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川剧《梦回东坡》看历史人物的重构与当代表达

    吴瑜婷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剧《梦回东坡》的亮相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仅是因为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还源于作品本身对于苏轼这一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川剧《梦回东坡》以一种"梦回"的方式讲述了苏东坡在惠州、黄州、儋州等地的生活经历,向观众呈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是一部令人向往、神往、心往的川剧剧目.本文从不同维度对川剧《梦回东坡》进行诠释,对川剧艺术的未来探索进行思考.

    川剧《梦回东坡》历史人物重构当代表达

    谭霈生的戏剧评论及其启示意义

    汪余礼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谭霈生先生的戏剧评论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学理性、专业性很强;二是透视性、对话性很强;三是针对性、引导性很强.谭先生经常针对新时期戏剧创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多管齐下、细致剖析、引导审美、启发创作.在此过程中谭霈生先生形成了 自己的一套戏剧评论话语,也生成了一系列经验与智慧.谭先生的戏剧评论对于引导当前戏剧创作和建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谭霈生戏剧评论话语学理性透视性引导性

    春阳社、进化团与春柳社关系新考——兼谈关于王钟声与任天知的两个问题

    丁雨晨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阳社、进化团与春柳社是中国早期话剧的三个重要团体,以往学界多重视研究前两者与后者的区别,而较少关注三者间的相似性.从异域影响来看,三者都受其时日本"新派剧"的深刻影响,属于相同的表演体系;从本土经验来看,三者在舞台演出上都留有传统戏曲的痕迹;从演剧宗旨和社会影响来看,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移风易俗、开民新识的作用.后来,陆镜若组建新剧同志会与春柳剧场即后期春柳社,将日本新剧作为学习榜样,春柳社才与春阳社、进化团渐行渐远.

    春阳社进化团春柳社日本"新派剧"中国早期话剧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的人物塑造与舞台叙事

    宋佳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是以"第一书记"为切入点的现实题材歌剧,鲜活的人物塑造与精巧的舞台叙事使其收获了业界和受众的一致好评.文章从多重身份圆形人物的个体刻画、多元化扁形人物的群体塑造两方面剖析了歌剧的人物塑造;从明线暗线交织推动戏剧情节铺陈、多种情感交错助力戏剧冲突解决两方面探讨了歌剧的舞台叙事.

    民族歌剧人物塑造舞台叙事《马向阳下乡记》

    《四川好人》的罪与罚——结合四部中国改编版本比较分析

    姜书诚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好人》是德国著名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创作于1938-1940年间的一部寓言剧.布莱希特在这部剧作中不仅将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中国四川,并穿插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元素,同时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本文关注《四川好人》的创作主题,结合对四部中国改编版本的比较分析,解读该剧内核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罪与罚》的重合之处,并联系莎士比亚经典喜剧《威尼斯商人》,阐释《四川好人》中罪与罚,以期深入分析作品主旨及中国改编版本对其的解读.

    布莱希特《四川好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威尼斯商人》

    互鉴:哈罗德·阿克顿巧译中国女性之觉醒

    陈夏临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学家哈罗德·阿克顿以互鉴视角译介昆曲剧本,向西方世界呈现了昆曲角色里具有觉醒意识的中国女性形象.同时,他将译笔指向化妒意为"狮吼"的中国夫妇故事,以中西互鉴视角,比较评述东西方戏剧题材中的"河东狮"形象,并以夫妇关系错位阐释"河东狮"现象的成因.阿克顿巧妙地捕捉剧情的艺术张力,考证昆曲以人文性与唯美性并重的创作题材取向,结合剧作的文学成就与舞台艺术,综合论证东西方女性觉醒题材的剧作兼具流行性与经典性的成因.阿克顿的昆曲剧本翻译具有强烈的中国故事讲述意识,为昆曲"走出去"提供了来自文化"他者"的比较研究思路.

    哈罗德·阿克顿中西文化互鉴昆曲剧本译介女性形象

    国产神怪片银幕叙事的历史文化意涵探析

    罗曼虞吉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国产类型电影独特存在的类型片种,神怪片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类型电影潮流中就以极具标识性的类型程式与神怪元素完成了类型演进,开启了第一次"神怪"热潮.随着21世纪商业大片时代的来临,神怪片作为独立创生的大片类型接续古装大片并作为持续主打不断拓展与创新.跨越80年重复出现的类型热潮不仅是本土商业类型电影自主发展的使然性结果,更为重要的显然是两者间有着深层的历史性关联.立足于中国电影主向度对神怪片银幕叙事的深掘,不仅能探寻其类型实质与审美机制,同时能够深入揭示其美学意蕴与文化内涵.

    国产神怪片传奇叙事叙事策略神怪传统美学理念

    祛魅:电影《老师·好》中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

    王嘉仪加晓昕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主体人物的形象设计与刻画,对影片的主旨表达和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题材电影《老师·好》,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与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紧密的联系.该片借青春片的外壳,深入挖掘人性,从多个维度塑造了更为丰满、立体且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并借此成功地展现了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的有机结合.文章从人物塑造策略层面探讨《老师·好》的成功之道,就片中教师价值取向的变化、人物形象的设计与饱和教师职业形象的多维塑造等三方面展开剖析,探讨全片在教师职业形象塑造方面不同于其他校园主题片的独到之处.

    《老师·好》教师职业形象饱和形象人物塑造

    优美与崇高的融合与升华——解读《满江红》的叙事艺术

    王丽芳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艺谋执导的《满江红》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古装悬疑喜剧电影.本文以优美和崇高理论视角,分析阐明了电影巧妙地通过外在视觉形式上的优美与内在精神的崇高融合,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此外,电影结尾将主题升华为主流价值观的展现方式,是主旋律电影的另外开拓,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借鉴.

    优美崇高《满江红》叙事艺术

    镜语、诗意、人生:从传统审美文化视角看《掬水月在手》

    任华龙罗莹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掬水月在手》以诗性的镜头语言和视听效果,为观众讲述了诗人叶嘉莹的诗意人生."诗词"贯穿全片但又不是简单罗列,全片借景抒情,但又不是意象的简单堆叠,而是情景交融的呈现、现实与回忆的交响.这部文学纪录片以诗词讲诗人,融合了人物传记电影和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有着散文形散神凝和诗词隐而不露的表情达意的表述逻辑,有着明显的中国美学思想特色.本文从中国美学的视角出发,立足影片及创作背景、采访、诗词文本等素材,分析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的表意手法.

    《掬水月在手》中国审美文化思想内涵视听语言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