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林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林业科技
四川省林学会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林业科技

四川省林学会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荣伟

双月刊

1003-5508

scslxh2004@yahoo.com.cn

028-83220733

610081

成都星辉西路18号

四川林业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全面反映整个四川林业科技水平的技术类刊物。及时报道森林生态,树木遗传育种、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林业经济、林业教育、林业基础科学等方面内容。促进学术交流,面向全省林业生产建设,为提高四川林业科技水平和林业生产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施用生物炭对柏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李堃龙思帆吴硕廷郭敏佳...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不同生物炭添加量下柏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结构特征,探讨生物炭对林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总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提高,当生物炭添加量为 1%、2%和 4%时,其数值可达未添加生物炭土壤的 1。2~1。5倍。(2)添加生物炭后,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有大幅提升,较未添加生物炭的土壤相比增加了 7。8%~64。5%,以2%处理时增幅最大;易氧化有机碳次之,增幅为 0。8%~39。5%;水溶性有机碳变化最小。(3)添加生物炭后,土壤中>2 mm和 2~>1 mm粒径团聚体占比提高,土壤MWD、R>0。25 和AR数值均有所增加,在 2%添加量下最为明显。综上,添加生物炭够提高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林地土壤碳的固定,2%为生物炭的适宜添加量。

    生物炭土壤有机碳有机碳组分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结构特征

    西康花楸种胚快繁技术研究

    刘良梦莫方舒黄振刘欣...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康花楸种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和基础培养基类型对西康花楸种胚萌发、增殖、芽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康花楸种胚在MS+0。5 mg·L-16-BA培养基上平均萌发率为 90。67%;芽苗转入MS+0。25 mg·L-1 6-BA+0。025 mg·L-1 NAA+30 g·L-1 蔗糖+7 g·L-1 卡拉胶的培养基,平均增殖倍数 3。14,持续增殖时,基础培养基改为DKW可持续培育健壮芽苗;芽苗在DKW+0。02 mg·L-1 IBA+30 g·L-1 蔗糖+7 g·L-1 卡拉胶的生根培养基中平均生根率92。5%;生根苗经炼苗后移栽,冬季存活率达90%以上。

    西康花楸组织培养:种胚增殖

    添加物对湖北花楸组培增殖苗生长和生根的影响分析

    刘良梦宋乾丽黄振刘欣...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北花楸 5代以上的增殖芽苗为外植体,研究了提高不定芽诱导和生长的方法。结果表明,23种添加物中,琼脂糖和魔芋粉能显著提高芽苗生根率,其中添加魔芋粉的培养基生根效果最好。在含有 1 g·L-1魔芋粉的DKW+0。5 mg·L-1 NAA的生根培养基中,湖北花楸芽苗生根率由对照的 31。67%显著提升至 52。86%,当魔芋粉浓度增加至 2 g·L-1 时,生根率显著提升至 80。95%,并可诱导出大量不定根和侧根,平均每株芽苗有5。39条不定根,平均根长21 mm,6。19条侧根,平均侧根长6。7 mm。同时,芽苗茎段伸展,平均苗高可达4。4 cm。

    湖北花楸魔芋粉增殖苗不定根

    油橄榄幼嫩茎段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姜丽琼浣杰徐志萍何周建...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阿贝基纳优良单株幼嫩茎段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油橄榄外植体灭菌、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等因素对油橄榄组织培养技术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使用 75%乙醇 30 s、0。1%HgCl2 10 min进行外植体消毒处理时获得率最高,达 36。15%;改良MS培养基适宜外植体诱导芽萌发,最佳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6-BA 4。0 mg·L-1+NAA 0。5 mg·L-1+TDZ 0。5 mg·L-1,诱导率为65。3%,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ABT 0。6 mg·L-1+IBA 0。2 mg·L-1,生根率90%,活性炭浓度最佳添加浓度0。5 g·L-1,蔗糖最佳添加浓度30 g·L-1。

    油橄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五个核桃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吴雨桦周燕李丕军冯春...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四川省五个主栽核桃品种的抗旱能力。采用自然干旱法对五个品种进行不同干旱时间梯度处理,测定叶片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等进行综合评价其抗旱能力。五个核桃品种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含量(Chl)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总体表现为上升或者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表现先升后降或逐渐上升的趋势。相关主成分以及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表明,Chl、MDA、SOD活性三个指标能够综合评价五个核桃品种的抗旱能力。通过测定五个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五个核桃品种的耐旱性大小排序依次为:'新新2'>'温185'>'漾濞泡核桃'>'盐源早'>'三台泡核桃'。

    核桃品种干旱胁迫生理生化抗旱性

    大熊猫主食竹叶围微生物抗生素抗性基因

    李健威崔鑫月蒋清松袁施彬...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菌药物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使其他生物体产生新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ARGs分布范围广泛,草食性动物主要通过采食而接触存在ARGs的植物微生物。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进化过程中食性特化成以竹子为主食。研究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着眼于大熊猫主食竹叶围微生物,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探讨大熊猫食物资源微生物 ARGs的组成和多样性。分析发现大熊猫主食竹叶围细菌 ARGs在 Class水平上有抗四环素类(Tetracycline)、抗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霉素类(MLS)、抗糖肽类(Glycopeptide)、抗多肽类(Peptide)等。峨热竹(Arundinaria spanostachya)叶围细菌ARGs的Sobs指数显著大于丰实箭竹(Fargesia ferax);而Shannon指数在三种大熊猫主食竹间没有显著差异。通过NMDS分析发现三种大熊猫主食竹间叶围细菌ARGs组成结构间具有明显差异。经过LEfSe寻找区别三种大熊猫主食竹细菌ARGs的重要种类,峨热竹中Glycopeptide、Phenicol和Bicyclomycin有最大作用;丰实箭竹中Aminocoumarin和Pleuromutilin有最大作用。Glycopeptide和Phenicol主要由Pseudomonas、Sphingomonas携带,而Aminocoumarin和Pleuromutilin主要由Sphingomonas、Lichenibacterium携带等。研究提示了大熊猫采食的竹叶叶围微生物含有丰富的ARGs,在日常监测中需重点监测携带区分三种大熊猫主食竹叶围细菌ARGs的细菌类群(如假单胞菌属、鞘脂单胞菌属等);此外,还需关注其他环境(土壤、溪流、乔木等)微生物ARGs的状况,以期全面了解环境微生物及其携带的ARGs对大熊猫的潜在影响。

    大熊猫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峨热竹ARGs

    乔木布局对川西林盘微气候的影响

    李荣佳黎秋杉石川幹子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持续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聚落作为经历了自然选择与进化的人居环境形态,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当地气候的独特建筑模式。因此,深入研究传统聚落的保护和规划,特别是其乔木空间对微气候的影响机制,对于探索地域低能耗的气候适应性理论和方法,以及提高未来人居环境建设的舒适性至关重要。基于实地调查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川西林盘及其衍生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其微气候进行了模拟,重点关注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以及热舒适度等气象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趋势,旨在分析乔木的空间格局与配置对聚落环境微气候的影响机制,探索基于自然的气候适应性解决方案。研究发现:随着乔木覆盖率的增加,林盘内部降温增湿效果越显著,但对空气流动具有限制作用,从而导致局部热浪效应和不适感。此外,乔木的数量和布局对气候适应性也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分布于林盘上风向时可阻挡外部热空气进入并提供舒适感,但分布于林盘下风向时可能限制空气流动并增加内部热感受。

    传统聚落川西林盘乔木布局微气候ENVI-met

    基于风云气象和高分静止卫星数据的四川省凉山地区森林火灾遥感监测研究

    黄云文军葛翔宇李晓玥...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火灾不仅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可能导致人类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因此研究有效的火灾监测算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利用我国风云四号卫星数据开展研究,通过对比确定了适用于凉山地区的森林火灾监测算法。采用高分四号卫星中波红外扫描仪数据,成功确定了火点的大小和位置,并提取了火烧迹地面积,优选了最适宜于凉山地区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上下文算法在凉山地区的森林火灾监测中效果最佳,漏判率最低,可准确检测到小火点的位置,算法的综合指标达到了 0。7以上,为凉山地区的森林火灾扑救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通过将高分四号卫星红外扫描仪数据的阈值设置为 330 K,进一步确定火点的大小和位置,弥补了风云四号卫星空间分辨率的不足,为森林火灾监测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基于高分四号卫星数据对比不同方法的灰度衰减图时,红外波段的衰减变化最为明显,其次为全球环境监测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过火区识别指数的衰减变化不明显,根据红外波段的灰度衰减图可准确提取出火烧迹地面积范围。

    FY-4AGF-4火灾监测火烧迹地

    地被物调控对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枯落物持水性能的影响

    蔡蕾刘前程冯秋红刘兴良...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弄清地被物调控对次生林地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对阿坝州米亚罗林区 3个退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的岷江冷杉次生林分别进行了 7个地被物调控处理,其中移出 3个梯度(10%-C1、30%-C2、50%-C3)、输入 3个梯度(10%-R1、30%-R2、50%-R3)、对照-CK,监测其枯落物持水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次生林的枯落物蓄积量受林分密度和林分结构以及分解速率影响,表现为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轻度退化,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与蓄积量呈正相关,也表现为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轻度退化,且中度退化次生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比重度退化次生林高出 50。45%,比轻度退化次生林高出 57。42%。地被物调控后不同次生林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是R2处理(移入 30%)最高,其中轻度退化次生林R2的最大持水量比CK(对照)高出 35。48%;中度退化次生林R2的最大持水量比CK高出 312。24%;重度退化次生林R2的最大持水量比CK高出 47。93%。不同次生林最大持水率与最大持水量、蓄积量没有相关性,其中中度退化次生林R3的最大持水率(移入 30%)最高,比CK高 71。66%。从监测数据来看,R2处理能较快地对提升枯落物持水性能作出响应,且在中度退化次生林的效果最好。

    次生林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量

    红外相机技术运用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规范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军杰詹继聪侯鑫磊黄志旁...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外相机技术已经成为野生动物调查和监测的主要手段,对该技术的规范使用是获取代表性与可比性数据的前提。为了解国内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的使用规范情况。在CNKI数据库内,检索并筛选得到 572篇使用红外相机研究野生动物的文献,根据发文趋势将其分第一阶段(1996~2013年)、第二阶段(2013~2018年)、第三阶段(2019~2021年)进行分析。对于其中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类的 286篇文献,从抽样布设、安装与维护、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三方面,细分出 24个模块进行评分,分析不同阶段的分值变化,探究经济水平(省人均GDP)、有无高校等科研机构参与、地形、保护地等级四种因素对使用规范的影响。在地理空间上发文量由华中、华南地区向西南、西北及华北区域扩展,西南地区为热点调查区域。资源调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地。不同阶段规范分值有显著差异,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即国内红外相机的使用趋向规范化发展。但仍存在不足,很多调查不能完成年周期监测,安装时缺乏对相机间隔距离、所处小环境的考虑,数据分析时缺乏对采样强度的判断。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省份经济水平与各省内开展的红外相机研究的规范呈显著正相关,主要表现在安装与维护的操作。广义线性模型结果发现,科研机构的参与显著增加了相关研究的评分。为更好地促进国内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的使用规范,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1)推动保护地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合作。2)增加省级以下保护地及非保护地的调查。3)红外相机使用过程中,当存在较大尺度栖息地类型差异时,尽可能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并完成年周期调查;考虑并记录像机的间隔距离、小环境等信息;数据分析和展示中,注意分析采样强度。

    红外相机技术监测规范打分评估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