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张小南

季刊

2095-1124

jjgl@mail.xhu.edu.cn

028-87721519;87720163

610039

中国四川成都金牛区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Journal west forum on economy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Sichuan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困境与路径

    申云王燕景艳茜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城乡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短板在于乡村产业融合,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则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资源整合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揭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通过资源整合机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配置能力偏弱、社会资本参与村集体产业融合动力不足、社员利益联结共享机制不完善、村社集体治理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亟待突破.据此,文章提出创新县域特色村社集体经济资源整合机制,健全社会资本有效嵌入乡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构建村社产业集群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和村社集体产业功能区为载体的协同治理体系来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城乡融合资源配置

    成都中心城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基础、挑战与路径

    冯永泰马梓昕谢静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特征,是全国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近年来,成都通过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塑造公园城市新形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产业融合共兴,打造"人城境业"和谐相融城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不断筑牢中心城区发挥极核引领作用的基础.在新形势下,成都中心城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城市化惯性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矛盾、超大城市辐射效应与虹吸效应的平衡困境、高位推进与持续创新的现实难题等一系列挑战.对此,成都中心城区要以顶层设计为先导,强化规划融合联动,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牵引促进要素有序流动,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提高治理融合水平,不断拓展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成都中心城区城乡融合发展公园城市产业融合治理融合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四川省地级市面板数据

    马江明王志鑫王玉坤赵柄鉴...
    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引擎,对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 2012-2022 年四川省 18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四川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显著促进了试点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对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新型城镇化通过促进劳动力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绿色智能化发展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3)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较大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以及川南经济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效应更明显.(4)新型城镇化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降低城乡差距的同时促进了城乡融合,并且对高水平城乡融合地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更大.

    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四川省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优势、挑战与路径

    罗钰胡家萍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优越的制度和政策、广阔的空间和前景、飞速的技术进步等优势,也在技术、人才、资源、产业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使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面临根基不稳、"智"力不足、进程缓慢、成效难显等现实挑战.为此,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新质生产力技术内核、厚植新质生产力人才根基、凸显新质生产力绿色引领作用,切实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优势挑战路径

    农村电商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熊春林吴振宇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农村电商合作社以联结小农、服务小农、支撑小农为基础,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文章依据我国 31 个省域农村电商合作社发展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依据政治-经济-社会-技术(PEST)框架,探讨农村电商政策、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物流设施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农村信息化等因素对农村电商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联动作用与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单一因素不构成农村电商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产生高质量发展结果的组态路径可归为三类,其解释力为政策驱动型=设施驱动型>综合驱动型;产生非高质量发展结果的组态路径可归为低政策支持型和低设施投资型两类;东部地区呈现农业产业驱动型和设施投资型两种组态,非东部地区的组态呈多样化.要充分发挥政策全面带动效应和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因地制宜精准综合施策,因时动态调整优化,促进农村电商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农村电商合作社高质量发展csQCAPEST组态路径

    农地规模经营对农户健康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新疆农户微观数据的证据

    杜美玲祝宏辉张嘉淇
    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地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资源要素的重构与农户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增加农户物质财富与提升健康水平的现实保障.文章基于 2009-2020 年我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中的新疆农户面板数据,从规模经济效应和劳动强度效应两个角度,理论阐述与实证检验农地规模经营对农户健康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规模经营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健康水平,为克服内生性问题,文章选取"村庄农地经营规模"作为工具变量并利用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方法(CMP方法)进行重新回归,所得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发现,农地规模经营主要通过提高农户家庭收入、降低农业劳动强度促进农户健康水平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农地规模经营对农户健康的改善效应在集中连片式农地情景下更为明显;在年轻农户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中,农地规模经营提升农户健康的效应更显著.基于此,文章提出适度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实施差异化的农地经营模式、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中的市场机制等建议,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让"健康中国"惠及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农地规模经营农户健康农户家庭收入农业劳动强度作用机制

    财政科技支出、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来自西北五省的经验证据

    苏来曼王梦瑶
    6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文章基于西北五省 2000-2021 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基于PVAR模型探究不同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通过区域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结构门槛的存在,使西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在目前阶段未有效推动区域创新;财政科技支出、区域创新、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动态相互影响关系,其中,财政科技支出和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作用,而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抑制作用明显;推动西北五省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经济增长自身的驱动效应,其次是区域创新和财政科技支出,当前的人力资本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不显著.

    人力资本经济增长财政科技支出区域创新门槛效应

    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障碍因子诊断及时空演化

    施雄天肖懿陈阳
    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文章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和综合指标等维度构建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和空间核密度等方法对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各区域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不均衡分布,分布梯度依次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西南地区、黄河中游、东北和西北地区.(2)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关注"技术市场成交额""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高等教育人数比例""专利申请数量"等方面的问题.(3)我国整体新质生产力水平发展处于上升趋势,在2017-2020 年跃迁至"高波动"区间,2020 年后逐渐转为"低波动"区间.东北、东部沿海等省份呈现正向的空间动态溢出效应,而北部沿海等省份容易受到来自区域内其他省份的负向空间动态溢出效应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示法障碍因子诊断空间核密度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

    本刊与"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合作共建说明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