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任正隆

季刊

1000-2650

jsau@sicau.edu.cn

0835-2882295

625014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反映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情况,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全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已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猕猴桃AcNCED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刘珂祎张灵婉黄婷夏惠...
    807-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是类胡萝卜素降解酶,同时是脱落酸(ABA)合成的关键酶。为探明AcNCED基因家族各成员在猕猴桃果实发育期的表达特性。[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猕猴桃中分离4个NCED基因,分别命名为AcNCED1-4,并用qRT-PCR技术分析它们在猕猴桃不同组织和果实发育期的表达。[结果]AcNCED1、AcNCED2、AcNCED3和AcNCED4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1 755、1 830、1 797和1 788 bp,它们分别编码585、610、599和596个氨基酸。经预测,AcNCED1、AcNCED3和AcNCED4蛋白定位于叶绿体,AcNCED2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均无信号肽,属于非分泌蛋白。qRT-PCR分析表明,AcNCEDs在茎中表达量最高,根中最低,在果实发育前期及成熟期高表达。[结论]4个基因编码的蛋白都较为保守且表达量均具有组织特异性,为进一步探明AcNCED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猕猴桃类胡萝卜素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基因克隆

    栽培基质pH和铵硝氮比对杉木木荷氮代谢酶及氮含量的影响

    余佳翔程聪王立冬梁海燕...
    815-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栽培基质pH和铵硝态氮配比对亚热带主要针叶树杉木和阔叶树木荷幼苗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及植株氮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栽培基质为2个pH水平(pH1=4。5和pH2=6。5)和3个铵硝态氮配比(NH4+-N∶NO3--N分别为10∶0、0∶10、5∶5),分析和比较2个树种幼苗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硝酸还原酶(NR)和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及各器官氮含量差异。[结果]①与基质pH=6。5相比,pH=4。5抑制了杉木和木荷叶中氮代谢酶GS、GOGAT、NR和NiR的活性,增加了杉木根、茎、叶中的铵态氮含量,降低了杉木各器官中的硝态氮含量和总氮素积累量,降低了0∶10配比下木荷叶的氮素积累量。②10∶0配比显著增加杉木叶中的氮代谢酶活性和pH=4。5处理下木荷叶中的氮代谢酶活性、增加pH=6。5处理下木荷根和叶中的铵态氮含量、木荷根的硝态氮含量及杉木茎叶及总的氮素积累量。5∶5配比显著增加pH=4。5处理下木荷根中硝态氮含量。0∶10配比显著增加pH=4。5处理下杉木叶中的铵态氮含量,增加pH=6。5处理下木荷叶的NiR活性,木荷茎叶和总氮积累量。③在同一处理下,杉木叶中的氮代谢酶活性均低于木荷,表明木荷具有比杉木更强的同化氮素的能力。④相关性分析表明,杉木总氮素积累量与氮代谢酶活性、根的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器官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木荷总氮素积累量与叶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栽培基质pH为4。5的栽培环境不利于杉木和木荷幼苗对氮素的吸收,铵态氮添加可促进杉木的氮素积累,而硝态氮添加可促进木荷的氮素积累。故在生产中应综合考虑栽培基质的pH和树种特性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铵硝态氮比例进行杉木和木荷幼苗及林地的氮素营养管理。

    栽培基质pH铵硝态氮配比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含量杉木木荷

    铝胁迫下千年桐内生真菌对根际土壤不同铝形态的影响

    蔡鑫伟张瑶锐林晗陈灿...
    828-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浓度铝胁迫下内生真菌对根际土壤不同铝形态的影响。[方法]将5种分离自千年桐的优势内生真菌菌株配置为菌液,分别施入不同浓度铝胁迫的千年桐盆栽苗,外源铝浓度设置为0 mmol/L(A0)、0。555 mmol/L(A1)、0。745 6 mmol/L(A2)、1。111 mmol/L(A3)和1。852 mmol/L(A4)。通过测定不同菌液处理的土壤活性铝含量以及千年桐根系活力,探讨内生真菌对根际土壤活性铝含量及比例变化的影响。[结果]在非铝胁迫(A0)的条件下,不同内生真菌对千年桐根际土壤活性铝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施加链格孢属菌液处理后,根际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在A2铝浓度时较未施菌处理降低了20。58%,单聚体羟基铝含量在各铝浓度下均低于未施菌处理,降幅分别为7。19%(A1)、19。56%(A2)、6。27%(A3)和4。01%(A4)。盾壳霉属和嗜热真菌属菌液处理后,千年桐根际土壤活性铝含量均高于未施菌处理。不同菌液处理对千年桐根系活力的作用各异,其中盾壳霉属处理后的根系活力较未施菌提升了11。27%,而拟盘多毛孢属处理后根系活力与未施菌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接种内生真菌能改变植株根际土壤活性铝含量和比例。链格孢属能有效降低根际土壤单聚体羟基铝含量,而盾壳霉属和嗜热真菌属提升了根际土壤活性铝含量。内生真菌的作用效果受到铝浓度、内生真菌基因型和宿主种类的影响。研究结果拓展了内生真菌对于宿主根际土壤影响的探索,可为林木-微生物互作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内生真菌千年桐铝胁迫活性铝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特征

    刘春燃李婧简毅李晗...
    836-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活性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的差异,为该区域柳杉人工林土壤氮素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华西雨屏区中龄林(13 a)、成熟林(33 a)和过熟林(53 a)的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壤样品,测定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氮矿化速率等指标。[结果]①柳杉成熟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整体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过熟林阶段,非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林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根际与非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值均随林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②成熟林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铵态氮含量、铵态氮与硝态氮比值整体均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过熟林,而土壤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随林龄增加均呈降低趋势,并且根际土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无机氮含量整体均高于非根际土。③成熟林根际土铵化速率及其根际效应显著高于其他林龄阶段;中龄林和成熟林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整体显著高于过熟林,并且根际土的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整体均高于非根际土。④柳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结论]相较于中龄林和过熟林,柳杉成熟林根际土壤表现出更快的氮循环速率和更高的氮素有效性。因此,适当加强柳杉中龄林和过熟林氮肥管理可能更有利于提高柳杉人工林质量。

    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林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氮矿化

    带状采伐初期对华西雨屏区杉木人工林土壤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吴章明唐思莹宋思宇李聪...
    847-860,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相同采伐强度下确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对土壤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华西雨屏区洪雅林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内,以集水区为功能单元,对23 a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40%相同强度不同带宽的3种带状采伐处理,分别是S1(10 m采伐+15 m保留)、S2(20 m采伐+30 m保留)和S3(30 m采伐+45 m保留),在采伐1 a后进行土壤样品采集。[结果]①与未采伐杉木纯林相比,采伐带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降低;②夏季0~40 cm土层的S2采伐带有机碳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带宽,而S2保留带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带宽;冬季表现为S1显著高于其他2个带宽;③冗余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④土壤碳稳定性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40%采伐强度下,适宜选择S1带状采伐组合更有利于保持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杉木人工林的近自然改造和指导林业碳汇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杉木人工林带状采伐土壤有机碳土壤碳稳定性

    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段春燕董庆林胡一浩王晓凌...
    861-870,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特征分析,并依据基因组序列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 X Ten平台对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序、组装和基因注释,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特征解析。[结果]研究发现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和结构与经典被子植物相似。其蛋白编码基因共编码24 930个密码子,有29个偏好密码子。其中,亮氨酸密码子数目最多,占总量的10。56%。根据设置参数,发现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中串联重复有15个。SSR(简单重复序列)大多位于基因间区IGS和LSC区域,位点有32个。[结论]榆叶梅与同亚属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和李属(Prunus)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亲缘关系较近,但与同亚属的扁桃(Amygdalus dulcis)亲缘关系较远。

    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密码子偏好性重复序列系统发育

    玉蝉花绿白嵌合叶片形成的生理基础研究

    曾小轩李树锐刘羽佳余小芳...
    871-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玉蝉花(Iris ensata Thunb。)绿白嵌合叶片形成的机理,为植物花叶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花叶玉蝉花为供试材料,分别测定并比较了玉蝉花绿白部分叶绿素含量、叶片细胞和叶绿体结构、叶绿体合成前体物质以及叶绿素合成步骤关键酶的酶活性浓度,分析嵌合叶片绿白部分的差异。[结果]①花叶玉蝉花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绿色部分大于白色部分。②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白色组织的叶片细胞层间的叶绿体分布与数量与绿色组织存在显著的差异,明显低于绿色组织;且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绿色组织叶绿体中类囊体膜结构较完整,拥有大量的淀粉颗粒和嗜锇颗粒,且拥有少量的液泡,而白色组织刚好相反。③叶绿体合成产物的相对含量表明:白色部分中的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Ⅲ(Urogen Ⅲ)、粪卟啉Ⅲ(Coprogen Ⅲ)、原卟啉Ⅸ(Proto Ⅸ)、镁原卟啉Ⅸ(Mg-Proto Ⅸ)、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相较于绿色部分分别下降了34。31%、62。11%、36。28%、54。13%、65。49%、81。88%、91。61%。在CoprogenⅢ→ Proto Ⅸ→ Mg-Proto Ⅸ→ Pchlide合成步骤中,白色部分相较于绿色部分前体物质含量下降的比例依次升高。④通过花叶玉蝉花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的分析后,进一步测定Coprogen Ⅲ→ Proto Ⅸ合成步骤中原卟啉原Ⅸ酶活性浓度,发现白色部分相对于绿色部分酶活性浓度下降了90。44%。[结论]叶绿素的含量、发育和生物合成过程影响花叶玉蝉花绿白嵌合叶片的形成,并且在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Coprogen Ⅲ→ Proto Ⅸ合成可能是其主要的受阻位点,导致叶绿素降低,玉蝉花出现花叶。

    花叶玉蝉花叶绿素叶绿体发育酶活性

    4种氮肥用量对'紫嫣'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谭晓琴王聪明黄嘉诚范虹利...
    879-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对'紫嫣'茶树生长和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紫嫣'茶树高产高效栽培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尿素水平(0、375、525、675 kg/hm2),比较不同氮肥用量下'紫嫣'茶树产量、品质成分和氮磷钾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施氮量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紫嫣'茶树新梢生长、芽叶品质成分含量及氮磷钾的积累,提高土壤酶活性,以560 kg/hm2尿素处理效果显著。此处理下,'紫嫣'茶树春茶产量显著增加27。44%,春梢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显著提高10。41%、27。38%、10。09%,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显著提高37。35%、25。00%、19。57%。而夏梢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和叶绿素总量较不追肥处理仍显著提高。[结论]适量氮肥利于'紫嫣'茶树生长,使产量和品质提高,但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氮肥的促进效应降低。因此,对'紫嫣'茶园(黄壤土pH=4。66,有机质27。43 g/kg,全氮1。24 g/kg,速效磷32。05 mg/kg,速效钾81 mg/kg)宜追施525 kg/hm2尿素。

    茶树氮肥用量生长发育生化成分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口黑鲈肠炎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黄双慧李书含周永恒黎秋男...
    886-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建立稳定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细菌性肠炎模型,并确定导致肠炎发生的细菌浓度和作用时间。[方法]150尾健康的大口黑鲈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和4个试验组(感染浓度分别为1×108、1×107、1×106和1×105 CFU/mL),通过腹腔注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通过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评分、组织学变化及评分、肠道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和炎症因子基因表达量评价各试验组造模效果。[结果]攻毒后试验组表现出游动慢,摄食下降的现象,且在攻毒第2和第3天时,1×108 CFU/mL攻毒组有死亡现象。剖检后可见肛门红肿、外突,腹鳍和腹部皮肤出血等症状,肠道充血、出血,部分可见肠液潴留等。各组大体病理得分与细菌的感染浓度呈正相关,与感染时间呈负相关。组织学观察可见肠道固有层充血、水肿、增厚,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上皮损伤脱落、细胞变性、坏死、增生,杯状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组织病理得分随细菌浓度升高而升高,随感染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感染第5天得分最高。肠道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显示,攻毒组肠道微绒毛损伤脱落,形态紊乱,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线粒体水肿,出现空泡,部分细胞胞浆中细胞器溶解甚至消失,杯状细胞数目增多。各试验组炎症因子表达量的变化与细菌浓度有关,IL-15、IL-8、TNF-α和IL-1β的表达量随细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IL-10、IL-11和TGF-β2的表达量与感染浓度呈负相关,其中IL-10和IL-11的基因表达量变化显著低于对照组,TGF-β2的基因表达量变化不显著。[结论]1×107 CFU/mL攻毒组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出现死亡,病理学观察显示肠道有较明显的病理损伤。因此,为构建接近临床条件的细菌性肠炎模型,选择攻毒剂量为200 μL 1×107CFU/mL的菌液作为肠道病理损伤模型的感染浓度。

    大口黑鲈细菌性肠炎模型嗜水气单胞菌

    半枝莲醇提液对2型糖尿病大鼠HPA轴的结构损伤、糖原沉积及相关递质表达的改善作用

    汪乐田春洋王荣会邓逸云...
    899-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明确半枝莲醇提液对2型糖尿病(T2DM)及伴其发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亢进的治疗效果,从HPA轴的角度为T2DM提供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选取120只4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GD组)24只和高糖高脂饮食组(H组)96只;H组注射STZ诱导T2DM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HD组)24只、半枝莲低(SD-L)、中(SD-M)和高(SD-H)剂量组各24只;GD、HD组灌服生理盐水,SD组分别灌服半枝莲醇提液,分别于治疗第5、10、20、30天测定各组大鼠体重、FBG、INS及血脂代谢指标。最后于30 d分别采用H。E、PAS染色法观察HPA轴的组织病理结构及其内糖原数量的变化;醛复红染色法观察胰腺α、β细胞数量的变化;IHC法观察5-HT、GABA分别在下丘脑PVN、VMH中表达的变化。[结果]与GD组相比,HD组发生以下变化:①大鼠体重、INS极显著降低,FBG极显著升高。②下丘脑PVN和VMH-GE、VMH-GI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胶质细胞增多;腺垂体嗜碱性细胞数量减少;肾上腺球状带、束状带萎缩;胰岛萎缩。③HPA轴内糖原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④胰岛β细胞坏死、α细胞增多。⑤ 5-HT、GABA在下丘脑PVN、VMH-GI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给药治疗后,这些病理性变化基本得以改善。[结论]半枝莲醇提液对T2DM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以缓解T2DM并发的HPA轴内糖原异常沉积及其过度活化。

    半枝莲2型糖尿病(T2DM)大鼠HPA轴糖原5-HTG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