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产力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产力研究
生产力研究

月刊

1004-2768

0351-4070868

030002

山西省太原市水西关街26号(山西经济日报社6层)

生产力研究/Journal Productivity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生产率优势演进理论与中国崛起之路

    杨玉华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消灭了生产方式利益对立的制度基础,解放了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创造了科学无限发展和应用的广阔前景,本质上可以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率优势.马克思生产率优势演进理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产业演进和企业竞争的本质,从生产率优势演进的历史趋势诠释了中国崛起的机制和路径.有效的市场和积极善为的政府是关键,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政府培育和累积生产要素优势,推动生产要素优势转化为产品、企业和产业生产率优势,市场发现和配置优势的要素资源,参与国际分工,造就了不同生产率优势层次的发展机遇,推动竞争优势不断演进.有了奋进的方向和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兴之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的前进道路,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一定会如期实现.

    中国崛起马克思生产率优势演进路径

    劳动生产率增长中的中国技术进步测度

    魏峰沈海芹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进步测度围绕劳动生产率展开.论文在马克思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文本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模型,借助递归状态空间技术估计该增长模型直接测得技术进步率,进而将该模型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型相结合,间接测得样本期内中国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效应.2004-2020年期间的实证结果显示,2004年后中国技术水平整体上呈现非均速的提升,除了受金融危机与重大卫生事件冲击作用的影响,导致2008年、2009年与2020年中国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贡献为负以外,其余正常年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此外,数字经济对产出增长作用并未突破生产率悖论,这可能是由于数字经济强化了技术—劳动替代效应等而最终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上升.

    数字经济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状态空间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设计产业与城市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高家骥刘建君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2011-2020年设计产业与城市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设计产业与城市发展综合水平阶段性特征显著,设计产业呈波动上升而城市发展水平呈波动下降的发展趋势.(2)设计产业与城市发展耦合作用在2011-2020年间有所减弱,协调性由0.379下降为0.369,始终为一般失调类型,呈现中间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3)13个城市耦合协调亚类型相关性与差异性并存,外围城市多为城市化滞后型,设计产业滞后型多分布在北京;耦合协调度高值区和低值区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高值区域的城市等级差距逐渐加大,低值区域的城市等级差距各异,但是总体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设计产业和城市发展协调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设计产业耦合协调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孟繁瑜龙鸿雁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形成传统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其生态科技和生态经济创新能力能否成为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备受社会和各级政府关注.文章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对遥感影像图、土壤类型图、数字高程图等提取核算所需生态资源数据,构建符合新战略背景的城市产业结构创新转型评估体系,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层面进行转型前后的经济、资源与环境变化综合发展量化研究和评价.分析发现:研究区主导产业仍为第二产业,且经济与生态保护发展失衡,转型效果并不理想,应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探寻接续产业,并将生态价值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中,科学合理地设计评价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

    资源型城市产业创新转型生态文明创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鄂尔多斯市

    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于艳芳刘迎春王淑星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最新数据,筛选出1 008份灵活就业人员样本,统计灵活就业人员人口特征,评价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满意度,发现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存在劳动收入水平较低、劳动时间较长、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社会保险参保率较低和劳动福利缺乏等问题.在分析法律、政府、企业、灵活就业人员本身原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提高相关法律适用性,健全政府制度保护网,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以及提升灵活就业人员就业能力等针对性对策.

    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数字营商环境对传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杨荧彬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智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数字营商环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效应日益突出,成为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数字营商环境影响传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分析,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代表,选取该产业分布相对集中的11个省份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客观评估比较了样本省份的数字营商环境情况,并进一步基于数字营商环境对传统制造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1)从整体看,数字营商环境对传统制造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2)分区域看,不同数字营商环境水平下,对传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营商环境优化和传统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传统制造产业数字营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人才画像构建研究

    刘一弘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性、技术迭代速度、跨界融合能力以及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影响.在此背景下,人才画像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组织精准识别和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探讨了胜任素质模型与人才画像的关系、构建方法和关键要素.通过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揭示了人才画像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构建和应用人才画像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强调了数据分析能力培养、人才管理策略与组织战略紧密结合、建立动态人才画像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新质生产力人才画像构建胜任素质模型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二次加权的都市圈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以长三角区域四大都市圈为例

    张英婕郑琳琳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圈是大城市向城市群转型的中间过渡载体,能够实现人才、产业、投资等要素的圈内集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现今大力推动都市圈发展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文章通过构建都市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方法及模型,对2005-2020年间长三角区域四大都市圈的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同时,为体现都市圈"以大带小,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将各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成员城市的时空经济联系度和产业结构合理度及协同度纳入指标体系,分别应用引力模型、泰尔指数及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其进行测算.最后对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及合肥都市圈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长三角区域都市圈动态评价二次加权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模型构建与发展水平测度——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

    县炜高恒县永平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脆弱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内涵和评价理论出发,基于LSR模型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理论模型,以青海省西宁市为样本,创建了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西宁市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对其现代化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判定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西宁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出了面向生态脆弱区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的建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现代化模型体系构建协调发展测度西宁

    城市规划实践探索及关键问题思考——基于城市韧性理念

    唐洁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规划要融入韧性理念,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通过对城市韧性概念内涵的界定,提出生态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组织韧性四个理论维度,同时理清城市韧性规划的内容特性,并进一步论述了城市规划中韧性理念应用的实践探索.文章从明确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关注气候变化与影响、重视社区韧性规划、健全韧性更新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等角度,探讨韧性理念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若干关键问题,有助于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统筹实现城市韧性发展.

    城市韧性城市规划城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