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精神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精神卫生
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精神卫生

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刘协和

季刊

1007-3256

scjsws@163.com

0816-2285679

621000

绵阳市剑南路190号

四川精神卫生/Journal Sichuan Mental Healt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于我省精神医学研究的特点和科技实力,面向全国交流精神医学经验与成果,力求内容与质量达到国内外水平,并以临床实用性为重点,旨在更新我省精神卫生工作者的知识,提高对精神疾病的防治水平,以服务于我省人民保健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石卓非丁荣晶
    295-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激作为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适应性反应,过度或持续激活可能对个体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尤其体现在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机制、应激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以及治疗进展四个方面对应激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为临床实践中预防、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参考.

    应激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机制治疗进展

    蓝光照射治疗对改善住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

    林亚男张梁英王圆龙罗欣欣...
    302-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发病率逐年上升.药物治疗对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不理想,进而影响治疗依从性.既往基础研究表明,蓝光照射有助于改善AD动物模型的认知功能,但目前缺乏相应关于蓝光照射治疗对AD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效果的临床研究.目的 探讨蓝光照射治疗对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以期为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2023年12月于深圳市康宁医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AD诊断标准的患者155例.其中接受蓝光照射联合美金刚射治疗及常规心理治疗的80例为研究组,仅接受美金刚治疗及常规心理治疗的75例为对照组.蓝光照射治疗为期4周、每周5次、每次30 min.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MMSE总评分、定向力、即刻回忆、注意力和计算力、延迟回忆以及语言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931、-5.773、-4.123、-3.649、-3.508、-4.733,P均<0.05),ADL总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20,P<0.05).治疗后,研究组MMSE总评分、定向力、即刻回忆、语言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84、-4.621、-2.483、-3.463,P均<0.05),且研究组ADL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04,P<0.05).结论 蓝光照射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光生物调节蓝光照射认知功能

    伴情绪失调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与临床特征

    杨燕平李思迅王美雯王卓...
    307-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伴情绪失调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可能是ADHD的一种特殊亚型,其共病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风险更高,临床预后更差,有必要探索其独特的执行功能特征及临床特征.目前,将ADHD患儿分为伴与不伴情绪失调者并分析其临床特征与执行功能的研究有限.目的 探索伴情绪失调的ADHD患儿执行功能与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3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7~12岁ADHD患儿118例.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评定,以CBCL中的焦虑/抑郁、攻击性行为、注意问题三个分量表评分之和的T分数,将ADHD患儿分为伴情绪失调组(n=68)和不伴情绪失调组(n=50).采用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IV)、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及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WFIRS-P)分别评定患儿核心症状、智力水平及功能受损情况.采用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CANTAB)中的4个测试评定执行功能:①剑桥球袋测试(SOC)评定空间计划能力;②目标内外注意转换(IED)评定认知灵活度,以完成阶段错误数量为指标;③空间工作记忆(SWM)评定空间工作记忆;④快速视觉信息处理(RVP)评定持续注意力.结果 伴情绪失调组SNAP-IV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分量表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不伴情绪失调组(t=3.206、5.088、6.316、6.553,P均<0.01).伴情绪失调组WFIRS-P家庭、学习/学校、生活技能、自我观念、社交活动、冒险活动分量表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不伴情绪失调组(t=6.074、4.406、4.143、3.984、6.575、6.662、8.254,P均<0.01).伴情绪失调组CANTAB中的IED任务中的完成阶段错误数量高于不伴情绪失调组(t=2.168,P<0.05).结论 伴情绪失调的ADHD患儿核心症状及社会功能受损更严重,执行功能中的认知灵活度更差.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失调临床特征执行功能

    基于炎性细胞因子构建的Fisher判别函数对抑郁障碍诊断的辅助作用

    贾海玲杨永涛崔利军郭艳梅...
    312-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目前,基于症状学的抑郁障碍诊断方式受临床医生经验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寻找更加准确可靠的定量诊断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 探讨基于炎性细胞因子构建的Fisher判别函数在抑郁障碍诊断中的价值,为抑郁障碍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4月—11月在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136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期招募与研究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67例健康被试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采用Fisher判别模型对研究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炎性细胞因子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验证.结果 研究组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15、5.239、4.431、5.428,P均<0.01);研究组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7.398、7.331、7.614,P均<0.01).Fisher判别函数回代性检验正确判别率为89.66%,交叉验证正确判别率为88.67%.结论 本文构建的Fisher判别函数对抑郁障碍的诊断可能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抑郁障碍炎性细胞因子Fisher判别函数诊断

    强迫性障碍患者伴发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

    姜文静汪旭回徐之涵张雪迪...
    317-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强迫型人格障碍和强迫性障碍(OCD)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临床症状相似,但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待进一步明确.目的 探讨OCD患者伴发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的195例OC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分类量表(Y-BOCS)、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强迫症状分类量表修订版(OCI-R)、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以及席汉残疾量表(SDS)进行评定.根据PDQ-4+中的强迫型人格障碍分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伴强迫型人格障碍组(n=58)和不伴强迫型人格障碍组(n=137).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患者临床特征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分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OCD患者伴发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伴和不伴强迫型人格障碍的OCD患者的年龄、精神疾病家族史、未治疗时间、OCI-R囤积维度评分、排序维度评分、总评分、PDQ-4+中的强迫型人格障碍分量表评分、B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伴强迫型人格障碍的OCD患者未治疗时间、OCI-R总评分、囤积维度评分、排序维度评分和BDI评分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分量表评分均呈正相关(r=0.120、0.526、0.364、0.492、0.414,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治疗时间(β=0.132、P<0.05)、OCI-R囤积维度评分(β=0.283、P<0.05)、排序维度评分(β=0.418、P<0.05)是OCD患者伴发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结论 伴强迫型人格障碍的OCD患者未治疗时间可能更长,在囤积和排序方面的功能障碍可能更明显,抑郁症状可能更严重.未治疗时间、囤积症状和排序症状可能是OCD患者伴发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性障碍临床特征影响因素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与代谢、语言流畅性和信息处理功能的关系

    王聪朱翠珍张雪莹高桦...
    323-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代谢紊乱、语言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受损,而炎症因子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与代谢水平、语言流畅性和信息处理功能的关系,为临床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DSM-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6.0精神障碍复核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n=96),同期纳入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人群为对照组(n=42).采用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IL-4、IL-5、IL-7、IL-8、IL-10、IL-13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肌酐和尿素氮等代谢指标水平.采用言语流畅性测验(VFT)、Stroop色词测验(SCWT)评定被试的语言流畅性和信息处理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炎症因子水平与代谢水平、语言流畅性和信息处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IL-4、IL-5、IL-7、IL-8、IL-10、IL-13和IL-15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BMI、腰围、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载脂蛋白A和肌酐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VFT中的家电、动物、水果、蔬菜、以"水"和"自我"开头命名的正确个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SCWT中的点反应时间、字反应时间和字色反应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除肌酐水平外,精神分裂症患者IL-4和IL-5水平与其他指标均相关(P均<0.05);IL-7水平与肌酐水平、VFT中的家电、动物、水果、以"水"开头命名的正确个数、SCWT中的点反应时间、字反应时间均相关(P均<0.05);IL-8水平与甘油三酯水平、VFT中的家电、动物、水果、蔬菜、以"水"和"自我"开头命名的正确个数、SCWT中的字反应时间均相关(P均<0.05);除肌酐水平和VFT中以"自我"开头命名的正确个数外,IL-10水平与其他指标均相关(P均<0.05);除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外,IL-13水平与其他指标均相关(P均<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可能与其代谢水平、语言流畅性和信息处理功能有关.

    精神分裂症炎症因子代谢水平语言流畅性信息处理功能

    伴攻击行为的住院男性酒精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郭育君杨俊周旭辉侯超...
    330-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近年来,酒精依赖相关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酒精依赖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控制能力,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目的 分析伴攻击行为的男性酒精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以期为改善伴攻击行为的男性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男性酒精依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按1∶1选取伴攻击行为和不伴攻击行为的男性酒精依赖患者各80例.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分别评定人格特征与认知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伴攻击行为的酒精依赖患者EPQ-RSC评分与RBAN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伴攻击行为组RBANS各因子评分均低于不伴攻击行为组(t=2.176、2.580、2.076、2.308、2.193,P均<0.05).伴攻击行为组EPQ-RSC各维度评分均高于不伴攻击行为组(t=4.497、5.242、6.459,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伴攻击行为的酒精依赖患者EPQ-RSC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维度评分与RBANS即刻记忆、视觉空间/结构、言语功能、注意、延时记忆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294~0.482、0.362~0.511、0.265~0.475,P均<0.05).结论 伴攻击行为的酒精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可能与人格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酒精依赖攻击行为人格特征认知功能

    中重度痤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郭琼任虎钟婷婷陈易...
    335-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痤疮治疗周期长且有损面容,许多患者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意念.但痤疮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尚不清楚.目的 调查中重度痤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进行治疗的120例Ⅱ级~Ⅳ级中重度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Acne-QoL)、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以及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进行评定.根据SDS、SAS、RSES、SPIN评定结果,将患者分为伴心理健康问题组(n=21)和不伴心理健康问题组(n=99).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考查痤疮患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检出存在抑郁、焦虑、自卑或社交障碍症状者共21例(17.50%).两组患者的性别、职业、痤疮分级、饮食习惯、年龄、病程、Acne-QoL中的自我感知因子评分、情感功能因子评分、社会功能因子评分以及痤疮症状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13、23.123、9.028、11.327,t=9.913、13.022、4.081、5.383、5.361、10.203,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243,95%CI:1.136~4.429)、痤疮分级为Ⅲ级(OR=3.615,95%CI:1.269~10.295)或Ⅳ级(OR=1.872,95%CI:1.073~3.266)、病程≥1.6年(OR=2.499,95%CI:1.068~5.851)、饮食习惯辛辣或油腻(OR=3.811,95%CI:1.169~12.427)、Acne-QoL自我感知因子评分≤18分(OR=1.802,95%CI:1.227~2.646)、Acne-QoL情感功能因子评分≤18分(OR=2.252,95%CI:1.016~4.992)、Acne-QoL社会功能因子评分≤14分(OR=3.515,95%CI:1.534~8.053)、Acne-QoL痤疮症状因子评分≤18分(OR=3.586,95%CI:1.098~11.715)是痤疮患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年龄≥30岁(OR=0.429,95%CI:0.283~0.648)、职业为干部或企业职工(OR=0.483,95%CI:0.249~0.939)以及其他职业(OR=0.276,95%CI:0.090~0.850)是痤疮患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 部分痤疮患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女性、痤疮分级越高、病程越长、喜食油腻辛辣食物、Acne-QoL各因子评分越低的患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越高.

    痤疮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

    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欺凌受害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功能的关系:孤独感的作用路径

    王琪周勇杰陈蕴哲张薇...
    341-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欺凌受害是青少年出现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探索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功能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对预防NSSI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欺凌受害与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NSSI行为功能的关系,以期为对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NSSI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选取全国14家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或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940例.采用自伤功能评估量表中文版(C-FASM)、多维同伴受害量表(MPVS)、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 4.0的模型4进行中介模型拟合与作用路径分析.结果 共698例(74.26%)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完成有效问卷调查,检出374例(53.58%)患者存在NSSI行为.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MPVS总评分与C-FASM功能问卷分量表中的情绪调节功能评分、寻求注意功能评分和社交回避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r=0.104、0.130、0.266,P<0.05或0.01),UCLA-LS评分与C-FASM功能问卷分量表中的情绪调节功能评分、寻求注意功能评分和社交回避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r=0.321、0.112、0.246,P<0.05或0.01);UCLA-LS评分与MPVS总评分呈正相关(r=0.241,P<0.01).孤独感在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的情绪调节功能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033(95%CI:0.019~0.050),效应量为73.33%;孤独感在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的社交回避功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016(95%CI:0.007~0.025),效应量为17.98%.结论 孤独感可能是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情绪调节功能及社交回避功能之间的作用路径.

    欺凌受害孤独感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抑郁

    乳腺癌术后患者症状负担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关系:希望水平的作用路径

    陈丽吏杨颖肖宁婷李金穗...
    348-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功能锻炼依从性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患者的症状负担和希望水平均与功能锻炼依从性有关,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群体中,关于三者之间关系的证据有限.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希望水平在症状负担与功能锻炼依从性之间的作用路径,为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3年3月26日—12月9日,连续选取四川省某三甲医院的31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C)、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HHS-C)、乳腺癌术后患者院外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SS 25.0宏程序Process中的模型4分析希望水平在症状负担与功能锻炼依从性之间的作用路径.结果 共308例(98.72%)乳腺癌术后患者完成有效问卷调查.乳腺癌术后患者MDASI-C评分与HHS-C评分和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均呈负相关(r=-0.202、-0.279,P均<0.01),HHS-C评分与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呈正相关(r=0.453,P<0.01).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希望水平是症状负担与功能锻炼依从性之间的作用路径,效应值为-0.083(95%CI:-0.139~-0.009),占总效应的29.74%.结论 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症状负担可以直接影响功能锻炼依从性,也可以通过希望水平间接影响功能锻炼依从性.

    乳腺癌症状负担希望水平功能锻炼依从性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