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精神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精神卫生
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精神卫生

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刘协和

季刊

1007-3256

scjsws@163.com

0816-2285679

621000

绵阳市剑南路190号

四川精神卫生/Journal Sichuan Mental Healt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于我省精神医学研究的特点和科技实力,面向全国交流精神医学经验与成果,力求内容与质量达到国内外水平,并以临床实用性为重点,旨在更新我省精神卫生工作者的知识,提高对精神疾病的防治水平,以服务于我省人民保健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伤后应激障碍快感缺失症状的研究进展

    万嘉琛李根曹成琦王力...
    391-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感缺失是指愉悦感受的缺乏,约三分之二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存在快感缺失症状.快感缺失症状是PTSD的独立症状维度,在创伤后心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持续、更严重的功能受损和更差的治疗反应密切相关.本文就PTSD快感缺失症状的定义、心理病理机制、遗传学基础以及神经生物学基础进行探讨,为未来快感缺失症状的研究提供思路.

    创伤后应激障碍快感缺失心理病理神经影像遗传

    CACNA1G基因rs757415多态性对双相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的影响

    程晓菲杨倩聂旖柔张蒙蒙...
    396-402,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双相障碍是一组以(轻)躁狂和抑郁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严重精神障碍,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显示,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基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结构参与双相障碍的发生.目的 比较双相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脑灰质体积(GMV)的差异,探索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α1亚基G(CACNA1G)基因rs757415多态性对双相障碍患者脑GMV的影响,寻找与双相障碍遗传风险相关的脑区,为进一步明确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3年9月—2022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治疗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289例患者为患者组,同期于四川大学及附近社区招募322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对受试者进行全脑扫描获取GMV数据,通过imLDRTM法检测CACNA1G基因rs757415多态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双相障碍患者异常脑区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full factor法分析CACNA1G基因rs757415多态性与诊断对脑GMV的交互作用.结果 最终共173例患者和207名对照组完成本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左侧小脑山坡延伸至小脑前叶、后叶、海马旁回及枕下回(t=5.664,P<0.05),右侧小脑前叶、后叶、梭状回、海马旁回及舌回(t=4.583,P<0.05),双侧前扣带回、旁扣带回、额上回及楔前叶(t=7.543,P<0.05),左侧舌回延伸至颞上回(t=6.593,P<0.05),右侧岛叶延伸至中央盖(t=7.153,P<0.05)的GMV更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双相障碍患者的病程与脑脊液体积呈正相关(r=0.258,P=0.003),与左侧小脑山坡延伸至小脑前叶、后叶、枕下回及海马旁回(r=-0.204,P=0.019),右侧小脑前叶延伸至小脑后叶、梭状回、海马旁回及舌回(r=-0.238,P=0.006),双侧额上回延伸至前扣带回、旁扣带回、楔前叶(r=-0.219,P=0.012),左侧舌回延伸至颞上回(r=-0.296,P=0.001),右侧岛叶延伸至中央盖(r=-0.257,P=0.003)的GMV均呈负相关.右侧海马旁回、梭状回和小脑-4-5区的GMV存在CACNA1G基因rs757415多态性与诊断的交互效应(F=19.967,P<0.05).在对照组中,非风险等位基因携带者右侧海马旁回、梭状回、小脑-4-5区的GMV较风险等位基因携带者更大;在患者组中,风险等位基因携带者右侧海马旁回、梭状回、小脑-4-5区的GMV较非风险等位基因携带者更大;携带风险等位基因的双相障碍患者右侧海马旁回、梭状回、小脑-4-5区的GMV较对照者更大.结论 CACNA1G基因rs757415多态性可能影响双相障碍患者右侧海马旁回、梭状回和小脑-4-5区的GMV.

    双相障碍CACNA1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灰质体积等位基因

    增液承气汤加减联合奥氮平治疗阳明腑实型精神分裂症的效果

    王维丽邓丽王虹郁杨世昌...
    403-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阳明腑实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较重,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效果有限且副反应较大.目前,缺乏增液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目的 探讨增液承气汤加减联合奥氮平治疗阳明腑实型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以期为精神分裂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阳明腑实型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奥氮平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在基线期及治疗后,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评定,并于治疗后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9.320,P=0.002);治疗后,研究组PANSS各分量表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87、8.258、8.844、20.079,P均<0.01);研究组MoCA延迟回忆和定向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63、22.255,P<0.05或0.01);研究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中P3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47,P<0.05);研究组肝功能异常、便秘、体质量指数(BMI)增加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4.463、7.200,P<0.05或0.01).结论 增液承气汤加减联合奥氮平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阳明腑实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及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增液承气汤加减奥氮平精神分裂症阳明腑实型事件相关电位P300

    奥氮平口溶膜与肌肉注射氟哌啶醇治疗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的随机对照研究

    孙龙龙吴延海李叶新谭陈晨...
    409-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对患者自身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非侵入性制剂的给药方式可能有助于快速控制激越行为、改善患者体验,但目前关于奥氮平口溶膜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的证据有限.目的 比较奥氮平口溶膜与肌肉注射氟哌啶醇对改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的效果和安全性,以期为患者激越行为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5月—2023年7月在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男性封闭病房住院治疗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伴激越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n=44)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2例,研究组接受奥氮平口溶膜10 mg/d治疗,对照组接受肌肉注射氟哌啶醇8 mg/d治疗.于治疗前和用药6 h后,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兴奋因子(PANSS-EC)和激越-镇静评估量表(ACES)评定患者激越行为严重程度,并根据PANSS-EC评分减分率,计算治疗应答率;于用药6 h后,使用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和静坐不能评定量表(BARS)评定药物副反应.结果 用药6 h后,两组PANSS-EC评分和ACE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39、0.082,P均>0.05);两组治疗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9,P=0.517);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B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7,P=0.561);研究组RSESE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7,P<0.01).结论 奥氮平口溶膜和肌肉注射氟哌啶醇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的效果相当,且奥氮平口溶膜的安全性优于肌肉注射氟哌啶醇.

    奥氮平口溶膜氟哌啶醇注射液精神分裂症激越

    混合式正念干预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自尊水平的影响

    刘丹丹代佳利王海娜温美玲...
    414-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病耻感及较低的自尊水平,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正念干预是减少其病耻感、提升自尊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传统的正念干预需要较高的治疗费用和长时间的专业人员投入.目的 探讨混合式正念干预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自尊水平的影响,以期为降低其病耻感、提高其自尊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在大庆市第三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目前处于稳定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n=8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每周3次、每次45~60 min的混合式正念干预.两组患者于基线期及干预8周后,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和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进行评定.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干预8周后FFMQ、ISMI和RSES评分.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FFMQ总评分、观察分量表评分、觉知地行动分量表评分、不判断分量表评分、不反应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680、12.952、13.567、22.799、14.043,P均<0.01),ISMI总评分及疏远因子评分、刻板认同因子评分、歧视经历因子评分、病耻感抵抗因子评分、社会退缩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3.125、148.990、125.055、75.996、154.850、54.125,P均<0.01),RSE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78,P<0.01).结论 混合式正念干预可能有助于提升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正念水平及自尊水平,减轻其病耻感.

    精神分裂症病耻感正念自尊

    基于抗精神病药物基因检测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用药的效果观察

    王海燕曹建锋符丽萍向良成...
    420-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抗精神病药物基因检测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目前国内关于基因检测结果指导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和药物副反应的影响的证据较薄弱.目的 探讨在抗精神病药物基因检测结果指导下用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服药依从性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并考查其药物治疗安全性,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8月在达州市民康医院住院治疗、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n=144)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根据医生临床经验接受药物治疗,研究组根据抗精神病药物基因检测结果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两组均接受12周治疗.于基线期,治疗2、4、8、12周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8项版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FRS)和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PANSS、MMAS-8、SFRS评分减分率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5.251、6.650、14.101,P均<0.01,F组间=38.055、58.175、128.221,P均<0.01);两组MMAS-8评分减分率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5.837,P<0.01);两组药物副反应的严重程度评分和病人痛苦程度评分的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7.553、81.533,F交互=8.693、9.322,P均<0.01).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基因检测结果指导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在临床症状缓解、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改善和药物副反应方面的效果可能优于临床经验用药.

    药物基因检测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药物依从性社会功能

    改良关注和解释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疲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成杰陈璐马晴郑思琪...
    427-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脑卒中偏瘫患者普遍存在疲劳及睡眠障碍,关注和解释疗法(AIT)能增加患者的心理灵活性,从而减轻患者压力,改善其情绪管理能力和身心适应的能力.但目前缺少关于AIT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的研究报道.目的 探讨改良AI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疲劳和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为此类患者的身心康复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8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和《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诊断标准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改良AIT,两组干预时长均为8周.在基线期、干预4周和8周后,采用中文版卒中神经疲劳指数(NFI-Stroke)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PSQI总评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281、5.598、8.814、4.351、4.302、4.091、7.608,F时间=122.230、19.698、19.289、16.403、15.421、28.879、90.876,F交互=19.508、3.227、11.586、5.237、5.507、5.799、3.338,P均<0.05);两组NFI-Stroke总评分、身体维度评分及认知维度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7.140、5.466、5.547,F时间=362.192、309.817、70.888,F交互=21.079、13.430、13.354,P均<0.05).结论 改良AIT可能有助于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疲劳状况,改善其睡眠质量.

    关注和解释疗法脑卒中偏瘫疲劳睡眠

    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元认知能力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张毛毛张罗雅王昱翔邓娟...
    43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监督和调控的能力,在决策和行为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抑郁症(MDD)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受损,但不同研究关于MDD患者元认知能力的结果不一致,且元认知能力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仍不清楚.目的 探讨住院青少年MDD患者元认知能力及其与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MDD的临床干预提供新的视角.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住院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的56例青年患者为研究对象(MDD组).同期在泸州市选取与MDD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62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知觉决策任务和信心评估任务评定两组的元认知能力,指标包括信心偏差、信心评估反应时间和元认知效率.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贝克焦虑量表(BAI)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严重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患者元认知能力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MDD组BDI评分和BA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22、-9.674,P均<0.01).在决策表现方面,MDD组和对照组决策准确率和决策反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5、0.975,P均>0.05).在元认知表现方面,MDD组总的信心、决策正确的信心、决策错误的信心及元认知效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44、2.769、2.836、3.667,P均<0.01).MDD组信心评估反应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1,P<0.05).相关分析显示,MDD患者总的信心、决策正确的信心、决策错误的信心与BDI评分均呈负相关(r=-0.310、-0.307、-0.298,P均<0.05);MDD患者总的信心、决策正确的信心与BAI评分均呈负相关(r=-0.284、-0.280,P均<0.05),但决策错误的信心与BAI评分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29,P>0.05);MDD患者元认知效率与BDI评分和BAI评分均呈负相关(r=-0.269、-0.290,P均<0.05).结论 住院青少年MDD患者的元认知能力受损,其元认知能力与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关.

    抑郁症抑郁症状元认知元认知效率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与失眠的关系:精神病性症状和抑郁的作用路径

    陈旭姝刘鑫何昌九熊朝新宇...
    439-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失眠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患者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精神病性症状以及抑郁均可能影响失眠.但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四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目的 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失眠的影响以及精神病性症状与抑郁的作用路径,以期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失眠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3年4月—6月,纳入四川省成都市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 105例患者.采用10项负性生活事件(SLEs)、阿斯森失眠量表(AIS)、精神病筛查问卷(PSQ)、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进行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mart PLS 4.0构建中介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 检出332例(30.05%)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失眠.精神分裂症患者AIS评分与SLEs评分、PSQ评分、PHQ-9评分均呈正相关(r=0.165、0.322、0.554,P均<0.01).精神病性症状和抑郁可能是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与失眠之间的独立作用路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102、0.372,效应量分别为10.46%、38.15%.精神病性症状和抑郁可能是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与失眠之间的链式作用路径,间接效应值为0.190,效应量为19.49%.结论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性生活事件可以直接影响失眠,也可以通过精神病性症状和抑郁的独立或链式作用路径影响失眠.

    负性生活事件失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精神分裂症

    肝移植受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焦虑抑郁的作用路径

    郭韵周立娜张峰陈玉梅...
    44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自我感受负担和焦虑抑郁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关于肝移植受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尚缺乏了解.既往研究显示,自我感受负担、焦虑抑郁与生活质量两两相关,但三者之间的作用路径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肝移植受者自我感受负担、焦虑抑郁与生活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其心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肝移植中心住院和门诊随访的200例肝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文版肝移植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pLTQ)进行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应用Mplus 8.3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肝移植受者自我感受负担、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用Bootstrap法检验作用路径.结果 不同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的肝移植受者SPBS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9.656、18.796,P均<0.05).不同躯体症状数量的肝移植受者HADS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859,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术后存活时间和躯体症状数量的肝移植受者中文版pLTQ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6.892、8.023、16.099,P均<0.05).肝移植受者SPBS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HADS总评分及焦虑、抑郁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464~0.586、0.460~0.593、0.286~0.408、0.464~0.583,P均<0.01),与中文版pLTQ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r=-0.572~-0.416、-0.599~-0.441、-0.365~-0.213、-0.559~-0.428,P均<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自我感受负担可负向影响生活质量(β=-0.186,P<0.01),焦虑抑郁可负向影响生活质量(β=-0.679,P<0.01).自我感受负担通过焦虑抑郁影响肝移植受者的生活质量,间接效应值为-0.429,占总效应的69.76%.结论 肝移植受者生活质量可能与自我感受负担和焦虑抑郁相关,自我感受负担可能通过焦虑抑郁影响其生活质量.

    肝移植自我感受负担焦虑抑郁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