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宁

双月刊

1672-9684

0817-2568651

637009

四川省南充市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四川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在刊文水平,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追求高标准。因此,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连续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产党宣言》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齐承水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也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源头.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经典著作中阐明了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要义是谋求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协调、在推动共享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引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他们深刻揭示了制约共同富裕的现实因素表现为资本的主体地位取代了劳动、技术加速发展走向了人的反面,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多样化剥削方式的存在.基于此,他们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生产力和交往的不断发展中增加生产总量,建立真正共同体确保公有制的赋权优势.对《共产党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的深入阐释,无疑为我们建立共同富裕社会提供了基本理论原则,为我们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破解风险制约因素指明了方向,也从具体路径层面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导向.

    《共产党宣言》共同富裕资本主义批判当代价值

    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江先锋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根基,具有助力共同富裕的功能价值.当前,对照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仍较突出,尚存在一系列现实困境: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削弱了共同富裕的人心基础、服务转换契合不到位影响了共同富裕的主体需求、体系惠民性不凸显阻碍了共同富裕的持续推进、辐射功能联动性不顺畅制约了共同富裕的总体成效.为此,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应选择:以共建共享破解卫生健康资源供给失衡难题,筑牢共同富裕的思想认同根基;以问题为导向拓展卫生健康服务的广度与精度,增强共同富裕的综合保障;以改革的牵引作用构建卫生健康普惠落实机制,促进共同富裕的动力生成;以共同体培育发挥卫生健康推进社会联动的功能,构筑共同富裕的环境支撑.通过这四者的有机结合,全面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卫生健康事业高质发展共同富裕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马克思"现实的人"视野下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豆勇超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逐步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揭示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并促进对共同富裕的把握与实践,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现实课题.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自然的人"的基础上,将"现实的人"表达为"整体的人",即人是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和历史属性的统一体.共同富裕是在推动实现"整体的人"过程中历史生成的,是多个属性共同发展的结果.因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立足于人的多维属性,将物质基础、精神支柱、制度保障和正确方向的有机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

    马克思共同富裕现实的人

    数智技术赋能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刘海涛陈世青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以解放传统生产力为目的,以创新技术为发展手段,以高质量物质基础为发展动力源,这对于形成产业强边际效应和价值引领带动能力以及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高水平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高阶质态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全要素科技创新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质变和新质形态.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通过在实践中解决重大堵点、难点、疑点和痛点问题,丰富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内容,创新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要素相关公式,新质生产力的数理模型可描述为P=T《M×F.其中,新质生产力为P,新质生产资料为M,新质生产工具为T,劳动者为F,《表示作用,×表示叠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外延表现在经济命脉的新质提升、社会发展的新质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新质提高.数智技术赋能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体现在其赋能功能、赋能体系和赋能手段三者的有机统一.数智技术赋能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于制定有利于数智技术赋能的新政策、构建数智技术融合赋能底座体系、探寻数智技术赋能内核创新的举措和建立数智技术赋能新质产业发展的链条矩阵.

    数智技术赋能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

    在"两个结合"中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发逻辑、鲜明特征与世界贡献

    李少霞王文东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立与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具有紧密的关系,正是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胸怀天下,才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回应了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的文明形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之中,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人民情怀对世界之问的回应.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凸显的人民性、包容性和天下性形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征.遵循"两个结合"特有的框架和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为世界的发展谱写了新的宏伟蓝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又开辟了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视野,构建了有原创性的中华文化话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智慧和经验.

    "两个结合"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列宁"政治遗嘱"关于社会主义文明的理论蕴涵及现实意义

    王铁柱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政治遗嘱"蕴含着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思考.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政党中央权威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作用,通过发展与改革的双重逻辑叙事,深刻阐述了上层建筑改革在形塑先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重大意义.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应创设比资本主义文明更先进的新文明形态,这需要提升生产力,大力发展教育,同时积极借鉴吸收资本主义优秀资源.列宁论述了制度创设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并从法治制度、专家人才制度、现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制度、科学领导干部制度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文明予以深入分析.总结列宁"政治遗嘱"关于社会主义文明的论述,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列宁"政治遗嘱"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思想渊源、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尹清龙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斗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思想、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斗争实践揭示了世情、国情、党情改变斗争形势的规律,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斗争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斗争重要论述阐明了伟大斗争的本质,概括了斗争的内容,回答了伟大斗争的目标指向,把握了伟大斗争的特征,明确了伟大斗争的实践路径.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的创新发展,指出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形式,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则,增强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与自信,提出了"合作—斗争—合作"的对外交往方针.

    伟大斗争内涵自我革命价值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与实践指向

    黄金峰杨正军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淬炼而成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是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和内在动力,也是党历经百年繁盛常青、风华正茂的制胜法宝和力量源泉.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自我革命思想为理论基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躬自省的思想精华,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是立足于破解新时代现实问题的战略考量.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精髓要义,即以自我净化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自我完善健全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以自我革新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以自我提高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从而不断增强党的自我革命能力.启航新征程,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作用、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持之以恒加强党性修养、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使其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协同发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新时代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教师角色公共性建构的语境选择、话语特征及角色定位

    刘洪祥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只要时代处在深刻变化的转折关头,人们总会为教师重新画像,审视教师角色建构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教师重新画像"的角色建构提供了以公共性为特征的根本遵循.具而言之,在建构语境上,要指向教师角色所属共同体并围绕教师的关系性存在形成新时代教师角色公共性建构的基本语境;在建构话语上借助以规范的"你"为特点的法理文本制度性话语和以典范的"他们"为特点的伦理文本文化性话语,形成新时代教师角色公共性建构的基本话语;在建构画像上,要以公共理性的启蒙者、公共利益的关怀者、共同发展的协作者、共同认识的促进者形成新时代教师角色公共性的基本定位.积极推进新时代教师角色公共性建构既可回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突显教师职业公共属性"的重要问题,又可为新时代教师有效开展角色实践以落实立德树人提供理论支持.

    新时代公共性教师角色建构教师队伍建设

    高中生集体责任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全国13614位高中生的实证调查

    张峰峰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高中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集体责任感的培育不仅是构成高中生集体主义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指标,更是高中生将集体主义观念有效转化为集体主义行为的关键.对 2020 年中国儿童道德发展数据(77 367)中的高中生样本(13 614)进行分析发现,高中生集体责任感正面临着"式微"困境.同时,对生活状态满意、学业表现较好且生活在"中部"区域的高中生的集体责任感表现得更好.另外,高中生的制止欺负行为是影响其集体责任感的核心要素.基于此,父母与老师可以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准确把握高中生集体责任感的发展现状,从注重合作协助的重要性、认识集体责任感的时空属性两个方面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集体责任观;还需要从借助生活情景打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帮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集体责任行为习惯.

    高中生集体责任感式微制止欺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