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学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于沛

季刊

1004-0013

sxllyj@sina.com

010-65275903

100006

北京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

史学理论研究/Journal Historiography Quarter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历史学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史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评析各种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研究国内外史学发展状况和趋势,刊载读史随笔、书评及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政治史与政治学的互鉴及超越

    胡宇哲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政治史与政治学的亲缘关系从一开始就深刻烙印在这两个学科身上.美国早期历史学一直以政治研究为中心,历史学家与政治学家一起合作进行历史政治学研究.但是,随着学科科学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历史学和政治学逐渐分离开来.二者的再次合作归功于二战后社会科学方法在两个学科内的大范围运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历史学中叙事的复兴,政治学内部也陷于琐碎的政治片段并走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史与政治学再次分道扬镳.尽管经历了分分合合,但历史学广泛借用政治学的概念和方法,政治学也发现自身学科的发展绝不能缺乏历史学的帮助,因此,两个学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再次尝试互相联合,政治学出现了历史制度主义和美国政治发展研究等领域,力图重新找回历史;历史学中的政策史等研究方向也广泛借鉴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两个学科的互动关联,是我们认识美国政治史以至整个美国史学发展的关键线索.追溯美国政治史与政治学互动分合的整个过程,也可以展望美国政治史的发展方向.

    政治史政治学美国史学史历史政治学

    英国皇家学会的中国知识采集机制(1660-1820年)

    庄新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必要在全球知识流通和区域交往接触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全球史与科学史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通过分析1660-1820年英国皇家学会对中国知识展开调研收集的具体案例和方法,可以进一步了解跨国知识流通的物质与制度条件,从而认识英国皇家学会的中国知识采集机制.科学通讯制度、耶稣会信息网络、物流机制与跨国人员流通等因素共同构建了近代早期知识采集与流动的主要途径,跨国多重交流范式交叠融通的历史蕴含了中外文明互鉴的宝贵经验.

    英国皇家学会中国知识采集机制文明交流互鉴

    美国学界19世纪美帝国研究述评

    许翔云
    13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美国学界避谈"帝国"在美国历史上的存在,该现象直至20世纪60年代发生改变.在社会环境与学术潮流推动下,美国学者日益重视"帝国"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更强调19世纪美国的帝国属性.由此形成的19世纪美帝国研究,主要探讨这一时期美国大陆扩张与海外活动中的"帝国主义"色彩,内容覆盖外交活动、资本、商品与人员流动、对内政策、社会思潮与社会观念、家庭关系等诸多方面.19世纪美帝国研究拓展了美国史研究的范畴,增强了其批判性,促进了对美国与其他帝国间异同的比较,值得学习与借鉴.

    美帝国研究西进运动海外活动帝国文化

    书讯

    144页

    价值批判与社会转型:汉斯-乌尔里希·韦勒的社会史路径及实践

    尉佩云
    14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斯-乌尔里希·韦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也是比勒菲尔德学派的创始人.在对俾斯麦及德意志帝国主义的分析中,韦勒展现了比勒菲尔德学派社会史研究的基本路径,打破了德国史学对俾斯麦及第二帝国以国家理性、唯心主义、历史主义为主要解释方式的传统,未采用"外交优先"的旧解释,而运用"内政优先"的新方法,将经济发展、工业化、政治结构和社会状况作为俾斯麦政策及帝国理念的根本推动力.在对第二帝国的分析中,韦勒采用长时段起源论和结构分析法,展现了强烈的政治教育与价值批判,引发了激烈讨论.韦勒的社会史研究是二战后联邦德国对纳粹批判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后联邦德国社会价值结构调整和学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和成就.韦勒通过他的学术思想、公共参与和学术态度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

    汉斯-乌尔里希·韦勒批判社会史学派俾斯麦帝国主义"1945一代"

    Abstracts

    158-160页

    征稿启事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