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夏波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是人类对世界(或宇宙)事物及人类自身行为,根据其所具有的某些相对独立性的共性特点与领域而进行科学性划分的知识体系,其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科学性特点."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首先应该从建设好应有的师资队伍抓起,真正下大功夫深入探索和建构真正具有原创性和能够自洽的现代戏剧影视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学科评价原则方法的设定,应当符合人才成长道路及其规律特点要求,同时符合高水平作品和成果的孕育要素构成及成长发展的本质规律性要求.

    戏剧与影视学师资人才发展规划评价

    三体成大业 文章万古流——魏明伦戏曲、杂文、辞赋综论

    朱恒夫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明伦的戏曲、杂文、辞赋具有经典作品的质素.它们贴近当下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有真知灼见,能发人深省;其语言风格独特,形式新颖.他的戏和文章,会让未来一代一代的人认识20世纪后半叶及21世纪前20年的部分真实的社会生活,会受到纯真之情的感染,会得到真知灼见的教诲,会享受到独特的语言之美.

    魏明伦作品经典经验

    魏明伦:文坛慧鬼

    吴戈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明伦以惊世骇俗的姿态和足智多谋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剧坛、文坛,被称为"鬼才".他的川剧创作实践赋予了"振兴川剧"口号以生动、充实的内容;他的杂文创作"鬼话连篇"地针砭时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时风头无两;他唾珠漱玉的骈文辞赋和诗词楹联,如此广泛地流布市井民间,当代无人比肩.

    魏明伦"振兴川剧"享誉文坛激活骈赋

    魏明伦剧作的坚守与革新

    谢竹峰邱子沫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被誉为"巴蜀鬼才",一生致力于川剧创作与革新,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魏明伦的川剧创作不仅在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还富于深刻的社会意义.经由他的创作,川剧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并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7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魏明伦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改编再创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对人与历史、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持续深入思考,让川剧艺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民族走向世界,同时十分重视新时代川剧编剧人才的培养,以多种方式推动川剧编剧人才队伍建设.

    魏明伦川剧创作川剧编剧传统戏曲

    魏明伦剧作中的导演意识

    潘乃奇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明伦剧作中蕴含着浓郁的导演意识.其剧本以舞台演出为目的和核心,以戏剧整一性为标准;他积极吸收古典戏曲时空自由"景随人变"的特点和西方戏剧集中矛盾的"纵切面"手法,充分考虑二度创作中导演呈现的需要.魏明伦剧作中的导演意识主要体现在情节选择和处理、人物塑造、全面调动舞台要素三个方面.

    魏明伦导演意识剧本创作

    魏明伦戏剧文本中的历史观

    黄俊棚张静远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明伦毕生致力于戏剧创作,丰富而沧桑的人生经历也令其戏剧作品中的现实关怀意味浓重,戏中人物显得立体真实,并与观众产生穿越时空的共鸣.这离不开作者的历史观影响.魏明伦的戏剧作品中,既饱含批判一切封建与黑暗的进步史观成分,亦具备关注人民及其在社会历史进步中重要作用的人民史观因素.魏明伦这两大鲜明的历史观,使其得以在看似荒诞叛逆的表现手法背后,为作品设置极为严肃深刻的思想与命题.魏明伦的剧作在其历史观的影响下,适应了"中国式启蒙"时代背景下戏剧革新的需要,而这也是川剧具有内生性和包容性,有能力走向世界的一个典型例证.

    魏明伦历史观戏剧川剧

    论《太平钱》传奇对园叟娶官家女题材的演变

    郭丽霞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人李玉作《太平钱》传奇,敷演园叟与官家女的故事,系在唐人李复言《续玄怪录·张老》与明人冯梦龙《喻世明言·张古老种瓜娶文女》两部作品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对比三部作品可知,《太平钱》传奇以双线结构敷演故事,宣扬姻缘天定,全剧对人物行为及其情感态度的描写皆为深化主题而服务.不同于前两部作品太过理想或现实的婚姻关系,李玉重塑主题,强调命定姻缘的合理性与美满度,其实是对门当户对婚姻观的认可.

    《太平钱》《张老》《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李玉婚姻观

    "北梅南雪"两芬芳——粤剧名伶李雪芳沪上演剧暨与梅兰芳交往考略

    黄伟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剧著名女花旦李雪芳于1919至1922年间三次随群芳艳影全女班莅沪演出.其娴熟精湛的表演艺术,美妙动人的圆润歌喉,深得上海各界人士赞赏,康有为将其与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相提并论,誉之为"北梅南雪"两芬芳.李雪芳在沪演出期间,与上海京剧界名流如赵如泉、毛韵珂、李吉瑞、尚和玉、贾璧云、白玉崑等互动频繁,并与南下上海演出的梅兰芳两度会晤,在业界传为佳话.李雪芳热心公益,多次演戏筹赈,救济灾民,给上海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李雪芳在上海的成功演出,极大地提升了粤剧在上海的知名度,推动了粤剧在上海的繁荣.

    李雪芳梅兰芳沪上演剧

    跨文化视域下京剧《四郎探母》的性别人设建构

    杨倔鳗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典型男性形象主要包括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武气"形象与才华横溢、风流多情的"文气"形象两种,以女性为主体的作品则往往与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相关.京剧《四郎探母》核心冲突的建构基于男女主人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故为内容上的跨文化戏剧,但其冲突却不像西方大部分跨文化戏剧那般因二元对立造成矛盾的激化与人物的毁灭,而是迎来了杨四郎成功探母返辽后被萧太后赦免的"大团圆"结局.京剧《四郎探母》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戏曲中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以超越时代的性别人设建构塑造了富于人文精神的人物形象.

    京剧《四郎探母》跨文化戏剧性别人设两性关系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所载乾隆晚期戏曲表演及其历史影响

    耿钧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晚期访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虽以商贸谈判为目的,但却以图文形式记录下途中所观看的三场戏曲表演.与前人记述相比,使团成员首次观察到了唱、念、做、打四功的类型及其艺术特征,以及中国戏曲在时间、空间、道具上的虚拟性演绎手法,在西方发现中国戏曲表演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团成员威廉·亚历山大所绘中国戏曲表演图像尽管数量不多,却较清晰地传达出诸多戏曲表演信息,且更具情境性,后被大量复制传播,影响甚广.马戛尔尼使团的图文记载为18-19世纪之交西方对中国戏曲表演感受与书写范式的最早范例,内容后被西方国家广为援引,成为其时中国戏曲知识生产的重要一手素材.

    马戛尔尼使团中国戏曲乾隆晚期戏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