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剧目探赜

    骜登刘璐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族歌剧自《白毛女》诞生以来已经发展80余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必要的精神食粮和审美体验.2017年国家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为中国民族歌剧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章选例"工程"实施以来入围重点扶持剧目的25部原创中国民族歌剧作品,从思想主题、民族意蕴和舞台呈现三个方面展开深描,以为新时期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提供参考.

    民族歌剧民族性时代性审美意蕴

    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中"小人物"的舞台叙事

    侯可心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小人物"的视角展开歌剧舞台叙事的现实题材歌剧在原创民族歌剧创作领域并不多见,特别是歌剧故事情节的生发时空距离当下较近的更是凤毛麟角.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此类型歌剧的空白.剧作以"小人物"的舞台叙事反映新时代的宏大主题,拓宽了当下原创歌剧的创作路径.

    民族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舞台叙事时代主题

    韩国歌剧《蝶梦》的文化记忆

    郑磊沈雨洁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国著名作曲家罗实仁的2幕歌剧《蝶梦》脚本以震惊世界的"东柏林间谍事件"为原型改编,讲述了著名德籍韩裔作曲家尹伊桑1967年在他50岁时所遭遇到的惨痛经历.作品于2017年在首尔艺术殿堂歌剧厅成功首演.歌剧共分十一场,由审问、幻想、会面、审判四个场景构成了故事的主旨.在这部歌剧中,作曲家将音乐主题与叙事主线密切联系了起来,将西方现代主义音乐语言与韩国传统元素相结合,把调性、泛调性、无调性音乐以及十二音序列等现代作曲技法同五声音阶、民族节奏等韩国传统音乐元素,根据剧情需要以多种方式完满融合,以"音乐"为媒介,同听众一道探寻特殊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化记忆".

    歌剧艺术《蝶梦》尹伊桑文化记忆

    百年戏剧对武则天形象的重塑及其社会文化意蕴探析

    黄文记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来,戏剧对民众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刻影响,发挥了娱乐和启蒙的双重功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戏剧中的武则天形象在不同时代被注入不同的内涵,因而不断演变.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百年来戏剧对武则天形象的重塑,可深化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认识,丰富并拓展武则天相关研究.

    百年戏剧武则天形象文化符号社会文化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舞剧创作研究

    符燕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舞剧创作实践成果不断涌现.在这些成果中有聚焦地方传统文化的《川剧里的中国》《川茶铺子》《盐道》《根》等;有体现当代中国精神的《红军花》《大北川》《悬崖村的幸福路》等;还有根据民间传说及经典文学文本改编创作的《扎西与央金》《悲鸣三部曲》等.围绕这些舞剧作品,展开深入、系统的梳理与思考,对提升四川舞剧在未来的发展力、传播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改革开放四川舞剧创作文化主体意识

    舞剧《杜甫》的叙事艺术

    刘晓娟向科霖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剧《杜甫》以杜甫在诗中的"追忆"展开其一生的历程.该剧立足于舞蹈艺术本体规律,以"诗化"的叙事结构展开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运用写意的方式在虚实相称的意境呈现中完成舞剧的意象表达,凸显"诗圣"和"诗史"的重要意义,并在人物与"政权"、"家庭"和"百姓"之间构成的关系网中挖掘人物的情感世界,构成舞剧的情感张力,彰显"情圣"杜甫的人格魅力.

    舞剧叙事意象表达张力文人情怀

    空间·场合·形态:易俗社文化街区秦腔艺术展演研究

    庞洁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俗社文化街区是融合秦腔展演、博物馆展示、教育传承以及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地方文化商业街区.文章分析了街区内文化空间与不同场合中的文化实践,通过对个案的参与观察,一方面考察戏曲艺术展演塑造了城市声音景观.另一方面试图阐释街区的空间运营是多方参与的"文化共谋",即地方经营者、艺术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之间构建的被展示的文化共同体.这对理解秦腔的当代审美与文化价值、城市文化空间的重构和城市地方感的重建有重要意义.

    文化街区秦腔艺术展演文化消费地方认同

    电影时间的隐喻化表达——基于概念隐喻理论

    吴国鑫黎光容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领域被提出以来,关于时间与空间的隐喻关系研究就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受到讨论,并向其他学科渗透.本文将概念隐喻理论在时间表达中的作用拓展到电影时间研究中,在论证时间隐喻认知依据的基础上,证明电影时间的表征被置换为观影者通过运动与自我对影像的时序、时距和时速三个时间维度的识别过程,并从具身角度出发整理出电影时间的两大表征图式:"运动-时间"和"自我-时间",借此亦可窥见电影叙事方式的变迁.

    概念隐喻时空关系影像时间时间表征

    "文本"抑或"图本":中国早期电影的影像叙事

    谭潇潇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早期电影较典型的叙事内容是一种有情节的生活,且往往将个人情绪置于民族国家的整体情势中,影像既可被视为再现现实生活的独立性叙事文本,也可被视作赋予故事意义的关联性叙事图本.20世纪30年代,声音的介入使得中国电影单一的视觉解读方式有了听觉的助力,多重叙述与直接表达形成了声音与画面共同作用的显著特征.声音能否在画面叙事中准确把握语言沟通、输出、交流的作用,走出旧时影像模式化、凝固化的困境,并发挥恰当的叙事功能,是有声电影能否成为声画艺术的新挑战.

    中国早期电影影像叙事"文本""图本"声画艺术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合塑"叙事与优化路径研究——基于中外合拍纪录片《走近大凉山》分析

    杨金川殷俊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近大凉山》"讲好"了一个外籍导演时隔十年重返大凉山见证脱贫攻坚伟大成果的中国故事.以列斐弗尔的空间三元论进行切片化分析,可以发现摄制团队通过差异化策略处理的精神向度、物质维度、社会三元空间叙事呈现,通过"乌托邦与现实"做二维对比形成直观视觉贫困落差,强调出本片中外合拍的制作方式带来的脱贫叙事重点与落点差异;同时增加客观"他者"视角对中国扶贫成效进行立体型返现补全,以"合塑型叙事"形成三维立体话语空间提升拓展国家形象.基于本片成功案例,本文认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想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搭建文化互鉴融通交流平台,以平等交流姿态吸引全球参与;其次以"全球本土化"意识,采用基层平民化视角,贴近带有中国文化印记内容叙事,以合意空间引起家国共鸣;还要以青年参与为抓手,引入新技术赋能表达,适当采用"借船出海"策略,跨国合塑"文化天下".

    纪录片《走近大凉山》跨文化传播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