420-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调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使用雾网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5只伏翼(1♂、4♀)体型小,前臂长27。7~30。5 mm。头部及耳朵呈深棕色;被毛较密,背毛暗棕色,腹毛稍浅,基部褐色,毛尖灰白色;后足长约为胫骨长的一半,翼和尾膜深棕色;头骨粗壮,吻突宽平;颧弓窄而短,无眶上突,矢状嵴和人字嵴微弱;齿式:2。1。2。3/3。1。2。3=34。上述标本与爪哇伏翼Pipistrellus javanicu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本发现为爪哇伏翼在广东省分布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翼手目(蝙蝠)爪哇伏翼广东省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

    卡氏伏翼在中国的再发现——湖南和福建分布新记录

    莫韵铮陈坤豪黄泽锋蔡斌...
    426-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片状距缘膜。颅骨较小,脑颅饱满圆润,人字嵴和矢状嵴明显;上颚较短,颧弓发达。上犬齿尖长,第一上前臼齿极小且位于齿列内侧;第一下前臼齿大小约为第二下前臼齿的一半;下臼齿为鼠耳蝠型臼齿。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相符;同时,基于COⅠ、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亦支持该鉴定结果。此次为卡氏伏翼在中国分布的再发现,也是湖南省和福建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的新记录。

    翼手目(蝙蝠)卡氏伏翼湖南省福建省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