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环境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四川环境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刘中正

双月刊

1001-3644

schj@scemc.cn

028-85511646、85530081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8号

四川环境/Journal Sichuan Environ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主管,由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一种综合环境科学技术期刊。其内容可供从事环境科研、监测、治理、和管理等科技人员交流学习;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系、科专业师生参阅及发表论文;亦可供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与环境管理人员工作时借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眉山市臭氧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

    王骁盛罗静兰高艺珂侯涛...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眉山市近年来臭氧污染特征和成因,基于2016-2021年臭氧自动监测数据,结合眉山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结果、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数据、本地VOCs源解析数据等,分析了当地臭氧污染现状及前体物来源、臭氧生成潜势和敏感性。结果表明:(1)眉山市臭氧浓度、超标天数、污染负荷总体呈上升趋势,首次和末次臭氧污染出现时间分别有提前和延后迹象;(2)臭氧前体物中NOx主要来源于移动源和工业源,VOCs则主要来源于生活源、移动源和工业源;(3)VOCs组分平均浓度高低为烷烃>烯烃>芳香烃,其臭氧生成潜势(OFP)高低顺序为烯烃>芳香烃>烷烃;(4)从单组分上看,乙烯和间/对二甲苯两种物质同时兼具较高的臭氧生成潜势与管控减排潜力,是臭氧污染防治中重点管控物种;(5)从臭氧敏感性分析结果来看,眉山市属于典型的VOCs控制区,臭氧控制策略应是加大VOCs减排力度,或同时减排VOCs和NOx,减排比例约4。5∶1,且减排比例越高越利于O3快速下降。通过对臭氧污染现状及成因初探,为科学做好本地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相应参考,指明了臭氧治理的下一步重点方向。

    眉山市臭氧污染特征前体物来源

    兰溪市负氧离子浓度特征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

    简单金杨方鹤鸣韦丹清...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兰溪市负氧离子监测数据及同期的气象环境观测资料,分析兰溪市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影响负氧离子浓度的主要气象环境因子,建立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兰溪市负氧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里至清晨时段较高,白天到傍晚时段较低。负氧离子浓度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呈"V"型;秋、冬季呈"W"型曲线,秋季的变化幅度没有冬季大,整体变化平缓;夏季呈波峰波谷交替出现,相较于其他季节更为复杂。降雨对负氧离子浓度影响很大,小时雨强和负氧离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小时雨强达大雨以上对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最大;负氧离子浓度峰值出现在雨量峰值的前一个时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建立负氧离子浓度预报模型,实现定量化预报,对丰富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具有参考价值。

    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气象环境因子预报模型

    海陆风对秦皇岛空气质量和颗粒物组分的影响

    侯冬利张翔刘亚非刘新罡...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海陆风对秦皇岛市大气污染影响,基于气象和大气污染物观测数据,利用后向轨迹和气溶胶激光雷达研究了海陆风和非海陆风天气条件下颗粒物在水平传输和垂直输送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高浓度的PM2。5和O3主要对应西南风向。海陆风天气条件下,PM2。5浓度高于非海陆风天,各组分的浓度明显升高,秋季海陆风日O3浓度明显高于非海陆风日。秦皇岛市海陆风是否能够清除污染物取决于气团的路径。气团若经过秦皇岛以南污染排放区域,能够传输污染物,二次转化生成增强,导致颗粒物浓度升高。为应对秦皇岛市大气污染问题,需要加强对来自南部方向污染传输的预报和预警工作。

    海陆风空气质量后向轨迹激光雷达秦皇岛

    安岳县姚市河流域水体达标分析及措施建议

    韦娅俪邹俊良田晓刚张婉萍...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安岳县姚市河流域主要河流水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弄清河流水污染成因,针对性提出可行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入河污染物削减,实现国控、市控及加密监测断面水质持续改善。通过控制单元划分、污染源调查与环境问题分析、环境容量计算,计算基于断面水质达标的入河污染物削减量。根据计算,双河口断面控制单元需要削减COD 23。39t/a,NH3-N 0。56t/a;长河大桥断面控制单元需要削减COD 64。25t/a,削减NH3-N 7。62t/a;红岩嘴码头断面控制单元需要削减COD 14。54t/a;通贤河控制单元需要削减NH3-N 1。87t/a;白沙断面控制单元需要削减COD 26。41t/a。建议从提升城镇污水治理效能、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水资源生态流量保障、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及联防联治等几个方面对姚市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估算每年可削减入河COD 229。09t、NH3-N21。31t、TP3。53t,全面推进安岳县姚市河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安岳县姚市河达标措施建议

    黄河上游红原-若尔盖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刘灏刘艳明熊宇靖张志鹏...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原-若尔盖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上游,掌握该地区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利用Gibbs图解法、离子比值关系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发现,红原-若尔盖地区地下水呈弱酸性,以HCO3-Ca型地下水为主,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整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而铵根离子含量极值则分布在若尔盖和红原县城附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同时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硅酸盐风化溶解占主导地位,钙、镁主要来源于方解石的风化溶解,研究区以阳离子交换作用为主,但交换强度不强。通过分析红原-若尔盖地区地下水环境状况和形成成因,为该地区的水环境保护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红原若尔盖地下水水化学特征黄河上游

    大渡河泸定县段水环境质量分析

    陈雨艳史箴余恒易丹...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大渡河泸定县段水环境质量整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对于更好的保护大渡河中游开始段水质,更有针对性的提出水污染防治措施很有必要。以大渡河泸定县段入境上游断面及其出境断面水质的例行监测数据为依据,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大渡河泸定县段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8-2022年,泸定县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上游断面水质,泸定县出境断面水质呈逐年向好的趋势,于2021年水质趋于平稳,其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各月份中6-8月水质相对差些。2017-2022年,其出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下降趋势具有显著意义。系统地对大渡河泸定段水质情况和变化趋势开展分析,可为地方政府开展大渡河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大渡河水质趋势分析

    四川雷波马湖水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对策

    鲍林林蒋厦林茂陈杰...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湖是与邛海、泸沽湖齐名的四川省第三大天然高原湖泊,为探明马湖水生态环境现状,对马湖流域水质时空分布、污染源情况和水生态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对策措施。结果表明,马湖流域水质状况总体保持良好,湖区北部、中部的水质优于南部区域的;湖区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值平均为26。24,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蓝藻、硅藻、绿藻、隐藻类为主,细胞密度4。89 ×105~8。99 × 105个/L,叶绿素a浓度≤ 3 μg/L,可见马湖处于贫营养状态,水体清洁;源清单分析表明流域内农业种植是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化学需氧量42。1 t/a,氨氮6。8 t/a,总氮78。1 t/a,总磷3。3 t/a。总体看来,湖区南部的入湖河流是马湖主要的污染输入通道,湖区水体对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但马湖风景名胜区旅游业不断发展,将加剧流域水生态环境压力。因此,为了加强马湖优良水体保护和管理,应以规划为引领,推进水生态功能区划,进一步提高流域系统治理水平。

    高原湖泊空间分析营养状态污染源保护对策

    琼江支流蟠龙河水质状况及高时间分辨率下典型月份水质趋势分析

    赖欣陈勇柳强银正勇...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环境问题关乎人类和生态安全,近年来部分河流富营养化水华现象引发关注。选取四川琼江支流蟠龙河为研究区域,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十四五"以来蟠龙河水质状况,并利用藻类数据与水质同步监测数据,在高时间分辨率下分析典型月份水质趋势。结果表明:蟠龙河2021年、2022年整体水质较好,氮磷对水质影响最大,2022年4月出现蓝藻水华,上游段元坝子水质受影响较重,Ad、chla、CODCr和TP呈极强的正相关性。同年12月中游段跑马滩水质受影响较重,更可能受到藻类衰亡等内源性污染释放影响。研究表明:当前限制蟠龙河水质进一步改善的因素已由点源污染、面源污染转变为河流富营养化藻类水华所致的水生态问题。氮磷输入增加、径流量不足、高温少雨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是形成水华的主要原因。蟠龙河水质现状更可能受制于藻类生长周期影响,不同河段水环境差异明显,流域治理需更具针对性。

    富营养化藻类水华自动监测水站高频监测

    废弃矿井酸性废水治理和风险管控研究

    张娇谢腾蛟王晓龙廖禄云...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井不仅会改变原有地下水补径排系统,同时矿井内流出的地下水携带重金属离子、硫酸根离子及悬浮物等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此,以四川某废弃煤矿为研究对象,提出废弃矿井酸性废水治理技术,该技术基于对酸性矿井水成因的系统性分析,对具有不同涌水特征的矿井分别采取矿井封隔和多级次曝气沉淀风险管控处理技术,进而促进酸性矿井水向自我修复方向演化,以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采用该技术后,矿区内地下水水质和水位逐渐恢复,地下水生态环境逐渐改善,2#矿井pH值由2。73增大到7。65,水的酸碱性由酸性变为中性,同时铁含量显著降低,含量值由最初的970mg/L降低至62。6mg/L,下降了 93。5%;而4#矿井的水位在监测120天后上升了约50m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通过跌水、曝气等风险管控措施后,进入下游流域的污染物浓度下降,特别是地表水中铁含量及浊度显著降低,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该技术成功解决了如何实现酸性矿井涌水经济、有效和可持续治理难题,为矿区水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废弃矿区地下水污染污染修复风险管控

    四川攀西地区典型金属采选与冶炼企业周边农用地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胡圆园张一澜王英英张丹...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采选和冶炼企业周边农用地的污染现状以及形成原因,以四川攀西地区16家相关企业周边农用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农用地风险管控标准、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等评价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调查结果表明:严格管控类、安全利用类、优先保护类点位占比分别为30。3%、59。1%和10。6%;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为重污染;地质累积污染评价镉>汞>锌>铜>铅>铬>砷>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轻微、中度、强度、很强和极强等级分别为7。6%、19。7%、21。2%、16。7%、34。8%。源解析结果表明:镉、汞、锌主要来源于企业排放;铬和镍推断主要来源于地质背景的影响;砷和铅主要受到地质背景和企业排放的共同作用。

    金属采选和冶炼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相关性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