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李跃清

季刊

1674-2184

scqx77@163.com

028-87326540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20号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Journal 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气象科技人员与全国气象工作者交流的园地,也是反映四川气象科技研究水平的窗口,展示了四川气象科研的成果;是有关部门获取气象科技信息的渠道、气象爱好者可通过该刊了解和学习气象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气象衍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天气系统

    刘博文李华宏张万诚牛法宝...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云南省 2011-2020年灾害普查数据,结合站点观测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云南气候年鉴,对云南气象衍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天气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特征.滑坡灾害在滇西和滇西南地区为集中多发区,其次是滇东北和滇东,滇中地区为低发区.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地区.汛期引发云南地质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为切变线、两高辐合、南支槽、孟湾低压、西行台风和西南涡,其中切变线和两高辐合系统的影响最为显著.切变线附近有较明显的"鞍"型场环流,降水在切变线附近较为集中.两高辐合型可分为Ⅰ类和Ⅱ类,与切变线系统相比,两高辐合区内风场辐合强度稍弱,但系统影响范围更广、较稳定且移动速度慢,多造成持续性降雨,其较大的辐合区范围还导致强降水落区预报难度增大.

    云南地质灾害时空特征天气系统

    四川盆地北部两次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王璐思张晓涵蒋璐西侯林松...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融合格点降水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甘陕南部 2020年 6月 15-17日(简称"20·616")和 2021年 6月 15-17日(简称"21·617")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大暴雨过程均有持续时间 2 d、累计雨量大、降水强度大、夜间到上午为强降水集中时段等相同特征,其中"20·616"雨带为移动型,而"21·617"雨带较稳定,前者短时强降水出现站次、降水强度较后者明显偏多、偏强.(2)两次过程均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主要影响系统;前者发生在副高东退过程中,属于低槽东移型暴雨,强降水带位于700 hPa偏西南风低空急流左前方和850 hPa偏东南风低空急流头部的两层切变之间;后者发生在副高西伸过程中,属于东高西低型暴雨,强降水带位于700 hPa切变线偏暖区一侧、700 hPa偏南风急流前方以及850 hPa偏北风急流中.(3)"20·616"过程暴雨中心低层正涡度和负散度表现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与暴雨中心强降水时段吻合,可能与盆地西北部地形抬升使得垂直上升运动增幅有关;"21·617"过程低层正涡度负散度虽较"20·616"过程偏强,但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偏弱,且与暴雨中心存在位置偏差.(4)两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持续的关键是低层两支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地将海上的暖湿气流输送到盆地北部和甘陕南部,水汽强辐合与强降水的出现时间、落区均吻合.(5)两次暴雨发生前大气均为强不稳定状态,"20·616"强降水出现在能量锋前暖湿气流一侧和θse850 能量舌区,"21·617"强降水发生在能量锋区中偏冷空气一侧.

    盆地北部大暴雨低空急流低涡切变斜压性

    CMPAS降水融合产品在四川区域性暴雨过程监测中的质量评估

    邓国卫孙俊郭海燕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CMPAS三源降水融合产品和四川省 5000余个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采用要素误差分析、面向对象诊断空间检验等方法,对四川地区 13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监测进行降水融合产品质量评估.结果表明:(1)融合产品对区域性暴雨过程小时降水监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与实况降水波峰的多寡呈显著相关,每增加 1个降水波峰可导致 1 km、5 km融合产品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增加 1.2%、1.6%.(2)相较于 5 km融合产品,1 km融合产品监测的区域性暴雨小时降水与实况降水的相关系数提升 4%,偏差减小 4%,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减小 40%;(3)降水融合产品对 0.1~1.9 mm小时降水以高估为主,对≥5 mm小时降水以低估为主;(4)1 km、5 km融合产品对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空间位置、走向、结构和范围等方面的监测具有较高精度.其中,1 km、5 km融合产品评估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与实况降水的平均质心距离低于 5 km,平均轴角差低于2°,离心率偏差介于0~0.12,平均面积比约为1.10.

    区域性暴雨过程降水融合产品质量评估四川

    信江流域大暴雨中的短时强降水回波特征分析

    刘懿枢陈鲍发余剑浩袁冬美...
    128-13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气象资料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江西信江流域大暴雨过程中发生短时强降水(≥30 mm/h)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信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有5种回波形态,分别是回波短带、絮状回波团、飑线回波带、回波带上超级单体和孤立单体.(2)飑线回波带和回波带上超级单体均表现出典型的强对流回波特征,回波强度可达 65 dBZ,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VIL)在 55~60 kg/m2,有时伴有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回波短带、絮状回波团和孤立单体的回波强度在 45~55 dBZ,VIL在 5~20 kg/m2,均属于低质心降水回波.(3)当回波强度≥45 dBZ且强回波面积为200~399 km2 时,易产生≥5 mm/10 min雨强;当回波强度≥50 dBZ且强回波面积≥500 km2时,易产生≥10 mm/10 min雨强.(4)信江流域短时强降水发生时,3 km高度存在风向和风速的显著辐合,促使对流单体形成和发展.

    信江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回波特征

    天府与双流机场2022年1月9日辐射雾特征对比分析

    吴妮晏赵清越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天府与双流机场辐射雾气象特征异同,本文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数据、机场人工观测数据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 2022年 1月 9日辐射雾过程两机场的气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流机场的基础温度略低,湿度条件稍好,前期有明显逆温层形成,起雾时间偏早;辐射雾过程后期,双流机场受低云影响气温上升,升温幅度较大,近地面一直为水汽通量辐散,没有水汽补充,同时 02R跑道端 04:00后风速明显增大,扰动加强,不利于雾的维持.天府机场的升温幅度较双流小,且近地面维持水汽通量辐合,有水汽补充,同时风力也较弱,有利于雾的维持.

    机场辐射雾物理量诊断对比分析

    ERA5和FNL资料在新疆的适用性对比分析

    芒苏尔·艾热提肖俊安孙鸣婧汤浩...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 2019-2021年新疆 105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地面观测数据和其中 14个站点的探空资料,对比评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FNL资料在新疆的适用性.结果表明:ERA5数据的海平面气压、2 m温度、2 m露点温度和 10 m风场的适用性优于FNL数据,其中 2 m温度的适用性优于其他要素;海平面气压、2 m温度和 2 m露点温度的适用性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高空要素中,FNL数据的位势高度、露点温度的适用性优于ERA5数据,而ERA5数据的风场和温度的适用性较好;不同高度层面上,两套数据的适用性均是300 hPa以下优于300 hPa以上.

    ERA5再分析资料FNL分析资料新疆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