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黄硕琳

月刊

1000-0615

jfc@shou.edu.cn

021-61900228

201306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水产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水产学报》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水产大学承办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至2007年已出版到31卷,期页码为144页。《水产学报》主要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和“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长江学者计划”和国际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水产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反映了我国水产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是广大从事水产专业的科研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广成果、探讨学术的一块园地,在科研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水产学报》已加入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刊物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中心,读者在阅读纸质杂志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水产学报》的电子刊物 。  《水产学报》作为文献源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 《水产学报》获得第1-4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于2006年获“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室注射葡萄糖对翘嘴鳜摄食和糖代谢的影响

    曾妍芝李红燕王广军谢骏...
    255-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鳜下丘脑葡萄糖感知系统的存在和对摄食的影响,实验以翘嘴鳜为研究对象,对鳜分别进行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2-DG(葡萄糖代谢拮抗剂,100 mg/kg)和葡萄糖(10 mg/kg),探究注射后 3、6 和 12h不同时间点鳜摄食及糖代谢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抑制鳜的摄食,而不同时间点鳜血浆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差异。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诱导下丘脑葡萄糖激酶基因gk(glucokinase,6 h),表明鳜下丘脑葡萄糖感知体系的存在。且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促进可卡因和苯丙胺调节转录肽基因 cart(cocaine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3 h)的表达量,这可能与鳜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在下丘脑(12 h)和肝脏(6 h)中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显著上调有关。另外,脑室注射葡萄糖显著诱导鳜肝脏gk(6 h)和pk(pyruvate kinase,3 h)的表达,促进糖酵解,表明脑室通过感知的葡萄糖水平促进分解代谢为机体供能。综上,本研究首次通过脑室注射葡萄糖探究鳜下丘脑葡萄糖感知系统的存在,同时发现鳜下丘脑对葡萄糖脑室注射存在响应。且脑室注射葡萄糖可能通过对gk的调控影响AMPK/mTOR通路,调控机体食欲相关基因表达进而抑制摄食。研究结果为翘嘴鳜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高效利用和摄食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翘嘴鳜葡萄糖感知脑室注射摄食调控糖代谢

    牛磺酸缓解脂质氧化日粮对黄河鲤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负面影响

    刘丹米佳丽王俊丽闫潇...
    26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牛磺酸对脂质氧化饲料饲喂下黄河鲤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实验先用等量的氧化鱼油(记为OFO)替换基础日粮(记为FO)中的新鲜鱼油,接着将不同含量(0。4%、0。8%和 1。2%,质量分数)的牛磺酸分别加入OFO组饲料中(分别记为T0。4、T0。8和T1。2),对初始体重为(8。74±0。01)g的黄河鲤进行为期 10 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FO组相比,OFO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降低。上述所有指标在T0。4、T0。8 和T1。2 组中均显著高于OFO组。适量牛磺酸可抑制氧化脂质饮食引起的nrf2 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和keap1 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并且显著提高受Nrf2 调控的下游转录因子(gr、gpx和sod)的mRNA表达水平。牛磺酸还能缓解氧化脂质饲料引起的肠道消化酶活性、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的降低。另外,OFO组中肠道微生物组成的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条件致病菌丰度明显升高,而有益菌的丰度却有所下降,这些不良现象在牛磺酸组中均得到明显改善。研究表明,牛磺酸可缓解脂质氧化饲料对黄河鲤造成的生长性能抑制、肠道组织结构破坏、消化功能下降及肠道菌群紊乱等不良影响。结合本研究结果,在氧化脂质饲料中牛磺酸的建议添加剂量为 0。4%~0。8%。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牛磺酸对鱼类肠道的生物学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黄河鲤牛磺酸脂质氧化生长性能肠道健康

    饲料中添加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胡颂钦林艳史秀兰迟长虹...
    280-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的影响,实验选取 240 尾初始体重为(3。85±0。50)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3 个重复,每重复 20 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串叶松香草添加水平为 0%(对照组)、2%、4%和 6%的实验饲料,饲喂 8 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血液生化、肝肠抗氧化和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4%和 6%串叶松香草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6%组的终末均重显著降低,饵料系数显著增加。在抗氧化能力方面,2%串叶松香草组鱼体肠道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脂肪沉积和代谢方面,4%和 6%串叶松香草组鱼体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和 6%串叶松香草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6%串叶松香草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和 6%串叶松香草组肝脏中脂肪合成基因fas、srebp1c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同时,6%串叶松香草组肝脏中脂肪分解基因lpl、cpt1a、pparβ的表达量显著下降。CCl4 溶液腹腔注射应激 96h后 2%串叶松香草组累积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且应激 24h后鱼体肝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 2%的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无不利影响,并且能够提高肠道的抗氧化能力,而当添加量增加至 4%和 6%时会抑制鱼体生长,并引起团头鲂幼鱼脂肪沉积。本研究结果为串叶松香草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团头鲂串叶松香草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脂代谢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黄鳝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肝肠健康的影响

    雷薇李加敏方鹏徐嘉玲...
    294-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黄鳝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肠健康的影响。选择1 200 尾大小均一的健康黄鳝[初始均重(23。00±0。03)g],随机分为 5 组,每组 4 个重复,每个重复 60 尾,配制胆汁酸添加量分别为 0、125、250、375 和 500 mg/kg的等氮等脂饲料进行饲喂,并分别命名为CON、BA125、BA250、BA375 和BA500 组。56 d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黄鳝终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BA250 组显著高于CON和BA500 组;饲料转化率变化呈先降后升趋势。全鱼粗蛋白含量先升后降,而肝脏粗脂肪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CON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而谷草转氨酶活性呈先降后升趋势。血清D乳酸含量呈降低趋势。血清二胺氧化酶呈先降后升趋势,在BA250 组中含量最低。与CON组相比,BA125和BA250 组肝脏结构较为完整,肝小叶结构明显,细胞核数量增多。过量胆汁酸(BA375、BA500 组)会导致肝细胞出现空泡化和破裂。肝脏中脂滴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肝脏acc和dgat2 的mRNA表达水平呈降低趋势,cpt1 的mRNA表达水平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parα的mRNA表达水平在BA375 时最高。肠道的绒毛宽度和固有层宽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BA500 组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均显著低于CON组。黄鳝肝脏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BA250 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BA250 组最高,丙二醛含量在BA250 组最低。肠道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的含量先降后升,在BA250 组显著低于CON和BA375 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zo1、zo2 和occludin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可提高黄鳝的生长性能,增强肝脏和肠道的抗氧化能力,且可通过上调脂肪分解代谢和抑制脂肪合成代谢降低肝脂沉积,缓解肝脏损伤,改善肝肠功能。本实验胆汁酸适宜添加量为 250。0~283。3 mg/kg。本研究可为黄鳝的健康养殖积累基础数据和提供参考。

    黄鳝胆汁酸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肝脏健康肠道屏障

    盐碱水池塘不同饵料投喂条件下拟穴青蟹生长、营养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周冬平刘磊付媛媛方伟...
    307-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盐碱水池塘养殖条件下投喂不同饵料对池塘水质及拟穴青蟹生长、营养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青柳蛤、矛尾复虾虎鱼、鹰爪虾 3 种生物饵料组和 1 种人工配合饲料组,各组设置 3 个重复,实验周期 4 个月,分析各组池塘水质变化,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比较各组蟹的生长、营养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组水温、盐度与pH差异较小,而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差异较大,其中,矛尾复虾虎鱼组溶解氧从 11。5 降至 9。2 mg/L,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分别从养殖初期 0。44、0。022 mg/L上升到养殖末期的0。89、0。050 mg/L。青柳蛤组的体重(334 g)、增重率(332。7%)和特定生长率(0。076%/d)显著高于其他组,人工配合饲料组存活率最高,达到 66。67%,矛尾复虾虎鱼组的肥满度(0。221 g/cm3)显著高于其他组;青柳蛤组的肌肉必需氨基酸中的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及肝胰腺呈味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在各组中最高,人工配合饲料组肝胰腺必需氨基酸中的苏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含量在各组中最高,鹰爪虾组的肌肉呈味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在各组中最高,青柳蛤组的肌肉与肝胰腺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含量均为最高;青柳蛤组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矛尾复虾虎鱼组的总胆固醇显著高于其他组,人工配合饲料组的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葡萄糖显著高于其他组,相关性分析显示青柳蛤等生物饵料常规营养与拟穴青蟹各生长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青柳蛤组拟穴青蟹在生长、营养及血清蛋白质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可以作为盐碱水池塘养殖拟穴青蟹的适口饵料。本研究将为拟穴青蟹北方盐碱水池塘养殖和推广提供数据参考。

    拟穴青蟹水质生长营养血清生化指标饵料盐碱水池塘

    饲料中间隔添加壳寡糖对仿刺参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消化的影响

    李肖凡王荣月黄冲汤金伟...
    32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壳寡糖是良好的免疫增强剂,但在水生动物中的应用还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间隔投喂的方式研究壳寡糖对仿刺参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消化能力、组织学和抗病力的影响。实验挑选体重(18。51±0。28)g的仿刺参,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实验组以 3 天1 次的饲喂频率饲喂含 0。5%壳寡糖的饲料,其余时间饲喂基础饲料,连续投喂 8 周后,检测该饲喂方式下仿刺参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肠道消化酶、肠道和呼吸树组织学、肠道免疫基因表达情况以及对灿烂弧菌的抗病力。结果显示,3 天 1 次的壳寡糖饲喂频率极显著提高了仿刺参的脏壁比和肠壁比;在免疫指标方面,显著提高了仿刺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性和呼吸爆发能力,极显著提高了肠道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其中肠道AKP和LZM活性分别提高了70。06%和 156%,肠道Aj-lyz基因表达量极显著提高了 22。04%;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极显著提高了仿刺参体腔细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体腔细胞和肠道的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组织学结果显示,该饲喂频率极显著提高了仿刺参前肠肌肉层厚度和浆膜层厚度,中肠和后肠的皱襞高度和宽度。灿烂弧菌攻毒结果表明,实验组仿刺参的相对保护率达到 66。67%。研究表明,3 天 1 次的饲喂频率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仿刺参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酶、消化酶活性,并明显改善肠道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壳寡糖对仿刺参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投喂频率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仿刺参壳寡糖饲喂频率免疫酶抗氧化组织学

    大黄鱼UBXN1基因鉴定及其过表达后的转录组分析

    张东玲唐欣王志勇
    336-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一种包含泛素调节性X结构域的蛋白(ubiquitin regulatory X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UBXN1)在大黄鱼抗盾纤毛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可能涉及的免疫信号通路。本实验克隆鉴定了大黄鱼UBXN1 基因,并利用在线软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UBXN1 在健康大黄鱼各组织中的表达,及盾纤毛虫感染后的诱导表达变化;并进行了UBXN1 的亚细胞定位;转录组测序分析了UBXN1 过表达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UBXN1 基因cDNA全长为 915 bp,编码304 个氨基酸。蛋白多重序列比对和结构预测表明UBXN1 是一个进化保守的蛋白,包含UBA和UBX结构域。qRT-PCR分析表明UBXN1 在所检测的 11 种组织中均有表达,脑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心脏和肾脏,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盾纤毛虫感染大黄鱼后,UBXN1 在脾脏、脑、肝脏和肾脏中表达量早期显著升高,后期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UBXN1 在大黄鱼肾脏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在 293T细胞过表达UBXN1,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到12 个上调基因,4 个下调基因,其中RPL41/RPL39/XIST/RNA45SN4 表达量显著增加,而ATP8/ND4L表达量显著减少。研究表明UBXN1 在大黄鱼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UBXN1 的免疫信号通路奠定基础。

    大黄鱼包含泛素调节性X结构域的蛋白(UBXN1)盾纤毛虫转录组免疫

    斑石鲷irf3基因鉴定及其在虹彩病毒感染下的表达模式

    李开敏王磊巩志宏王清滨...
    346-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的一员,是I型干扰素依赖性免疫反应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在针对DNA和RNA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斑石鲷irf3 基因(Oplegnathus punctatu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3,Opirf3)来自实验室斑石鲷基因组数据库,经分析鉴定Opirf3 的CDS序列全长 1 362 bp,可编码 453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 50。0 ku,理论等电点为 4。97,有一个IRF结构域和一个IRF-3 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Opirf3 在斑石鲷肝脏、鳃、心脏、皮肤、脾脏、肠、脑、肾脏、胃和头肾组织均有表达;虹彩病毒感染 7d时,免疫组织肝脏、脾脏和肾脏中Opirf3 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斑石鲷肾细胞系体外刺激实验显示,不同浓度poly I:C刺激后,Opirf3 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oly I:C浓度为 100 μg/mL时,肾脏细胞中Opirf3 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为对照组的 86。8 倍。siRNA干扰后,斑石鲷肾细胞系中Opirf3 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30%,下游基因IFN-α、CD40、CD80 和IL-1β显著下调,IL-6 显著上调。以上结果可能表明Opirf3 基因参与了I型IFN在斑石鲷抗虹彩病毒过程中的先天免疫反应。本研究可为斑石鲷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斑石鲷irf3基因表达siRNA

    美洲鳗鲡腺瘤病毒(AEAdoV)普通PCR和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孔文迪陈曦杨金先葛均青...
    358-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美洲鳗鲡腺瘤病毒(AEAdoV)的检测方法,根据AEAdoV福建株(AEAdoV-FJ)的superfamily 3 helicases(S3H)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AEAdoV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进一步评价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利用 2 种方法对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料进行了检测,并对美洲鳗鲡体内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普通PCR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约 300 bp,利用其构建的qPCR质粒标准品,其拷贝数与qPCR阈值循环数(Ct)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广,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达到 0。999,扩增效率为 105。067%。建立的普通PCR法和qPCR的最低检测AEAdoV拷贝数分别为100 个和 10 个。2 种方法均可特异性检测AEAdoV,而对蛙虹彩病毒(RGV)、鳗鲡疱疹病毒(AngHV)、鲤疱疹病毒(KHV)、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日本鳗鲡内皮细胞坏死病毒(JEAdoV)和花鳗鲡腺瘤病毒(MEAdoV)均无扩增反应。qPCR法的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 2%,表明其重复性良好。临床应用结果显示,35 份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料,采用普通PCR法的AEAdoV检出率为 82。8%,而qPCR法的AEAdoV检出率为 97%。对美洲鳗鲡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心脏、肝脏、鳃、鳍的AEAdoV相对含量较高,而黏液、皮肤和脾脏的病毒含量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建立的AEAdoV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证实AEAdoV与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密切相关,且在感染鳗鲡主要组织中都存在。实验结果对于研究AEAdoV的致病性,开展其流行情况和病原学情况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美洲鳗鲡腺瘤病毒(AEAdoV)普通PCR荧光定量PCRSYBRGreenⅠ检测方法

    蓝圆鲹分离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及其抗大米淀粉老化特性

    孙乐常孙小舒林端权陈玉磊...
    366-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拓展海洋鱼类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以蓝圆鲹分离蛋白为原料,利用酶解改性得到溶解性良好的蓝圆鲹分离蛋白酶解物(BPIH),并研究其对大米淀粉(RS)短期老化的抑制作用。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改性工艺制备BPIH,并分别按RS的 3%、6%、9%(质量百分比)进行添加。通过测定RS的凝沉性、动态黏弹性、热学特性以及微观结构分析评价 BPIH的抗淀粉老化活性。结果显示,响应面法确定的最佳条件:酶底比5 000∶1(U/g)、酶解时间 3h、料液比 1。00∶3。81、酶解温度 46。36℃、酶解pH 6。30,氮溶指数(NSI)实际值为 85。41%±0。82%,与预测值 86。37%接近。该酶解条件下BPIH水解度达到 21。62%。BPIH中小于 1 000u的肽占 79。94%,主要为小分子低聚寡肽。加入BPIH可以减弱RS的凝沉现象,降低RS在 4℃保存过程中的储能模量(G'),显著降低老化后RS的峰值温度(Tp)和焓值(ΔHr);加入BPIH的大米淀粉,老化后微观结构有较大孔洞,提升了淀粉糊化后保留内部水分的能力。研究表明,BPIH能够抑制RS在 4℃保存期间凝胶网络和微晶结构的形成,同时可能限制了淀粉分子间的聚集,抑制或延缓RS的短期老化。本研究为蓝圆鲹分离蛋白酶解物在食品蛋白配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蓝圆鲹分离蛋白酶解淀粉短期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