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性视野下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审美特色探赜

    彭青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剧是一门现代性极强的舞台表演艺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剧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市场,给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艺术影响.几十年来,我国原创音乐剧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创作背景下,积极探究现代性歌舞剧的舞台表演形式并取得了积极的、有效的进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特色进行审美分析,深入探究我国原创音乐剧在中国化歌舞叙事、现代性音乐语汇等方面的审美表达,以期能够对推动我国原创音乐剧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有所助益.

    原创音乐剧现代性视野中国化歌舞叙事现代性音乐语汇

    论《雷雨》的生命意识及其呈现方式

    姚兰英崔显艳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剧作典范之《雷雨》成为学界研究的经久话题.本文重点探讨作品的生命意识及其呈现方式.在新旧观念冲突、家庭代际传承初期,在肆意泛滥的固有强权面前新生力量脆弱式微,唯有强力生命意志才能闪现生命之光.作者既通过意象和象征的方式高度肯定人类为争取爱情自由而表现出强力生命意志的悲剧精神,又通过直抒胸怀和剧情设置的方式表达出其对人类压抑扭曲生命状态深存的悲悯情怀.

    《雷雨》生命意识强力意志悲剧精神悲悯情怀

    论尤里·布图索夫戏剧作品中舞台叙事的"互动性"特征——以《海鸥》为例

    杜思亮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剧舞台叙事是指导演在充分解读戏剧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演员表演、舞美、灯光、音乐等舞台叙事元素,将剧作家的"文本叙事"转化为演出中直观的、生动的、可供观众视听感知的"舞台形象".本文分析了俄罗斯当代著名导演尤里·布图索夫的代表作《海鸥》演出中舞台叙事的呈现,总结和归纳其在导演舞台叙事层面独特的创作手段和规律,并结合该剧演出中具体的舞台呈现,探讨了在一部剧目的创排及演出阶段导演如何与文本、演员、舞美、音乐等舞台叙事元素及各舞台叙事元素之间建立起多元化的"互动性"的创作模式,从而有效地将"文本叙事"转化为"舞台叙事",为观众带来一场深刻的、有趣味性的、并充满个人风格及现代舞台语汇的观剧体验.

    尤里·布图索夫舞台叙事互动性《海鸥》

    西方经典戏剧中国化创作策略研究——以《推销员之死》为例

    钟良陈晖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当代经典戏剧《推销员之死》于1983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功上演,阿瑟·米勒的导演思维为西方经典戏剧的中国化创作提供了诸多思路,包括文化融合中的"背景类比"、中西"认知错位"修复、本土化语言的改译等.以西方经典戏剧的中国化为视角,反思中国当代话剧存在的问题,提出富于针对性的建议,重温此剧也就有了新的意义.

    《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西方经典戏剧中国化创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动画电影的"作者"问题刍议

    戴璐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画电影因复合、多元的属性,关于其作者的问题需要有更为完全、综合的认识.本文通过梳理电影作者身份的几种范式,提出动画电影作者可从单数、复数意义上进行二分,而复数属性应被视为一种更为整全的动画电影作者认识论.针对多元作者内部存在的"竞争"关系,以及部分作者身份的被遮蔽或错漏现象,文章呼吁建构全面、多维、统合的作者身份认识,实现具有本体意义上的动画电影作者之在场.

    动画电影本体论作者论独立动画

    概念整合与身体重构:华语魔幻电影中"异类幻化"情节的特效设计

    张璐璐唐睿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类幻化"情节是华语魔幻类型电影中最具有吸引力、商业性和悸动性的影像画面之一.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提出了"异类幻化"数字特效设计的概念整合模型.叙事认知整合、视觉审美整合、文化创新整合是电影的一体三面,分别在奇情之美、神异之美和共生之美的身体重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类型电影中,将概念整合理论与数字特效设计的创意实践相结合,不仅能更深入地揭示从文本故事到数字影像转化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能对华语魔幻电影构建具有东方技术美学风格的影像创作有着检视和参考的现实作用.

    华语魔幻电影类幻化数字特效概念整合

    形态演进、奇观建构与价值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化探微

    刘晓玉岳宗胜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化是以电影为文化传播媒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表现内容,旨在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提升观众的民族文化认同,进而发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呼救.本文梳理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化的形态演进,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深度介入融合的发展趋势,并对非遗电影在形式层面的奇观化建构以及价值层面呈现出的展示价值、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进行了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演进奇观建构价值书写电影

    高校微电影数据库的建设研究

    陆涵郑雅心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电影数据库的建设研究,为探究微电影艺术创作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拓展高校电影课程的培养维度提供新思路.本文研究探讨在高校构建微电影数据库的设计方法、运行方式,在国内外超过5万部微电影样本中筛选整理入库并对影片进行深度挖掘,呈现目前微电影市场整体情况,以期为高校微电影创作者与研究者提供资料参考.

    高校微电影数据库数据搭建量化标准可视化分析

    可供性视角下体育类综艺节目的生产与传播

    伊剑吴晓华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播内容生产和传播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媒介的可供性越强,传播效果的预见性越好.近几年来体育类综艺节目成为综艺新宠,本文将结合媒介可供性理论对体育类综艺节目进行探讨.通过梳理可供性理论的基础内涵和发展过程,结合几大体育类综艺节目实例,文章从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以及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分析体育类综艺节目生产和传播的状况,并对体育类综艺节目的现状进行反思,旨在助力该类节目实现更好的发展.

    可供性理论体育类综艺节目媒介可供性传播反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泉州打城戏的艺术空间与民间叙事

    刘冬萌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泉州是中国戏曲剧种非常繁盛的地区.作为其地方剧种之一的打城戏,是一种仪式性较强、技艺繁复的戏曲剧种.打城戏历史久远、音乐体式独具一格、舞台技巧繁杂,其演出形态与民间文化联系紧密,形成一种迥异于大剧种的演艺文化.本文结合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措施,从打城戏的历史流变和表演形态等内容出发,以打城戏的剧目内容、科步动作、表演美学、音乐程式等为切入点,详细论述在历史流变的过程中,打城戏艺术空间的生成过程及其演出特征,并试图分析该剧种在民间叙事中的主要表现和独特价值.

    泉州打城戏仪式空间音乐形式民间叙事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