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以父之名":文化重构与现实重组——世纪之交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嬗变

"以父之名":文化重构与现实重组——世纪之交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嬗变

扫码查看
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中国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发生了重要调整和改造.80年代中国电影借由大写的"父亲"反思历史传统和文化习性,由此组成了"文化现代性"工程的一部分;90年代中前期电影中"父亲"的失语将这一时期的电影塑造为"子一代"的艺术,表述着青年群体激进的文化态度;而从90年代末期开始,"父亲"在银幕上再度回归,"父权"的确立构成了社会象征秩序的再生产,社会被重新结构化和等级化.在21世纪之初,通过"爱的奉献"构建起来的"慈父"模式成为新型的情感叙事法则,"父亲"被彻底改写成为充满温情和责任感的文化形象.90年代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去中心化和去历史化的现实状况,因此,确立以"父权"作为象征形式的社会结构成为重新获得现实感和意义感的文化策略,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文化重构与现实重组的新的历史时期.

张登峰

展开 >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中国电影 "父亲"形象 象征秩序 文化重构 现实重组

2024

四川戏剧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24
ISSN:1003-7500
年,卷(期):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