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张曼君给中国戏曲带来了什么

    王馗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曼君以一剧一品、一戏一格的精良品质成为新世纪以来最负盛名的导演艺术家之一.她的创作以《试妻》《山歌情》、《马前泼水》《十二月等郎》、《花儿声声》作为标志,分别在三个阶段呈现出三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方法,文学思维、形象思维、舞台思维、剧场思维构成了她创作中的"导演四法",让她以独特的创造确立作品独立的艺术品格,鲜明地展示着她在戏曲现代化进程中集大成的艺术贡献.

    张曼君导演四法现代戏曲

    2023年中国戏曲艺术发展述评

    赵建新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伴随着新冠疫情的解除,全国演出市场强势复苏,一批彰显中华审美风范、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戏曲舞台艺术作品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本年度戏曲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戏曲学"三大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展演活动传统与现代兼顾,剧目创作追求现代品格,人才培养渐趋多元,热点争鸣引发理性思索,媒介融合重塑戏曲传播.同时也要看到,本年度戏曲剧目的创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市场化程度不高,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新作不多;观众走进剧场的动力依旧不足;理论界前瞻性不够,缺少对当下戏曲艺术实践的分析把握能力.

    2023年戏曲创演政策扶持现代品格市场化理论建设

    李渔"主脑说"与《琵琶记》主旨再解

    杨慧梁晓萍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渔"主脑说"认为"重婚牛府"这一情节乃《琵琶记》"主脑",对解读全剧主旨影响很大,但笔者认为该情节仅为描写蔡伯喈形象之"主脑"."重婚牛府"系列情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蔡伯喈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出一个难舍功名、渴望忠孝两全的人物形象."五娘尽孝"与"重婚牛府"双线并行,将叙述重心从蔡伯喈引向赵五娘,表现了剧作家对男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书写态度.总之,仅据"重婚牛府"解读《琵琶记》主旨难免视角单一,讨论该剧主旨仍需在开场宣言、双线结构、大团圆结局的基本架构下展开.

    《琵琶记》高明李渔"主脑说""重婚牛府"

    解析戏曲如何拥抱Z世代观众——以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中心

    李琳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戏曲演出市场"破圈"走红的现象级作品,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传统戏曲如何赢得Z世代观众的喜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优秀范本.该剧的成功经验是瞄准Z世代观众的文化惯习、审美需求、消费偏好进行适配性生产传播,一方面通过多元吸收流行文化要素、重新激活剧种美学秘钥,实现戏曲艺术的年轻态革新,建立传统戏曲与Z世代观众的精神链接,另一方面度身定制营销传播体系,推动戏曲走进更多Z世代观众的消费视野,唤醒更多Z世代观众的戏曲血脉.

    越剧《新龙门客栈》Z世代观众传统戏曲文化消费

    西安易俗社的戏曲改革与艺术实践

    朱华琴马克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思潮的变革带来了新思想的萌发,在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影响下,西安易俗社应运而生,该社旨在通过戏曲教育民众,以期实现移风易俗.易俗社以李桐轩的《甄别旧戏草》为编选标准,"推陈出新"的戏曲理念贯穿了易俗社的艺术生产.易俗社在编演实践中对舞台唱腔、音乐、表演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体现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戏剧发展模式之间的"纠缠"与"耦合",其中蕴含的艺术观念顺应了时代话语.易俗社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研究中的珍贵案例,对当下戏曲改革乃至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戏曲教育西安易俗社戏曲编演艺术革新

    河北易俗社发微——兼及民国剧评视域下的河北梆子

    金景芝李朝杰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北易俗社是民国时期活跃在上海、武汉等南方都市剧场中的一支河北梆子社团.该社团以演出传统梆子戏为主要特色,汇聚了葛文娟、梁蕊兰、筱玉兰等梆子名伶,引发了当地市民对河北梆子的热情关注.与此同时,易俗社的演出在当时还引发了剧评家关于传统梆子戏曲发展和变革的思考,在河北梆子发展史上谱下了重要篇章.

    河北易俗社梆子戏演员剧场贡献

    我们需要魏明伦那样的剧作家

    吴彬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代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以11部戏曲作品确立了在剧坛的重要地位.随着当前戏剧创作的日益模式化,呼唤出现如魏明伦及其同时代那样有思想的剧作家.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正是魏明伦身上所特具的精神价值与 自觉意识:一是强烈的批判精神,二是自觉的探索精神,三是深刻的文学精神,四是鲜明的剧种意识.

    魏明伦川剧作家批判精神探索精神文学精神剧种意识

    川渝两地川剧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赵梦天
    48-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渝两地的川剧界在演出团队、剧目储备、创作能力、外围资源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生命力,为川剧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川渝川剧界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切,建立常态化、长效化、专业化、项目化的川剧传承与发展合作机制,携手唱好川剧的"双城记",共建川剧文化圈,促进川剧的可持续发展.

    川渝两地川剧资源激活创新发展

    川剧《打红台》中肖方的人物形象塑造探析

    彭资雯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红台》是川剧剧目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具有鲜明的四川文化特色.川剧表演艺术家彭海清就饰演过剧中反面人物角色肖方,其凭借精湛的演技为川剧传统戏的改编翻演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学习范本.本文拟通过寻觅《打红台》剧目的产生背景,进一步探讨彭海清能成功塑造肖方形象的原因.彭海清通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体系的学习,重新感悟并提升了剧中肖方形象的丰满度,辅之川剧中经典的藏刀绝技,营造了绝佳的舞台效果.

    彭海清川剧《打红台》人物形象塑造藏刀绝技

    改良与杂糅:文明戏剧场空间概评

    方桂林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兰心大戏院是20世纪初中国内陆近乎唯一的专业话剧场,它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使当时的中国观众特别是早期话剧运动者获得了对于西方戏剧及其剧场性审美的初步认知.20世纪初,中国现代剧场与新式舞台开始建设,以"新舞台"为代表的改良剧场带来了西式的观剧方式,净化了旧式剧场的陋习,也为布置写实布景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改良剧场的主要服务对象仍然是戏曲观众.在这一杂糅空间里,新剧及其创作者势必要做出妥协,逐渐走向"媚俗".文明新戏与改良剧场的杂糅是中国现代戏剧与剧场转型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其破旧立新、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文明戏兰心大戏院新舞台改良剧场杂糅剧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