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世纪核心期刊刊发黄梅戏文献及其学术研究特点

    李志远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对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刊发的黄梅戏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可知这些文献内容涉及了多个方面,剧评占据明显优势,这些文献主要是文学艺术类学科和刊发于文学艺术类期刊.对这些文献进行学术筛选后,可知所表现出来的学术研究具有从历史的视角探讨黄梅戏的源流、黄梅戏当下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黄梅戏的传播问题、黄梅戏音乐、黄梅戏作品的创作、黄梅戏的艺术审美特点、黄梅戏学术研究七大特点,但有关黄梅戏的理论批评研究还非常薄弱,基本没有关于黄梅戏理论话语的研究成果.

    黄梅戏核心期刊戏曲文献新世纪戏曲戏曲理论

    学生新潮演剧的"舶来性"与"本土化"之互塑关系——以清末上海圣约翰大学早期莎剧演出(1896-1911)为中心的考察

    田妮芝范方俊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发生历史的叙事中,1907年留日学生艺术社团"春柳社"对外公演的五幕新剧《黑奴吁天录》,通常被视为中国现代戏剧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然而,"春柳社"的表演仅是代表20世纪初中国学生新潮演剧,通过日本新派戏剧为中介学习欧美新剧实现改良中国戏曲、创生中国现代戏剧的一条间接路径;在此之前,中国国内就已经出现了引入西方近代戏剧的直接路径,这就是清末在华西式学堂的中国学生的新潮演剧活动.上海圣约翰大学早期莎剧演出作为其中的先行者,不仅将莎士比亚以来西方近代戏剧和以对话为主的演剧方式引入中国,同样重要的是,它是近代西方文明根植于中国历史发生巨变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在上海都市生态中碰撞与融汇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中西跨文化属性.这种西式"舶来性"与中国"本土化"之互塑,既使西式学堂的中国学生参与近代中西跨文化戏剧的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新潮演剧从发生之时起,便成为清末中国戏曲借以参照、创生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标本.

    学生新潮演剧舶来性本土化上海圣约翰大学早期莎剧演出

    文化权利视角下的花雅之争再解读

    李杰刘丹丽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雅之争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权利主体及相应的文化权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各声腔剧种权利主体维护和实现自身文化权利的复杂博弈.与其将花雅之争看成是一个特指的文化事件,不如将其视作一个泛指的长期历史进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清末到民国时期戏曲格局的重大变化,更清醒地认识包括昆曲、京剧在内的各个剧种在今天面临的困境,探索一条符合艺术规律的戏曲传承发展之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

    花雅之争文化权利京剧戏曲传承

    论尹派越剧红楼戏

    翟皓月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尹桂芳曾四度演出越剧红楼戏,不同时期的演出折射出越剧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时代浪潮中浮沉的历史,尹桂芳对贾宝玉这一角色的理解及舞台呈现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沉淀与提高的过程.通过分析"宝玉哭灵"的文本生成、唱腔演变、表演打磨,我们可以看到尹派红楼戏平淡天然、含蓄蕴藉的神韵是如何生成的.不同流派对同题剧作的不同诠释,更能使越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姿态,尹桂芳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应被声名更盛的徐王版所遮蔽.

    尹桂芳芳华越剧团红楼梦红楼戏

    以剧目发展为导向的越剧改革之路——兼论越剧剧目创新的得失

    彭慧慧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剧改革将剧目革新置于首位,扩展题材,深化内涵,从大量移植改编变为精心选编适合越剧演绎的剧目,尚雅追求最终形成了越剧清丽诗意的风格.编剧与演员在改革过程中编演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角的剧目,为越剧熔铸了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女性精神.此外,越剧改革取得成功,对京剧、话剧等也有促进作用.当下,越剧依循改革经验发展创新,编创了数量可观的作品,但同时也存在盲目搬演、流失清新本色和行当单一等问题.

    越剧改革剧目创新女性精神袁雪芬

    戏曲现代戏时空观表现初探

    叶皛
    38-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现代戏是文艺创作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近些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等众多基金资助项目中,戏曲现代戏演出剧目的比例不容小觑.面对大量的资金、人力的注入,如何创作好戏曲现代戏已是不容回避的话题,而对其时空表现特征的探究是艺术创作继承与发展的基石.

    戏曲现代戏时空观舞台美术

    立足传统与实践取向——读《戏曲美学范畴论》有感

    叶子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葵先生的《戏曲美学范畴论》始终以中国美学精神为立足点,并对场上活态的戏曲实践保持关切,不论是在戏曲美学的学术史还是戏曲艺术的评论史上,都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该著作以构建适配于中国戏曲艺术的话语体系为旨归,凝练出"形神""虚实""内外""功法""流派""雅俗""悲喜""新陈""教化""美丑"等十对(个)范畴.著者以宽广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艺术直觉和热切的现实关怀,将学术研究、戏曲评论、戏曲实践等三重领域勾连起来,显示出学者、评论家、演员以及剧作家就具体的范畴展开深入对话交流的可能性.

    《戏曲美学范畴论》戏曲美学评论话语书评

    破局之路或数字陷阱:重思数字媒体时代浙川地方戏曲创作的跨界与破圈

    马潇婧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技术、新叙事成为多种艺术形式变革的赋能手段,戏曲艺术创作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多种演出形式和呈现方式的创新尝试.尤其是具有较强地域性特色的浙川地方戏曲,在秉承着剧种一贯的创作发展及创新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赋能推动了叙事策略的转变,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输出和游戏转化等多种媒介交融,以及演员身体程式表演与数字虚拟形象呈现之间的多重博弈.但是,这种影响到底为浙川地方戏曲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勘破固化模式窠臼的破局之路,还是让戏曲掉入数字化的陷阱之中而失去本体?显然,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切入实践创作之中进行论述.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戏曲终究要回归到剧场演出中,即便数字赋能使剧场的隐喻性扩展到了全新的媒介领域,数字化的虚拟剧场抑或是元宇宙剧场的新生使戏曲演出的边界得以拓宽,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跨界与破圈的目的不在于颠覆和彻底的变革,而在于赋能发展.

    数字技术浙川地方戏曲沉浸式剧场虚拟剧场

    戏曲跨文化改编的形式探索与内容接受——从当代传奇剧场京剧《等待果陀》谈起

    孙慧欣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传奇剧场改编自西方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京剧《等待果陀》,是吴兴国戏曲跨文化改编创作的重要尝试之一.在形式层面上,此作延续并扩大了以往作品对传统戏曲表演程式的创新性探索;在内容层面上,此作则有更进一步的尝试,即以京剧为媒介接受并呈现以荒诞派戏剧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戏剧.新时期以来,荒诞派戏剧代表作《等待戈多》形成的若干版中国演剧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原作实质表达的是西方的文化与立场,忠实翻演并不能使中国观众理解这部戏剧,戏曲跨文化改编尤甚.中国观众又该如何接受孕育于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派哲学思潮的戏剧流派与作品?若想实现这些愿景,对《等待戈多》应作出怎样的跨文化改编?《等待果陀》对此给出了姿态决然的超前回答,向外的形式探索与向内的内容接受嵌套成型,形成了戏曲跨文化改编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可参之作.本文将基于此,于当下再探京剧《等待果陀》的余温.

    《等待果陀》荒诞派戏剧当代传奇剧场跨文化改编

    红色革命题材木偶剧创作的独特优势——以大型木偶剧《铁道小飞虎》为例

    赵琼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革命题材是建构中国特色儿童剧场的重要课题,在当代木偶剧和儿童剧创作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木偶剧《铁道小飞虎》为例,从主题意蕴、故事架构、艺术风格、人物塑造、叙述技巧五个层面探讨红色革命题材木偶剧创作的独特优势,既秉持儿童立场,书写童真童趣,又能润物无声地对儿童观众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启迪.

    木偶剧红色革命题材独特优势《铁道小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