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黄硕琳

月刊

1000-0615

jfc@shou.edu.cn

021-61900228

201306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水产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水产学报》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水产大学承办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至2007年已出版到31卷,期页码为144页。《水产学报》主要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和“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长江学者计划”和国际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水产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反映了我国水产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是广大从事水产专业的科研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广成果、探讨学术的一块园地,在科研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水产学报》已加入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刊物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中心,读者在阅读纸质杂志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水产学报》的电子刊物 。  《水产学报》作为文献源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 《水产学报》获得第1-4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于2006年获“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碳酸盐碱度胁迫对脊尾白虾生长及卵巢发育的影响

    张秀红李吉涛王佳佳王成伟...
    13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长及卵巢发育的影响。本研究设置 3 mmol/L(对照组)、5 mmol/L和 8 mmol/L三种碳酸盐碱度梯度养殖脊尾白虾 60 d,比较不同碳酸盐碱度胁迫对脊尾白虾生长性能、组织结构、酶活性以及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5 mmol/L组与对照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以及成活率差异不显著,8 mmol/L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以及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胰腺组织切片显示,5 mmol/L组中部分B细胞体积增大,部分转运泡内出现颗粒物质,8 mmol/L组管腔的形态结构严重变形。鳃组织切片显示,5 mmol/L组出现轻微鳃丝肿大现象,角质层略有变形,且角质层下间隙扩张变长,上皮细胞与支柱细胞排列紊乱;8 mmol/L组鳃丝肿大,排列不规则,出现血细胞肿胀现象,鳃丝上皮细胞严重破坏,毛细血管网结构形态改变,角质层下间隙变形。肌肉组织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5 mmol/L组的碳酸酐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Na+/K+-ATP酶活性在肌肉中差异不显著;肝胰腺组织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碳酸酐酶在肝胰腺组织中差异不显著,8 mmol/L组Na+/K+-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鳃组织中,5 和 8 mmol/L组鳃组织中和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显著。卵巢发育统计结果显示,三组脊尾白虾卵巢均能发育,其发育至Ⅱ期的百分比分别为 20。51%、10。52%和 6。25%,其中 5 mmol/L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8 mmol/L组显著低于对照组;3 mmol/L组和 5 mmol/L组均有卵巢发育至Ⅲ期的脊尾白虾,但两组差异不显著,8 mmol/L组未见有卵巢发育至Ⅲ期的脊尾白虾。卵巢组织切片显示,8 mmol/L组卵原细胞细胞排列疏松,周围滤泡细胞排列疏松且数量较少。研究表明,脊尾白虾可以在低于 8 mmol/L的碳酸盐碱度中生长发育,但高碳酸盐碱度可能会造成脊尾白虾鳃和肝胰腺组织损伤,导致其生长受到影响,同时猜测高碳酸盐碱度可能也会影响卵巢的发育速率。本研究可为开展脊尾白虾在盐碱水中的增养殖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信息。

    脊尾白虾碳酸盐碱度胁迫生长组织切片酶活性卵巢发育

    长期饥饿胁迫下厚壳贻贝的生理生化响应及性腺转录组

    孙闻婧陈传悦梁泽玮廖智...
    14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贻贝在饥饿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分子适应机制,本研究以 2 龄厚壳贻贝为对象,开展了正常投喂(对照组)和饥饿处理(饥饿组)条件下的存活率统计、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以及性腺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在 90d的饥饿处理下存活率高达 86%。饥饿胁迫下贻贝性腺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显著增加,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均显著降低。通过Illumina Hiseq×10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对照组和饥饿组厚壳贻贝性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 31 596 762 和 26 810 506 个在其基因组上具有唯一注释的有效数据,并筛选出 4 130 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 2 082 个上调和 2 048 个下调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在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器组织以及酶活性等功能。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DNA复制、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等与细胞分裂有关的代谢通路上。研究表明,贻贝在饥饿下通过降低细胞的能量代谢以及减缓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来维持饥饿胁迫下的生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厚壳贻贝在饥饿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和分子调控机制,为今后深入解析贻贝应对饥饿胁迫的分子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揭示其适应饥饿胁迫的能量利用和再分配以及生理对策提供新的思路。

    厚壳贻贝长期饥饿存活率能量代谢酶活性腺转录组

    夏季北黄海贝类养殖区环境因子、长牡蛎糖原和免疫指标变化的调查

    高磊孔宁刘冉阳赵俊彦...
    15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夏季环境胁迫和长牡蛎机体响应特征,实验针对 2021 年北黄海夏季高温降雨期的长牡蛎养殖海区开展了 2 次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 月海区表层水温分别为 25。3 和 24。9℃,盐度分别为 26。41 和 27。87;表层海水中硅藻丰度分别为 3。6×103 和3×103 个/L,低于往年平均水平,甲藻多样性增加,表层海水中细菌的总丰度分别为2。10×109 和 2。77×1010 个/L,弧菌丰度分别为 3。37×108 和 5。40×108 个/L;长牡蛎肝胰腺糖原含量分别为 40。96 和 31。58 mg/g、闭壳肌糖原含量分别为 6。63 和 8。91 mg/g;鳃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 13。74 和 8。69 nmol/mg prot、鳃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为 0。46 和0。77 U/mg prot;海区养殖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CgIL17-5 和CgTNF-1 的mRNA表达量在第一次调查时相对室内暂养长牡蛎均剧烈升高;血淋巴细胞中CgCaspase3 的mRNA表达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2021 年北黄海贝类养殖区在经历 6-7 月夏季高温降雨期后出现水温升高和盐度降低现象,硅藻丰度较往年平均水平下降而甲藻多样性增加,细菌总丰度较入夏前水平降低而弧菌丰度显著升高。与室内暂养对照组长牡蛎相比,海区养殖长牡蛎的糖原含量下降,并发生轻度氧化应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夏季养殖环境的变化规律和长牡蛎机体响应特征,为预防夏季大规模死亡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长牡蛎高温降雨糖原免疫北黄海

    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

    崔培东卞晓东张雨轩单秀娟...
    17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摸清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 2021 年 4-11 月在该海域开展了 6 航次底拖网及环境调查。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分析了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及年内演替;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采集到的种类共有 89 种,包括鱼类 50 种和无脊椎动物 39 种。鳀已成为海域主要中上层优势鱼种,大泷六线鱼、细纹狮子鱼和脊腹褐虾等冷温性种类成为季节性主要渔业生物,小黄鱼、蓝点马鲛和鲐等传统资源仍在衰退过程中。调查发现部分真鲷幼体及集群蓝圆鲹幼体,海域或有其育幼场存在。调查期间内群落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 4 月群落显示中等干扰,5-11 月群落均显示严重干扰。在所选环境因子中,海表温(SST)、海底温(SBT)、海底盐(SBS)和叶绿素(Chl。a)是导致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SST和SBT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系统阐明了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性演替,为进一步了解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了参考。

    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典范对应分析(CCA)黄海北部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特征和资源量

    盖帅帅李君轶沈丽方冬冬...
    19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基于 2003-2005 年、2009-2011 年和 2017-2019 年用流刺网在宜昌江段收集的 9 120 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对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3-2005 年、2009-2011 年和 2017-2019 年宜昌江段铜鱼体长分布范围分别为 118~416、111~409 和 107~380 mm,平均体长(平均值±标准差)为(230。7±49。8)、(217。5±54。3)和(267。2±34。1)mm;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 10~1000、19~889 和 16~816 g,平均体重(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95。8±123。6)、(153。2±118。6)和(250。3±84。2)g;生长指数b值分别为3。0151、3。031 9 和 2。977 5,均属匀速生长型。由Powell-Wetherall plot法和ELEFANⅠ法拟合渐进体长L∞分别为 535、530、500 mm;生长系数k值分别为 0。18、0。14 和 0。15,属中等速率生长型;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 1。14×106、1。89×106 和 2。10×106 尾。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江段铜鱼为匀速生长型,资源数量增加明显,但生长速率减缓,存在小型化趋势。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禁渔后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铜鱼种群参数资源量体长股分析宜昌江段

    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龚师锐王同宋乐龄杨扬...
    203-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人工养殖和选育活动对鞍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海南和福建 3 个省份共 5 个代表性采集点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的遗传变异信息进行了研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5 个群体等位基因(Na)的平均数目为 7。326(6。375~8。380),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 0。711(0。625~0。775),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 0。705(0。684~0。734),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 0。659(0。633~0。693)。其中,来自福建厦门翔安区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5。3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95。45%来自所有个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及遗传距离结果显示,GC(感城)和CP(长坡)群体聚为一支,再与AT(澳头)群体聚为一支,然后与XA(翔安)群体聚为一支,HL(湖里)群体独立为一支。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交叉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布。总之,这三省五地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没有明显的驯化迹象。研究表明,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品种受亲本近交影响而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不高,可排除因遗传因素导致的品种病害频发及养殖成活率低的原因。本研究可为鞍带石斑鱼种质评价和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简单重复序列SSR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不同体色福瑞鲤2号的肌肉品质

    龚雅婷王兰梅朱文彬傅建军...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鲤不同体色个体肌肉品质的差异,本研究以福瑞鲤 2 号青灰色个体(BG)和全红个体(WR)为对象,通过检测其肌肉色泽、氨基酸、脂肪酸和质构指标,评价这 2 种体色福瑞鲤 2 号肌肉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BG的b*值显著高于WR;出肉率以及肌肉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灰分无显著差异;不同体色福瑞鲤 2 号的肌肉中均能检测出17 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 7 种,非必需氨基酸 10 种。甘氨酸(Gly)、脯氨酸(Pro)、组氨酸(His)和半胱氨酸(Cys)在 2 组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氨基酸在 2 组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两种体色福瑞鲤 2 号之间 ΣEAA/ΣTAA没有显著差异;BG肉豆蔻酸(C14:0)显著高于WR,BG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WR稍高,WR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BG稍高,二者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近;WR的弹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BG。研究表明,体色对福瑞鲤 2 号的肌肉品质有影响。本研究为鱼类肉质性状改良提供基础数据和参照依据。

    福瑞鲤2号色泽氨基酸脂肪酸质构

    草鱼敏感的负趋音筛选

    杨吉邬玉娇李晓兵尼玛旦增...
    22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学屏障是一种阻拦鱼类进入危险区域进而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手段,为筛选鱼类敏感的负趋音作为声学屏障,本研究采用 6 种单频音(500~3 000 Hz)和 1 种宽频音(扬子鳄吼叫声)作为实验用音对草鱼幼鱼进行负趋音的筛选研究,通过在水槽两端交替播音来对比草鱼幼鱼对不同声音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大多数实验鱼对声音有反应,扬子鳄吼叫声与其他声音组的差异显著。单频音实验组中播放 500 Hz单频音时平均反应次数最大,为(1。7±0。6)次,而播放扬子鳄吼叫声时平均反应次数高达(5。0±0。9)次,显著高于其他实验音。在总平均速度中,宽频音组中草鱼的总平均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表明草鱼对扬子鳄吼叫声敏感,产生逃窜行为。研究表明,草鱼对扬子鳄吼叫声具有负趋音性,扬子鳄吼叫声是一种对草鱼具有驱赶、威慑作用的声音。本研究可为过鱼设施中辅助诱驱鱼手段及水利结构中避免鱼类的夹带提供参考依据。

    草鱼幼鱼扬子鳄负趋音性单频音宽频音

    养殖池塘丝状藻发生关键因子调查

    唐永涛汪晨成永旭孙云飞...
    23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绵和刚毛藻为代表的丝状藻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其过度生长对水体环境和养殖动物构成威胁。为探究丝状藻发生的关键因子,实验通过走访调查,筛选了 5 组环境相同且隶属同一家养殖户的有丝状藻池塘和无丝状藻池塘,重点对水质、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含量及丝状藻繁殖体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5 组有丝状藻塘、无丝状藻塘整体水体氮磷水平无显著差异,而有 4 组无丝状藻塘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有丝状藻塘。5 组有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含量为(15。72±3。60)mg/kg,而无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为(13。22±1。97)mg/kg,较前者低 2。50 mg/kg。5 组有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72。26±10。57)mg/kg,无丝状藻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50。33±12。62)mg/kg,较前者低 21。93 mg/kg。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比在 5 组中均小于 0。5,而无丝状藻塘平均较有丝状藻塘高 26。32%。低氮磷比会抑制浮游藻类的繁殖,而丝状藻则对低氮及低氮磷比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养殖开始时,底泥低氮及低氮磷比的条件使得浮游藻类在与丝状藻的初期生态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检测到的浮游藻类OTUs数量高于丝状藻繁殖体,也不能使其在上述条件下成为优势种。另外,对丝状藻繁殖体的检测发现,其广泛存在于有丝状藻塘、无丝状藻塘及水源的水体和底泥中,即使清塘、晒塘依然检测到繁殖体的存在,但清塘、晒塘能够减少丝状藻繁殖体的数量。研究表明,单独依靠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并不能完全杜绝丝状藻的发生,但可以作为一个辅助防控措施,而通过调控养殖系统的生物可利用氮含量及氮磷比左右种间生态位竞争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前景的丝状藻防控方向。本实验结果对养殖池塘的丝状藻防控研究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丝状藻生境调查水质底泥氮磷繁殖体

    外来水产动物引进的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张旭昕杜和禾曹贞洁吴莹...
    241-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引入我国的外来水产动物的风险进行定量地科学评估,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分析外来水产动物的生物性质、入侵机制和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外来水产动物传带疫情疫病的风险,并结合风险可能存在的危害与影响和风险防控管理办法等因素确定风险评估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成对比较矩阵方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构建了一个外来水产动物引进的风险定量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包括 6 个一级指标(外来种生物学性质、外来种生态风险、病原生物入境、病原生物暴露、危害与影响、外来种风险防控)和 30 个二级指标。利用该评估体系对我国境内现有的 3 种外来水产动物进行定量地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鳄雀鳝的风险值R为 3。948 6,为高风险等级;虾夷扇贝风险值R为 2。908 1,为中风险等级;锦绣龙虾风险值R为 1。868 8,为低风险等级。研究表明,该评估结果与我国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相关单位提供的资料高度吻合,说明该模型在外来水产动物引进与养殖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风险评估体系对于不同类型水产动物的普适性,同时融入了对输出国水产动物疫病的综合处理能力和相关政策法规的讨论。

    外来水产动物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层次分析法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