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黄硕琳

月刊

1000-0615

jfc@shou.edu.cn

021-61900228

201306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水产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水产学报》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水产大学承办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至2007年已出版到31卷,期页码为144页。《水产学报》主要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和“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长江学者计划”和国际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水产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反映了我国水产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是广大从事水产专业的科研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广成果、探讨学术的一块园地,在科研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水产学报》已加入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刊物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中心,读者在阅读纸质杂志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水产学报》的电子刊物 。  《水产学报》作为文献源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 《水产学报》获得第1-4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于2006年获“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上的应用

    于红林茜李琪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革命性技术,为动植物的细胞异质性图谱构建、细胞谱系追踪、免疫响应机制解析等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原理及其在水产养殖动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以期推动该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研究中更广泛的应用,加速水产养殖动物单细胞水平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研究进程。

    水产养殖动物单细胞RNA测序细胞异质性细胞谱系

    鱼类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研究进展

    绳秀珍王锦诚唐小千邢婧...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其中,鱼类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na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NALT)近年来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并被证明是嗅觉器官中抗原识别和启动黏膜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在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后可发挥快速的局部免疫响应。以NALT为靶点,对鱼类开展疫苗鼻内接种可起到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但目前,对NALT中复杂的免疫细胞与分子网络及其互作机制知之甚少。本文对鱼类嗅觉器官结构与功能、NALT的细胞与分子网络及免疫应答、鼻内接种的应答及免疫保护效果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鱼类NALT在黏膜局部发挥的免疫防御机制,以期为新型黏膜疫苗的设计与研发提供参考。

    鱼类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NALT)黏膜免疫嗅觉器官鼻内接种疫苗

    鱼类白介素10的研究进展

    黎秋男李书含周永恒耿毅...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介素 10(IL-10)是能够参与机体免疫的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分泌,在肿瘤、感染、免疫缺陷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多种硬骨鱼IL-10 基因被克隆表达,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已有不少关于鱼类IL-10 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调节机制的研究。本文根据已有报道,从鱼类IL-10 的基因结构、转录表达、来源与进化、生物学活性及功能、鱼类IL-10 受体及信号通路等 5 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鱼类IL-10 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白介素10(IL-10)鱼类白介素10(fIL-10)病毒白介素10(vIL-10)生物学活性

    海洋贝类对盐度胁迫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牛东红王宏蕾李家乐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度是影响海洋贝类存活、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其生命活动时刻受到海洋局部环境中盐度变化的影响。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机制的研究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盐度胁迫会对海洋贝类的生长、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和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研究从分子水平来探讨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的机制。本文综述了海洋贝类在盐度胁迫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包括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反应,以及转录组和基因组在海洋贝类盐度胁迫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广盐性海洋贝类在盐碱水领域中的开发潜力,为海洋贝类抗逆品种选育以及绿色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海洋贝类盐度胁迫盐碱水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反应

    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影响的研究进展

    陆化杰陈子越陈新军
    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影响。为此,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等3 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事件的发生极易影响头足类动物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海洋环境因子中的温度和初级生产力变动为主要影响因素。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为柔鱼科和枪乌贼科等经济种类,选用的海洋环境因子也多为海洋环境温度,今后应结合其他海洋环境数据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其他种类的影响。本文旨为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近年来气候变化事件频发下头足类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头足类气候变化事件渔业生物学繁殖年龄生长早期生活史影响

    环境丰容技术在鱼类增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宗航张秀梅刘文华
    6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野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鱼类福利关注度不断提升等的背景下,环境丰容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在水产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在野化放流鱼类行为、增加养殖鱼类产量、提升圈养鱼类福利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环境丰容是指在增养殖生产中,采用适当方式向圈养或自然水体引入新的环境刺激,提高其异质性和复杂性,从而实现提升鱼类产量、提高鱼类福利、控制鱼类行为、改善鱼类生理目标的环境优化方式。总体来看,国际上围绕环境丰容技术的相关研究结果层出不穷,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但国内水产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简要介绍环境丰容概念和分类基础上,聚焦目前最受关注的物理丰容方式,评述了物理丰容对鱼类打斗行为、生理应激、代谢生长等重要性状和放流后的适应性行为、个体适合度等增殖性状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引发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及其潜在神经可塑性机理,最后探讨了该领域以往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开展该方面研究提供借鉴,为增养殖苗种高效健康培育与放流鱼类野化训练提供参考。

    鱼类增养殖物理丰容鱼类行为鱼类福利神经可塑性

    改进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范式:从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配合饲料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谈起

    王岩
    7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并借鉴对人类和畜、禽营养研究的经验建立了研究范式。在过去 70 年中,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遵循已有的范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水产配合饲料技术的进步,为水产饲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全球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产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对水产饲料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养殖生产实践表明,根据一些肉食性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结果设计配方生产的饲料不能取得预期的应用效果,这意味着遵循已有研究范式所得到的结果难以完全满足现代鱼类养殖生产的需要。本文总结了两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肉食性鱼类(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配合饲料在养殖生产中应用的曲折历程,指出早期研究明显低估了饲料蛋白水平是导致配合饲料长期无法在养殖生产中成功应用的主要原因。早期研究报道大口黑鲈的饲料蛋白需求为 400~440 g/kg,大黄鱼的饲料蛋白需求为 450~470 g/kg,但投喂配合饲料的鱼的生长明显比投喂冰鲜鱼的鱼慢。重新评估发现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饲料蛋白需求分别为 480~510 g/kg和 490~520 g/kg,投喂含适量蛋白的配合饲料时鱼生长与投喂冰鲜鱼时接近。对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饲料蛋白需求的明显低估反映出已有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范式中存在不足,其表现为:①强调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但忽视了鱼类遗传背景和食物外的其他环境条件对鱼类生长和摄食的作用;②强调鱼类个体生长可反映其营养需求和饲料质量,但忽视了鱼类个体生长并不能完全反映养殖产量和效益;③强调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在评价水产养殖效益方面的重要性,但忽视了投饵养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限制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④基础饲料配方对评价营养需求或饲料质量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基础饲料组成不合理导致一些研究结果缺乏实际意义。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建议对已有范式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做如下改进:①重视鱼类遗传背景和食物以外的其它环境条件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明确鱼类生长潜力决定营养需求,而食物营养是实现生长潜力的条件;②重视食物中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不同饲料原料在配方的营养平衡中发挥不同的作用;③进行饲养实验时重视实验鱼种质和种群结构,重视对照组和处理组个体生长的差异幅度在判断处理效应方面的指示意义,重视饲料配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等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影响。改进后的研究范式更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生产实际,遵循其开展研究获得的结果能够更好地指导饲料配方设计,所生产的配合饲料也能更好地应用于水产养殖生产。

    大口黑鲈大黄鱼配合饲料范式饲料蛋白需求饲料鱼粉替代生长

    膳食纤维过量摄入对鱼类的致病作用和机制

    蔡春芳任胜杰万金娟姚仕彬...
    9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环境保护和成本控制的需要,植物性饲料原料在水产配合饲料中的用量越来越高。植物性原料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DFs),使许多商品饲料中的DFs达 30%以上,但由此带来的对水产动物的生理影响仍鲜受关注。本文介绍了DFs的定义、分类、理化特性、可发酵性及常见植物性饲料原料中DFs的含量,重点介绍了作者及团队在鱼类DFs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发现。研究表明,黄颡鱼摄食含 20%~30%DFs的饲料后会出现出血、白便、肠炎、腐皮、烂鳃、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绿肝、白肝、胆囊肿大等症状及暴发性死亡。大口黑鲈和草鱼摄食高DFs饲料后也有相似症状。DFs的致病作用不仅与饲料中DFs含量有关,还与DFs种类有关,果胶对黄颡鱼的致病性比纤维素强得多。DFs的致病机制与其对胆汁酸(BAs)稳态和肠道微生物稳态的干扰有关。因DFs具有结合BAs的特性,这会阻碍BAs对法尼醇X受体(FXR)等BAs受体的激活,而FXR负反馈调控BAs的合成并抑制炎症反应,因此,大量DFs进入肠道后就会引起BAs合成亢进,提高组织中BAs水平及其疏水性并干扰BAs循环节律,再由BAs的细胞毒性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DFs还具有可发酵性,引起肠道微生物结构改变,或由BAs的抗菌作用引起肠道微生物结构改变,进而加剧包括BAs在内的代谢紊乱。DFs的致病性与其他胁迫作用具有叠加效应,加重疾病症状和进展。从DFs的致病机制出发,通过控制DFs摄入种类和摄入量、向饲料中添加BAs及牛磺酸、防止DFs与其他胁迫因子的叠加效应等方式可防控DFs诱导的疾病。本研究首次阐述了DFs过量摄入对鱼类的致病性及其潜在机制,为植物性饲料原料的高值化利用及饲料配制技术优化提供了新视角,为鱼类病害防控提供了新途径。研究结果也提示未来应进一步阐明不同植物性原料中DFs的种类、含量和特性以及水产动物对DFs的耐受范围。

    鱼类膳食纤维非感染性炎症胆汁酸法尼醇X受体肠道微生物

    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及代表性嗅觉受体基因的表达模式

    刘宁关素华王卫民刘寒...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由疏松逐渐排列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 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Beta-2、9、10、11 和Epsilon-7 在仔稚鱼期的 3~15 dpf中微弱表达,在 30~60 dpf时期高表达;Beta-2、10、11 及Epsilon-6、7、10、13 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Beta-2、10、9、11 及Epsilon-7、10、13 在 3 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Beta-2、10 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研究表明,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相关,不同发育时期ORs主要表达部位均在嗅囊中。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究ORs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团头鲂嗅觉器官嗅觉受体基因基因表达

    黄鹂无齿鲹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

    黄炜坪甘松永王庆杨少森...
    12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鹂无齿鲹是一种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名贵海水鱼类。本文通过人工催产方法,获取黄鹂无齿鲹受精卵并追踪观察,旨在对其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显示,受精卵孵化条件为盐度 30。26±0。67、温度(24。72±0。32)℃、pH值(7。46±0。12)、溶解氧(5。13±0。33)mg/L、光照强度约 3 000 lx。黄鹂无齿鲹受精卵为透明浮性圆球形,平均卵径(764。29±14。74)μm;含单油球,油球平均直径(166。32±18。28)μm。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与孵化出膜期8个阶段,再进一步细分成 24 个时期。受精后 18 h 30 min孵化出膜,进入仔鱼阶段(含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前仔鱼期为孵化后 0~3 d,卵黄囊没有完全吸收;后仔鱼期为孵化后 4~20 d,卵黄囊完全吸收。初孵仔鱼全长(1 520±19)μm,出膜后第 6 天油球储备耗尽并形成鳔。孵化后第 20 天,鱼体后脊索完全弯曲,各鳍和消化系统发育完善,体表大量色素沉淀且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仔鱼进入稚鱼阶段。研究表明,黄鹂无齿鲹的发育模式符合典型硬骨鱼类的规律,发育周期较其他鲹科鱼类更短,其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与卵形鲳鲹比较接近。本研究为黄鹂无齿鲹苗种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鹂无齿鲹受精卵胚胎发育胚后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