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符号、困境与焦虑——舞蹈剧场《火车站》的现代性时空意象构建探讨

    杨晓茁李茜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剧场《火车站》是青年舞蹈家黎星"城市空间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作为一部舞蹈剧场作品,该剧以创新的方式将现代舞和街舞相融合,摒弃了传统的完整故事线叙事方法,采用碎片化场景呈现,通过七个鲜明的角色的不同遭遇,探索和思考现代空间和时间的问题.该作品将"火车站"作为一个富有内涵的文化符号进行凝练,并讨论了现代空间困境和现代时间焦虑特征,这对于当代舞蹈剧场作品的呈现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舞蹈剧场《火车站》现代性空间现代性时间

    论"十七年"时期红色广播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刘家思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叙事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十七年"时期的红色广播剧文学创作则是其中一道重要的风景线.作家们感应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潮流,敏锐地把握当时的独特语境和广播剧文学的艺术特征,从原创起步,夯实基础,又以精品改编壮大规模,形成自身显示度.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都认真贯彻"二为"方针,始终聚焦革命历史,精心选材和构思,多数运用故事套故事的回忆式来讲述英雄传奇故事;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灵活运用对比映衬和虚实结合等多种方法描写人民英雄,突出革命群像,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反映了时代共鸣;同时,对声音艺术的运用也进行了出色的探索与实践,突出了广播剧文学的文体特征,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当代文学广播剧文学史审美特征

    民族歌剧创作的多维审视与延伸思考——以歌剧《尘埃落定》为例

    丁一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时代背景下,时代和人民更多地要求创作者在民族歌剧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民族音乐元素,观众也期望能欣赏到更多民族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歌剧作品.近年来,该类作品在舞台上也多有呈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9年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创排的民族歌剧《尘埃落定》.不过该剧虽有一定反响,但仍未臻至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境地.本文选析《尘埃落定》中的典型唱段,就如何将藏族音乐元素融入当代歌剧创作的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和延伸性思考,以期为提升该类题材歌剧的艺术质量提供借鉴.

    歌剧民族文化歌剧创作藏族音乐

    论《献给康斯薇拉的眼睛》的视觉意识形态

    孔瑞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当代戏剧家山姆·谢泼德的剧作《献给康斯薇拉的眼睛》,是对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短篇小说《蓝色花束》的改编.作品凸显舞台幽灵、蓝色眼睛及理性检视等具有意识形态意蕴的舞台视觉元素,关涉社会伦理、种族政治、国际关系等主题.作品增设舞台女性幽灵形象,呈现创伤附魅之视觉操演;丰富蓝色眼睛视觉意象,增强戏剧冲突和情节张力,揭秘身份政治之隐痛;续编并搬演缔结共同体结局,强调理性检视,探究创伤救赎之道.

    《献给康斯薇拉的眼睛》《蓝色花束》视觉

    "娜拉形象"的中国叙事变奏——从易卜生到曹禺

    黄丽张丽花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娜拉形象对于中国"五四"时期新思想所传播的女性独立和解放有深刻影响,本文就娜拉形象在中国叙事变奏的情况进行讨论,以曹禺及一众描写"中国式娜拉"作家笔下的人物为例,剖析当时新思想与封建主义对抗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中国式娜拉"们难以摆脱困境的原因;同时根据各种研究方法寻找出这些娜拉们身上的异同点,寻找摆脱旧思想束缚的方法."中国式娜拉"们面临的问题绝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铸就的发人深省的一问.

    娜拉形象女性解放中国式娜拉中国叙事变奏

    中国电影文体论研究的现状、价值和路径

    濮波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电影文体论研究隶属于中国电影学派,在学理上,凸显"中国性""民族性"是它的根基,需要解决中国问题(主题)、中华民族性和中国电影生产之间的内在张力问题.本文重点:第一在于定义何为中国电影文体论,即它是一种洞察和分析电影表意的哪种元素组合、何种路径凸显为具有文体命名特征之媒介和母法的理论;第二在于建立该理论的框架,它包含本体论、形态论、生成论和创造论;第三在于揭示该理论体系中的价值和方法论.其中,电影文体的生成路径,即从"工业外部""工业内部""作者意向性"之三元性路径生成,为生成论的重点.

    中国电影电影文体论现状价值路径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品格

    何晓军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中国早期电影在曲折中逐渐发展起来,内含独具特色的美学品格,在电影素材来源、风格特色、创作导向、价值追求等方面呈现出成熟的美学品格.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品格展开探究,既能有效理清我国电影美学发展的学理渊源,又能为我国当代电影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美学启示.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早期电影美学品格

    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动画的困境及创新路径

    杜鑫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动画因其家庭式传播空间和青少年儿童受众的特殊性,肩负着向青少年儿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的重任.紧密契合时代精神和诉求,艺术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动画创作,备受国家重视.本文阐述了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动画当下的创作困境,并探讨了该类型电视动画的创新路径.

    现实题材电视动画价值引领创新路径

    "以父之名":文化重构与现实重组——世纪之交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嬗变

    张登峰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中国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发生了重要调整和改造.80年代中国电影借由大写的"父亲"反思历史传统和文化习性,由此组成了"文化现代性"工程的一部分;90年代中前期电影中"父亲"的失语将这一时期的电影塑造为"子一代"的艺术,表述着青年群体激进的文化态度;而从90年代末期开始,"父亲"在银幕上再度回归,"父权"的确立构成了社会象征秩序的再生产,社会被重新结构化和等级化.在21世纪之初,通过"爱的奉献"构建起来的"慈父"模式成为新型的情感叙事法则,"父亲"被彻底改写成为充满温情和责任感的文化形象.90年代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去中心化和去历史化的现实状况,因此,确立以"父权"作为象征形式的社会结构成为重新获得现实感和意义感的文化策略,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文化重构与现实重组的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电影"父亲"形象象征秩序文化重构现实重组

    欧阳予倩电影《新桃花扇》的改译研究

    李玫琦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阳予倩编导于1934年的电影《新桃花扇》,对孔尚任的昆曲《桃花扇》进行了另类的改译.它借鉴了原著的才子佳人模式,又受到欧阳予倩过往的见闻与编导经历的影响,在戏拟原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现代解构,将之改译为当时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构建了充满乌托邦色彩的革命想象,启发了他后来的同题改编方向.他的电影改译兼顾了未知观众和已知观众两类群体的观影需求,而新华影业公司的宣传策略也助力该电影突破原著的精英文化审美趣味和价值立场,赢得平民消费市场的青睐.《新桃花扇》的改译实践丰富了民国电影的先锋探索样貌,也为当下的作品改编提供启示.

    《新桃花扇》电影欧阳予倩改译《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