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旋律题材戏曲剧作技法探究——以高甲戏《大河谣》为例

    张郢格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甲戏《大河谣》以极强的现实性主题打通古今为臣之道,引导习惯"清官好官"的观众重新思考何为贤臣良相;同时又以西方剧作法铺排事件、塑造人物,以复杂人物承载的反思性主题为观众提供审美愉悦,从而在旧题材和强烈的现实担当的结合中,呈现了主旋律题材戏曲创作的优长.

    主旋律题材戏曲人物塑造戏剧情境群像结构《大河谣》

    环境戏剧理论对导演叙事的开拓与变革

    薛晓涵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查德·谢克纳于1970年代初提出环境戏剧理论,主张打破镜框式舞台的剧场幻觉,回归原始戏剧仪式,将空间与演员表演紧密结合,以观众参与的方式实现戏剧的实践性功能.环境戏剧"去文本化"、注重空间、强调观众参与和身体话语的演出形式打破了传统叙事重文本的结构模式,将环境、观众、身体参与纳入导演叙事,重新定义了空间、观众、演员身体在叙事中的作用,推动了以剧作家为核心的戏剧叙事向导演主导舞台叙事模式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导演叙事的思路和视角,赋予戏剧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环境戏剧理查德·谢克纳空间叙事观众参与身体话语

    熊佛西戏剧大众化对当代校园戏剧发展的启示

    彭勇文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2年至1937年,熊佛西在河北定县开创了全新的农民戏剧,为现代戏剧的大众化作出了非凡贡献.他的成功经验包含多个方面,对我国正在兴起的当代校园戏剧而言,主要的启示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创作紧"扣"生活、帮助观众"向上"的剧本;二是组建校园剧社,开展多种形式的戏剧活动;三是采用观众乐于参与的演剧方式.因此,本文借助熊佛西戏剧理论研究已有的丰富文献,结合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教育团队的相关实践,分析熊佛西戏剧大众化经验如何具体应用于当代校园戏剧.

    熊佛西戏剧大众化校园戏剧戏剧教育

    废墟之下的典雅幻想——北京人艺版与央华版《北京人》演出对比研究

    李紫涵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人艺版《北京人》与央华版《北京人》,不同的导演视角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版演出,两个版本均完成了各自对经典文本的独特表达.不同角度与矛盾为经典的当代解读创造了空间,对经典文本来说,唯有不停演绎才能唤起其当代活力,感召观众体悟经典,释放戏剧舞台蕴含的无限想象力.

    《北京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央华戏剧李六乙赖声川

    歌剧《贺绿汀》的戏剧冲突分析

    宋长青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族音乐的先行者贺绿汀先生一生高风亮节,为中国专业音乐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民族歌剧《贺绿汀》以此为底色,对贺老音乐生涯的关键片段进行了艺术化集中的表现和演绎.歌剧之中主要角色的内心矛盾、人际关系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对抗等多个层面的冲突值得深入剖析,这对更加深刻地领略该剧的艺术魅力所在以及努力弘扬该剧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内涵具有积极的美育意义.

    歌剧贺绿汀戏剧冲突

    百老汇英语音乐剧《琵琶吟》演出舞美设计研究

    张秋林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现代舞台设计之父罗伯特·琼斯追求的"诗性的写意舞台"与中国戏曲的"假定性舞台"有着不谋而合的美学内涵.从南戏《琵琶记》到百老汇英语音乐剧《琵琶吟》,设计师自觉地减少对物质性手段的依赖,通过象征性的简洁布景、"隐形"检场和少量虚拟性戏曲动作等综合手段的辅助,成功实现戏剧时空的"半自由"转换.琼斯的舞美设计呈现诗性写意和物质写实杂糅的风格,有其非凡创新之处,却也难逃情节发展被一流舞美淹没的困境.总的来说,《琵琶吟》体现了西方戏剧实践者尝试将写意戏曲元素融入西方现实舞台的大胆创新和实验精神.

    《琵琶记》《琵琶吟》英语音乐剧舞美设计杂糅

    新主流电影的叙事自觉:硬核叙事、类型意识与历史影像书写——论电影《狙击手》的叙事与文化

    张立娜陈旭光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主流电影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模式紧密结合,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已产生不少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成功案例.《狙击手》作为新主流电影代表作之一,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叙事自觉:第一,采用以观众旨趣为导向的单一限定空间的高信息量、强叙事性的"硬核叙事",将戏剧时空电影化呈现,给观众带来极致的叙事体验;第二,类型意识进一步加强,采用"双雄对决"的模式驱动类型叙事;第三,微观书写历史影像,凸显"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通过战争中的儿童影像重构历史记忆与建构影像认同.

    新主流电影硬核叙事类型意识微观叙事历史记忆影像认同

    永久扩展的星云——丁亚平主编《中国电影大典》的史学意义与学术贡献

    李明刚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电影大典》是对百年中国电影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总结和对学界着力建构的"中国电影学派"概念的有力回应,也是对包括电影本体、研究方法、叙述方式在内的中国电影研究既定范式的历史回溯与反思.该著从时间与空间层面全方位呈现中国电影生发过程中形态的演变及背后的诸条件,对于电影本真的重新发现有着重要的价值,其夯实了中国电影史学大厦的根基,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且具有无限生长性的电影研究框架,从而彰显了电影研究的"中国气派",成为通向智能时代电影研究的重要桥梁.

    《中国电影大典》复调史学好历史反叙述

    传统叙事艺术的"电影化"转译——陶金戏曲电影创作论

    金响龙崔岑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电影片种,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趣、情感结构和文化精神的显现.陶金的戏曲电影创作涉及多个戏曲剧种,遵循着"以戏造影"的创作观念.他依据电影特性处理戏曲舞台剧本,通过现代摄影技术和电影创作手段,将戏曲的虚拟写意感与电影的真实再现感相融,缓和了戏曲与电影间的虚实矛盾问题,创造出了不同于舞台戏曲表演的视听形象和民族化意境,使戏曲电影由"舞台叙事文本"转换为"镜头叙事文本",为传统"南派"戏曲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陶金戏曲电影戏曲剧本电影修辞

    现代性视域下《赵氏孤儿》的戏剧影视改编

    陈琳轩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自纪君祥撰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后,有源源不断的改编作品涌上舞台和银幕.这些改编作品的叙事重心和悲剧主题都被重新思考,注入"现代性"元素的新血液.无论是程婴救孤的动机变换,还是孤儿面对复仇选择时的犹豫,都从根本上触动着这个中国古典悲剧的核心.《赵氏孤儿》的改编历程也如同所有具有"现代性"的事物一样,留下一个省略号,为后来的发展留下了无限的发展时空.

    《赵氏孤儿》戏剧影视改编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