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李跃清

季刊

1674-2184

scqx77@163.com

028-87326540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20号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Journal 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气象科技人员与全国气象工作者交流的园地,也是反映四川气象科技研究水平的窗口,展示了四川气象科研的成果;是有关部门获取气象科技信息的渠道、气象爱好者可通过该刊了解和学习气象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1-2015年4-9月九龙涡时空分布与动力热力特征

    慕丹李跃清吴遥赵衍斌...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人工识别统计了 2001-2015年 4-9月四类不同生命史九龙低涡的时空分布,并对其生成前 6 h动力热力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5年 4-9月四类九龙涡共有 221个;维持时间小于4个时次的九龙涡(T1~2JLV、T3~4JLV)生成源地集中在 27°~28.5°N、100°~101.5°E;维持时间为 5~6个时次的九龙涡(T5~6JLV)生成源地集中在 29°~30.3°N、102°~103.5°E;维持时间不低于 7个时次的九龙涡(T≥7JLV)生成源地集中于 28°~29.5°N、101.5°~103.5°E.(2)生成前 6 h,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生成源地高频中心周围的低层气旋性环流场更明显,500 hPa副热带高压位置更偏西偏北,200 hPa南亚高压范围更广.(3)生成前 6 h,四类九龙涡高频中心周围中低层均为正涡度,低层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正涡度带越狭长且范围越广.(4)生成前 6 h,四类九龙涡高频中心附近低层辐合而中高层辐散,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水汽通量散度越强,且越往高层辐散强度越大,但最大辐散强度仍小于低层辐合强度.(5)生成前6 h,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生成源地高频中心附近层结越不稳定,更有利于低涡的进一步发展和维持.

    九龙低涡时空分布环流特征水汽输送假相当位温

    CLM5.0陆面模式不同土壤分层方案对黄河源区玛多站土壤温湿的数值模拟

    包逸群吕世华刘子莎游辉奇...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 2015年 6月—2018年 8月玛多站观测资料作为驱动CLM5.0(Community Land Model)模式的强迫场数据,应用CLM5.0模式中不同土壤分层方案,对这一时段玛多站土壤温湿变化特征进行模拟,并检验了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对于土壤温度,CLM5.0 模式的 4种土壤分层方案均能很好地模拟出一年中玛多站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趋势,浅层土壤温度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性更高,深层土壤温度模拟值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曲线较光滑.4种分层方案中,20层方案对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最好,平均相关系数为 0.942.(2)对于土壤湿度,4种土壤分层方案均能较好地模拟出各层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趋势,但较观测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差.20层方案对土壤湿度的模拟效果更好,平均相关系数为0.730.

    CLM5.0陆面模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数值模拟

    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四川盆地一次高温过程的模拟研究

    王婷蒋兴文衡志炜陈俊文...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变化可通过影响地气间能量交换影响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本文利用WRF模式对四川盆地 2021年 8月1-4日高温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模式高温天气预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GLC_FCS30-2020资料反映的近期土地利用类型相比WRF模式默认土地利用类型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农田、混交林急剧减少,城市与建筑、多树草原、稀树草原和农田/天然植被镶嵌类型明显增加.(2)土地利用类型更新后,WRF模式对高温天气,尤其是对最高气温的预报能力有明显提升,主要表现为气温冷偏差减小、暖偏差增加,即日间、最高温度、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预报能力有明显提升,而夜间、最低温度、盆地东部和西部局部地区的预报能力有所下降.(3)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地表反照率增加使地表净辐射减少,但地表水热输送方式的变化是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更新土地利用类型后,日间潜热通量输送减少,感热通量和地表热通量输送代偿性增加且变化幅度相当,从而导致地表气温升高.下垫面土地类型未改变的站点温度变化,可能是由于周边高温的水平运动导致的.(4)天空状况越晴朗,温度模拟与观测的偏差越大,温度预报能力越低.此外,更新土地利用类型可以间接引起云量变化.

    WRF土地利用类型高温预报四川盆地GLC_FCS30-2020

    川渝盆地东部一次典型区域性暴雨特征及其西南涡发展机制

    王志毅覃皓李佳王远谋...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多源观测、FY4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 2022年 6月 26-27日川渝盆地东部一次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以及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应用涡度方程探究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西南涡发展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多尺度天气系统有利配合下,冷锋裹挟近地面冷空气与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对峙交锋所导致的;(2)大尺度环流系统为西南涡的发展加深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云团及强降水落区主要分布在低涡东侧及低层切变线附近的强动力抬升区,夜间西南气流的暖湿输送促使降水范围逐渐扩大且持续;(3)西南涡的发展维持主要受涡度平流项和水平散度项影响,其中地转分量使局地涡度不断减小,而非地转风分量则使局地涡度不断增加.

    西南涡盆地暴雨涡度方程惯性振荡非地转

    贵州一次短历时极端暴雨的形成过程及机理分析

    吴古会彭芳李彦霖杨帆...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地面常规观测及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FY-4A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产品、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5月29日贵州中南部的一次打破历史记录的短历时极端暴雨过程,从其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短历时极端暴雨是在典型的低槽冷锋形势下,由中-β尺度低涡和地形的共同作用造成;对流发生前,异常高的整层可降水量、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显著的水汽垂直递减率为短历时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2)最强降水发生在MCC的形成和维持阶段,TBB的强度变化与降水强度变化一致,TBB最低值和 10 min最强降水在同一时段发生;暴雨中心区受"人"字形回波和多个低质心的强回波单体重复影响,形成短历时极端强降水.(3)对流单体沿锋面及锋生区生成发展,锋前静力不稳定层结、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配置使得对流移经时得到维持和增强,中-β尺度低涡、冷池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也提供了维持条件,而对低涡、冷池和地形作用的把握不足是造成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

    短历时极端暴雨MCC中-β低涡冷池地形作用

    陕北两次不同强度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特征对比

    刘胜男屈丽玮张蔚然赵强...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地面加密站和常规探空资料,对 2019年 7月 21日和 2020年 8月 4日陕北地区两次不同强度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的持续性是造成"0804"过程累计降水量大于"0721"过程的直接原因.(2)"0804"过程中,陕北上空层-积混合云回波在夜间的走向和移动方向一致,"列车效应"使低质心暖云降水长时间维持.(3)两次过程降水强度的区别与高低空急流、低涡路径和水汽有密切联系.与"0721"过程相比,"0804"过程中 200 hPa高空急流更为稳定,700 hPa西南急流强度更大,强雨带更靠近低涡中心,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均偏强.(4)两次过程对流触发机制存在差异,"0804"过程前期地面较强的偏东风更有利于地形抬升.

    暴雨陕北高低空急流低涡水汽输送

    川西高原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及大冰雹环境条件分析

    师锐康岚周春花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 2001-2016年川西高原 31个县市气象站逐月冰雹日、3个探空站资料及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川西高原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及冰雹发生的天气背景和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近 16 a川西高原冰雹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高海拔降雹次数多于较低海拔地区.降雹频率分布曲线呈双峰偏态型,阿坝州的峰值出现在 5月和 9月,甘孜州出现在 6 月和9月.降雹主要发生时段为11-21时,占比95.5%,峰值出现在15时和17时.冰雹直径<5 mm冰雹占年降雹的72%以上.(2)连续冰雹天气的发生多伴随有高原低值系统的东移,黄淮低涡西侧的切变是影响夏季阿坝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不同季节阿坝北部的大冰雹天气均是在高原低值系统的影响下发生,春、夏季大冰雹个例受明显的冷空气或冷平流的影响.(3)大冰雹个例中,-20℃层高度为 7.2~8.6 km,0℃层高度距离地面 4 km左右,对流有效位能CAPE≥980 J·kg-1.无论春夏还是秋季,红原大冰雹个例的中低层温差(T600~400 hPa)≥21℃且 600~400 hPa垂直风切变达到 15~21 m·s-1,有利于形成高度组织化的对流风暴.

    冰雹时空分布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

    NCEP CFSv2模式对中国西南月尺度降水预测能力评估

    吴遥唐红玉蒋兴文向波...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NCEP CFSv2 模式逐日预测未来 45 d的降水数据,结合站点观测资料,对西南地区逐月降水量空间形态和年际变化预测技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式除汛期(5-9月)在四川东北部和重庆东北部为干偏差外,其余地区和月份均为湿偏差.偏差较大的月份主要集中在夏季,区域平均偏差从 1-12月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4月最大,10月最小.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模式对空间形态预测技巧降低,但对量级预测技巧提升.在不同预报时效上,模式对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的逐月"Ω"趋势预测基本正确,但小雨日与观测呈现相反特征.模式对小雨和中雨日的预测高于观测,但大雨和暴雨日低于观测.年际变化上,模式在大多数地区预测为正相关,负相关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至川西高原地区,以及重庆、四川和贵州三省交界地区.高相关系数区表现出春-夏-秋-冬季逐渐北推西进然后东退南落的演变特征,但均方根误差在不同月份、不同区域的偏差量级有所差异.对于区域平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模式基本为正相关系数,且随着预报时效临近相关系数越高,但均方根误差改善不明显.

    降水预测西南地区模式评估NCEPCFSv2

    全球降水观测计划IMERG对金沙江下游极端降水反演效果评估

    黄瑶刘自牧宋雯雯文雯...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气象局研发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利用相关系数、平均误差、相对偏差、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命中率、误报率和关键成功率共 7个评估指标,从极端降水指数精度、极端降水探测能力等方面分析全球降水计划卫星(Global Precipita-tion Mission,GPM)IMERG V06 Final降水产品在金沙江下游对极端降水的反演效果.结果表明:IMERG降水产品对极端降水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反演能力,在强降水区和弱降水区灵敏度均较高,但在流域大部分区域仍然倾于高估,高海拔山区高估现象更明显;IMERG对最大连续 5日降水量的反演效果优于其他极端降水指数(极端日降水、最大单日降水量、强降水量和大雨日数),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较低的相对偏差以及较低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IMERG对极端降水事件探测潜力具有较大的季节差异和地域差异,夏季捕捉能力比其他季节强,低海拔区捕捉能力比高海拔区强,在夏季或低海拔区均表现出更高的命中率和关键成功率以及更低的误报率.

    极端降水IMERG误差特征金沙江下游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典型天气过程预报预警中的应用

    陈立波许凌轩张佳婷任倩...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市宝山站 2020年 11月建成的探测高度 16 km的对流层风廓线雷达(TWP16型)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产品、宝山自动站观测和MICAPS高低空环流实况数据,对比分析了影响宝山地区的寒潮大风、强对流大风和台风大风过程中TWP16型风廓线资料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TWP16型风廓线资料对宝山地区上空垂直方向上高时空分辨率的风场变化有一定的刻画能力,能较好地反映出三类大风天气过程中高低空急流、垂直切变、冷暖平流的结构及变化,对影响本地的大风天气监测预警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风廓线雷达强对流大风寒潮大风台风大风临近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