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王永维

双月刊

1008-1933

028-83370417

610081

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3段55号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Journal Sichuan Building Scienc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75年创刊,综合性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核心期刊。本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的科研、设计、施工生产和各单位的基建部门的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玄武岩纤维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李振南白羽杨林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夯土墙民居具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环保再生等特点,但材料的特性导致其耐久性和抗震能力较差.为提升夯土墙的抗震性能,设计了采用不同玄武岩纤维比例与长度的 5 片夯土墙体,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其在水平力与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破坏方式、破坏过程、破坏机理以及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与耗能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相比于素土墙体,添加了玄武岩纤维的夯土墙体开裂时间更晚,开裂荷载更大,最大相差 28.56%;其极限承载力提高了3.34%~16.05%,极限位移则提高了 9.34%~51.32%;玄武岩纤维可以有效地提高夯土墙的耐久性和抗震能力.

    夯土结构夯土墙体玄武岩纤维拟静力试验抗震性能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易损性分析的适用性研究

    王睿杨建荣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桥梁的损坏或失效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桥梁的破坏损失和地震性能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常会采用构建易损性曲线的方法.易损性曲线表征在给定地震动强度下,桥梁部件或结构达到或超过某一破坏程度的条件概率.采用桥墩位移延性比作为损伤指标,利用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简称LSTM)神经网络成功地建立了桥梁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展现了高计算效率和精度,可快速而准确地预测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构件的损伤指标.

    桥梁抗震地震易损性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有限元分析

    基于时程分析法的中美隔震设计对比研究

    张蜀泸张志军李嘉琪罗秀...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中国《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以下简称《隔标》)和美国Minimum design loads and associated criteria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ASCE 7-16)隔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并针对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 年版)(以下简称《抗规》)设计的某 9 度区近场隔震结构,进行了两国规范的设计对比.按《抗规》设计的隔震结构,仍然能满足《隔标》的设计要求.ASCE 7-16 对于隔震支座考虑了老化和环境、测试、制造等因素引起的性能参数变化,并按隔震支座的上限及下限属性进行了结构设计.基于相同地震概率水准(50 年超越概率 2%)的设计对比研究表明,ASCE 7-16 的等效侧力法计算值高于《隔标》,按ASCE 7-16要求选择的地震波反应谱明显高于《隔标》,其时程分析结果也大于中国规范,对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更高.

    隔震设计上、下限属性时程分析法等效侧力法

    工程结构椭球凸集模型可靠度的二次型计算方法研究

    冉志红凌枫董国华谢璐源...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结构概率可靠度在理论上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计算体系,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却停留在近似或半经验阶段.对于既有工程结构的可靠度评估,由于测试数据有限,采用椭球凸集模型可靠度进行评估有很高的工程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椭球凸集模型可靠度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但无论何种定义,如果完全脱离概率可靠度与失效概率的基本假定,则很难与现在基于概率可靠度评估方法的主流实现有效的衔接.从多维正态联合概率密度出发,推导了斜椭球方程及其标准化方法,同时结合极限状态方程,给出了椭球凸集模型可靠度与概率可靠度之间的数学关系.算例表明,得出的特殊简化情况下的椭球凸集模型可靠度计算方法和几何解释,可进一步推动该类可靠度在工程中的应用.

    结构可靠度椭球凸集模型工程结构可靠度极限状态方程

    某工业设备钢结构平台振动问题的动力测试与分析

    吕致兴张元植黄友帮魏明宇...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工业设备钢结构平台外激励下的振动问题为背景,对该平台振动设备开启状态与自然扰动状态下典型位置加速度、速度响应进行了动力测试,采用 3D3S(V14.10)软件建立了整体与局部模型并进行了模态分析;然后,采用ABAQUS软件对考虑简化振动条件下的结构进行了谐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激励频率并非共振显著频率;最后,进行了简化振动条件下的瞬态动力学分析,并对增加板厚与加大梁柱截面 2 种加固方式进行了减振效果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该类型钢结构平台,增加楼板刚度及结构刚度不能够显著降低振动水平,针对类似结构,应采取隔振措施来解决设备激励导致的结构振动问题.

    工业设备钢结构平台振动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瞬态动力学分析实测研究

    外包内翻U形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负弯矩区有效翼缘宽度分析

    江世永吴泓滔刘向刚
    41-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包内翻U形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作为一种新型组合梁,其负弯矩区有效翼缘宽度被研究得甚少.为了探索该种新型组合梁负弯矩区有效翼缘宽度的影响因素,在本课题组负弯矩区受弯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有效翼缘宽度的变化规律,并针对跨中截面详细研究了荷载类型、宽跨比(bf/L0)和高厚比(h/hf)对弹性和弹塑性阶段有效翼缘宽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荷载类型下,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有效翼缘宽度大于非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有效翼缘宽度;当bf/L0<0.40时,有效翼缘宽度系数β近似等于1.00且不随宽跨比变化,当 0.40≤bf/L0≤1.00 时,β随宽跨比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减小,弹塑性阶段的β略大于弹性阶段的β,且减小率小于后者;高厚比对有效翼缘宽度的影响可以忽略.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有效翼缘宽度的简化计算公式,并与《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中的公式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的计算结果,本文公式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得更好;规范计算结果与另外 2 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差别较大,偏于保守.

    外包内翻U形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负弯矩区有效翼缘宽度有限元分析简化公式

    简谐荷载作用下井字梁楼盖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姚宗健李根森张林张宇轩...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工业厂房井字梁楼盖在大型动力设备运行时存在的异常振动问题为例,提出了增加井字梁高度、增大楼板厚度 2 种减振加固方案,通过缩尺模型试验研究了简谐荷载作用下不同加固方案对井字梁楼盖结构的减振效果,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的数值模拟对缩尺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 种加固方案均能降低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其中增加井字梁高度比增大楼板厚度的减振效果更加显著.

    简谐荷载井字梁楼盖缩尺模型试验减振加固

    钢管-型钢混凝土柱耐火性能有限元分析

    李明昊
    58-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建筑结构的发展,钢混结构作为现代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耐火性能对建筑结构的整体能力影响重大.根据已有的试验研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构建了钢管-型钢混凝土柱的热-力耦合本构模型,分析了在ISO-834标准升温曲线下不同轴压比、偏心率、长细比和截面边长对钢管-型钢混凝土柱耐火极限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构件耐火极限随着轴压比、偏心率和长细比的增加而降低;而在相同受火和荷载条件下,构件耐火极限随着截面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耐火性能ABAQUS钢管-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比

    某大跨度现浇楼盖结构中框架边梁裂缝原因分析

    张国强黎杰张洪霞栾学立...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某大跨度现浇楼盖结构中框架边梁破坏现象的观察和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框架边梁与楼盖次梁整体现浇时,端部存在嵌固约束作用,特别是支承多根大跨度次梁的框架边梁始终处于弯剪扭复合受力状态.框架边梁两端 1/3 跨度内协调扭转嵌固约束作用显著,应高度重视,不可折减或忽略,设计时应考虑抗扭作用;框架边梁中部约 1/3 跨度内次梁的嵌固约束作用不显著,可不计边梁的约束影响,边梁的最大扭矩变化较小,中部约 1/3 跨度内次梁可按照两端简支梁设计.

    大跨度次梁协调扭矩扭转刚度框架边梁

    预留土堤对深基坑力学性状的影响分析

    刘敏朱浩延张文举李安强...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留土堤在基坑支护中应用广泛,但在设计计算时往往以经验为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依托在建工程,采用FLAC3D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通过改变预留土堤的高度和宽度,研究了基坑支护桩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桩身弯矩、安全系数以及潜在滑动面的变化规律,最后提出了经济合理的预留土堤设计参数.结果表明:基坑支护桩的最大位移发生在桩顶,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呈"凹槽形"分布,最大沉降量距离基坑边缘 2~3 m;桩身弯矩沿桩长呈"鼓肚形"变化规律,峰值点在距离桩底 8~12 m处;桩前预留土堤的设计宽度不应大于 8 m,否则对于减小支护桩位移和弯矩、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益处不大,而且会占用基坑有限的施工作业面;桩前预留土堤的高度不应大于 5 m,否则其稳定性将难以保证.

    粉细砂地层基坑预留土堤力学性状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