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黄硕琳

月刊

1000-0615

jfc@shou.edu.cn

021-61900228

201306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水产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水产学报》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水产大学承办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至2007年已出版到31卷,期页码为144页。《水产学报》主要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和“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长江学者计划”和国际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水产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反映了我国水产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是广大从事水产专业的科研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广成果、探讨学术的一块园地,在科研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水产学报》已加入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刊物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中心,读者在阅读纸质杂志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水产学报》的电子刊物 。  《水产学报》作为文献源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 《水产学报》获得第1-4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于2006年获“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养殖鱼类的动物福利与产品品质

    刘俊荣刘悦朋徐昙烨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提高我国养殖鱼类产品品质的动物福利策略为目标,对国内外从动物福利到鱼福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展望。首先,基于对陆生脊椎动物福利的五项自由原则和三大范畴的系统回顾,对比动物福利在家畜家禽业的研究发展历程,对鱼类福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了脉络梳理;然后,针对鱼类福利的量化评估问题,从生理应激、行为应激以及心理应激三大应激响应机制,对鱼类福利评价体系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针对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接下来,针对养殖鱼类产业,重点对养殖过程、离水捕捞以及致死处置三个主要环节的鱼类福利特点及研究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分析指出我国渔后动物福利存在盲区,提出了品质易逝期动物福利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基于品质易逝期动物福利原则以实现锁鲜调控的展望。

    鱼类动物福利鱼类福利评价养殖鱼产品品质

    马氏珠母贝TNFR27基因克隆与功能初探

    梁碧丹卢金昭梁海鹰张美珍...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基因在马氏珠母贝中的免疫应答机制,本实验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马氏珠母贝TNFR27(PmTNFR27)基因cDNA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马氏珠母贝在脂多糖(LPS)、聚肌胞苷酸[Poly(I∶C)]及镉胁迫后,PmTNFR27 mRNA在其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PmTNFR27 cDNA全长为1 524 bp,5'UTR长为186 bp,3'UTR长为248 bp,包含28bp的poly(A)尾巴,开放阅读框(ORF)为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结构域预测表明PmTNFR27具有一个典型的CRD结构域和一个跨膜蛋白结构域,符合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特征;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贝类种间的相似性不高,但功能结构域位置较保守。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与其他贝类聚为一支。qRT-PCR结果显示,PmTNFR27mRNA在马氏珠母贝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鳃中相对表达量最高。LPS刺激后,PmTNFR27基因在鳃中的相对表达量于3 h显著上升并达到最高值,于72h降到最低值,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9。67倍;Poly(I∶C)刺激后,PmTNFR27基因在鳃中的相对表达量在6、12 h显著上升并达到最高值,至96h时降到最低值,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13。16倍。镉胁迫后,3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24、48 h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研究表明,PmTNFR27可能参与了马氏珠母贝的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究TNFR在贝类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马氏珠母贝PmTNFR27基因克隆免疫刺激

    温度升高和游离余氯对泥蚶的氧化胁迫效应

    陈琳滕爽爽胡高宇肖国强...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核电站温排水污染对水生动物长期胁迫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模拟核电站温排水的游离余氯残留和温升效应,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游离余氯浓度耦合下对泥蚶的氧化胁迫效应。设置水温为19和29 ℃,游离余氯浓度分别为0。33和6。66 mg/L,进行为期20d的胁迫实验。结果显示:①单一温升条件下,温度升高可以显著影响泥蚶ROS水平。温度越高,ROS水平越高。②0。33 mg/L浓度组泥蚶ROS水平和DNA损伤在第20天时显著升高,19和29 ℃下分别为对照组的2。2、2。9倍和1。8、2。2倍;细胞活性、SOD活性、ATP酶活性均下降;6。66 mg/L浓度组ROS水平在第20天时显著上升,19和29 ℃ 下分别为对照组的6。2、3。6倍,DNA损伤增加,细胞活性、血细胞吞噬率和ATP酶活性下降,SOD酶活性在第20天、29 ℃时降至最小值(36。4±8。4)U/(mg·prot)。③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水温和游离余氯对泥蚶ROS水平、DNA损伤、血细胞吞噬活性、ATP酶活性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研究表明,游离余氯能够显著增加泥蚶ROS水平和DNA损伤,温度升高和游离余氯复合暴露对泥蚶造成更大的胁迫压力,影响了其机体内氧化响应相关生理过程,余氯排放海域夏季相比冬季会对泥蚶产生更大的氧化胁迫。本研究可为温度升高和游离余氯复合污染中的海洋生物氧化胁迫毒性研究提供参考,并且为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泥蚶核电站温排水温度升高游离余氯氧化响应活性氧DNA损伤

    低氧胁迫对瘤背石磺Toll样受体4、血细胞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肖海明土志涵饶榕城陈锡林...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瘤背石磺面临低氧环境时固有免疫的应激机制,实验以RACE法对瘤背石磺TLR4基因进行全长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定了低氧胁迫下瘤背石磺TLR4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分析了血细胞活力和溶菌酶(LSZ)活性、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显示,瘤背石磺TLR4基因cDNA全长共3 605 bp,包括编码956 aa氨基酸的2 817 bp开放阅读框。系统进化树表明,瘤背石磺TLR4基因与光滑双脐螺TLR4基因的进化地位较为接近。qRT-PCR结果显示,TLR4基因在瘤背石磺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是肝脏。低氧胁迫下,各组织中TLR4基因的表达量皆显著上升,其中神经节在4h时率先达到峰值。此外,血细胞活力、LSZ活性、ALP活性都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SOD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波动幅度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初步说明了 TLR4的生理功能,为探究潮间带生物免疫系统的低氧应激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瘤背石磺TLR4基因克隆低氧胁迫固有免疫

    海藻糖对高温胁迫龙须菜的生理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文康张莹莹卢俊徐年军...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海藻糖在大型藻类抗逆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实验利用生理生化分析、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了外源海藻糖对高温胁迫下大型海藻龙须菜生长、抗逆相关物质和酶活性、植物激素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外源添加10 mmol/L海藻糖使龙须菜的相对生长速率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升高0。34倍(3 d)和0。30倍(24 h),叶绿素荧光参数、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活性升高,但丙二醛含量和脂氧合酶(LOX)活性降低。同时,海藻糖激活了龙须菜中水杨酸代谢关键酶——异分支酸合成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促进了水杨酸的积累(2。05倍)。此外,海藻糖可以使热激蛋白70基因表达稳定升高、lox2基因表达下调(12 h)。可见,外源海藻糖可以通过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降低膜脂过氧化,促进渗透保护物质和抗逆植物激素水杨酸的积累等来促进高温下龙须菜的生长。本研究证明了海藻糖在龙须菜抗高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龙须菜的抗逆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

    龙须菜海藻糖高温生理基因表达

    热带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张健刘文俊王佚兮王啸...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个体叉长等生物因素、渔获水深和月度等时空因素对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平均叉长分别为(132。2±19。1)cm和(125。4±16。8)cm。取样群体中,雌雄比为0。54±0。74,且叉长与雌雄比具有负相关(r=-0。263,P=0。016),叉长大于140cm后,雄性占主导。GLM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指数(GSI)与叉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关系,即个体GSI随着叉长增加,当雄性和雌性叉长分别达到130~140 cm和140~150 cm后,GSI随叉长下降。基于圆形统计发现,月度对个体GSI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雄性GSI上半年较下半年高(正弦显著,P<0。001),而雌性GSI年末和年初高于年中(余弦显著,P=0。021)。有序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成熟度随叉长显著增加(P<0。001),雄性性腺成熟度在5-7月较高(余弦显著,P=0。004)。此外,栖息水层对雄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相关,P<0。001)。雄性和雌性个体50%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6。13±1。24)cm和(104。93±2。60)cm。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了解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科学养护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资源提供参考。

    大眼金枪鱼繁殖生物学圆形统计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热带中西太平洋

    南极半岛周边海域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应性

    王嘉龙刘慧朱国平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极磷虾作为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栖息地适应性研究对可持续利用磷虾资源和了解南大洋生态系统均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模型算法会导致估算的磷虾栖息地适宜性出现较大的偏差。为了探索构建磷虾栖息地指数模型的合适方法,实验利用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平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海表面叶绿素(sea surface chlorophyll,SSC)、海冰密集度(sea ice concentration,SIC)等环境因子,分别采用神经网络拟合和一元非线性拟合方法,并结合最小值法、最大值法、连乘法、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加权算术平均法等算法构建磷虾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结果显示,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结果更符合磷虾实际栖息分布情况,而一元非线性拟合预测结果较为连续。最大值法和最小值法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容易引进较大的误差。连乘法的预测效果较好,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的预测结果相似,且较为稳定。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模型是构建南极磷虾HSI模型的合适方法。此外,使用连乘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等算法能够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最大值法和最小值法要慎重使用。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有助于评估类似物种在栖息地方面的适宜性,对未来磷虾资源的评估和南极生态系统管理具有启示意义。同时,该研究也为其他生态学领域中栖息地适宜性研究提供参考。

    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应性指数神经网络一元非线性拟合南极半岛

    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不同年龄鉴定材料的比较

    万卓坤甘维熊赵春娴曾如奎...
    8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厚唇裸重唇鱼是我国特有的裂腹鱼类,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探究厚唇裸重唇鱼的最适年龄鉴定材料,实验以2020年10-11月在雅砻江中游所采集的83尾厚唇裸重唇鱼为研究对象,对其微耳石、星耳石、脊椎骨、臀鳞、鳃盖骨、背鳍条和匙骨7种年龄鉴定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以确定适合的年龄鉴定材料。结果显示,背鳍条和匙骨上未出现轮纹,且星耳石上轮纹密集复杂,无法计数;因此,背鳍条、匙骨和星耳石不适合作为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鉴定材料。微耳石磨片轮纹清晰度最高,同一观察者2次年龄读数间的吻合率(CR)最高(84。34%),平均百分比误差(IAPE)最低(1。38%),为厚唇裸重唇鱼最适合的年龄鉴定材料。但是,微耳石重量尚不能直接用于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估算。此外,脊椎骨与微耳石磨片的年龄读数差异较小(CR:96。39%,IAPE:0。52%),二者相互参照能使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鉴定结果更加准确。臀鳞仅适用于厚唇裸重唇鱼低龄个体(≤5龄)的年龄鉴定,鳃盖骨较不适合作为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鉴定材料。研究结果填补了厚唇裸重唇鱼在年龄鉴定方面的空白,并为后续厚唇裸重唇鱼在生长、摄食、繁殖特性等基础生物学研究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年龄鉴定材料。综上所述,微耳石是厚唇裸重唇鱼的最适年龄鉴定材料,且辅以脊椎骨将使年龄鉴定结果更准确。

    厚唇裸重唇鱼年龄鉴定微耳石脊椎骨臀鳞雅砻江中游

    长江上游鱼类环境DNA通用引物的选择与验证

    吕宏森王安香董智玲闫卉果...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选择出适合使用eDNA技术对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进行研究的通用引物,本研究选择10对扩增序列位于12SrRNA、16SrRNA、Cytb和CO Ⅰ基因片段的常用引物,分别为 Mifish-U、AcMDB07、Teleo、12SPv、Fish16S1、Ve16Sl、PSI、G、VeCB1、FishCB,对长江上游常见的32种鱼类和3种其他水域鱼类肌肉组织提取的DNA扩增。结果显示,有6对引物均能扩增出全部35种鱼类,但引物Mifish-U的扩增效果最好。进一步使用引物Mifish-U对长江上游屏山县、涪陵区和巫山县3个采样点的水样e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80种鱼类,包括本研究使用的32种长江上游鱼类,其辨别度较高。使用引物Mifish-U对室内养殖3种鱼类的水样e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后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和鲤的生物量与序列数相关性显著,引物Mifish-U进行eDNA定量分析的潜力较大。研究表明,引物Mifish-U更适合作为eDNA研究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的通用引物。本研究可为利用eDNA技术监测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的引物选择提供参考。

    鱼类eDNA通用引物Mifish-U长江上游

    长江口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及群落稳定性评估

    杨柯迩陈锦辉赵静王学昉...
    11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长江口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及群落稳定性状态,实验基于2018年长江口四季鱼类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利用标准化粒径谱、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对鱼类群落特征进行了探究,并利用营养指数法对长江口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①长江口鱼类粒级主要分布在-2~6范围内,曲线穹顶位于0~3粒级范围,鱼类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主,整体处于受干扰状态;②北支和南支的鱼类群落存在季节变化,北支粒径谱曲率夏季最大(-0。04),秋季最小(-0。41),生物量与数量相对关系统计量W值为-0。11~0。12;南支粒径谱曲率夏季最大(-0。04),冬季最小(-0。24),W值为-0。03~0。37;③南支鱼类群落稳定性系数均值为0。57,北支均值为0。43,4个季节南支与北支鱼类群落稳定性程度不同。水质营养指数表明,北支富营养化程度(18。89)较南支(5。43)高,且富营养化指数和群落稳定性系数呈显著负相关,水体富营养化或对长江口鱼类群落系统偏离稳定状态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长江口鱼类群落粒径偏小,鱼类群落稳定性不高,水质呈富营养化状态。本研究探究了全面禁捕前长江口鱼类粒径结构特征并评估了鱼类群落稳定性,为长江口禁渔效果评价提供了前期研究依据。

    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粒径谱水质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长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