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直接电影"美学视阈下纪录片创作的共生关系——以纪录片《美国工厂》《蜂蜜之地》为例

    宋献伟
    98-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富于"直接电影"美学特征的纪录片《美国工厂》《蜂蜜之地》获得国际电影奖项,使得"直接电影"手法再次引起纪录片界的关注,纪录片创作中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共生关系也被细致探讨.回顾"直接电影"的美学嬗变过程可以发现,拍摄者与被摄者的共生关系不是简单的纪录片伦理关系,而是包含了纪实美学、叙事美学、视听美学、接受美学在内的多维度的共生关系,集中体现在拍摄者与被摄者共生关系的叙事呈现范畴内不同动机诉求下的故事共生、不同角度静观下的情感共生、不同立场建构下的认知共生等方面.基于此,纪录片创作者如何运用"直接电影"的美学理念指导创作,处理好叙事美学角度的预设议程与随机调整、视听美学角度的独立品格与合谋呈现、接受美学角度的人性揭露与人文关怀等具体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直接电影"《美国工厂》《蜂蜜之地》纪录片创作共生关系

    象山"唱新闻"的叙事形态与非遗传承

    朴李瑛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浙东象山等地,"唱新闻"曾作为民间重要的传播媒介,形塑了当地民间文化的语言形态.对于民众来说,这种演艺形式不仅具有娱乐视听功能,更作为一种叙事性突出的音乐说唱类型,成为浙东地区最早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在表演形态上,象山"唱新闻"的表现空间灵活,说唱性强,音乐曲调杂糅丰富,能够适应各种表演场合.本文以象山地区"唱新闻"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分析其在音乐叙事上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流变,并探讨在非遗传承的语境下象山"唱新闻"的发展路径.

    唱新闻叙事传统非遗传承说唱艺术

    秦汉战鼓的艺术特质与传承路径研究

    张静樊琪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汉战鼓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是我国古代军事战争的文化遗存,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活资料、活形象.秦汉战鼓蕴含着秦人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大秦将士的军魂.本文通过剖析秦汉战鼓的艺术形态、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揭示其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质.分析其在当代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当前非遗传承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汉战鼓艺术形态传承路径

    川东竹琴活态化传承探析

    张娓谭渊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东竹琴是渝东地区最具特色的曲种之一,是渝东地区民间说唱艺术的缩影,它将器乐演奏同说唱表演相融合,集川渝地区方言、民间故事、说唱技艺等民间文化为一体,独具韵味,体现了三峡库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点,是一种重要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竹琴为例,从川东竹琴的历史演变、文化生态出发,探讨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与活态传承机制,以期为国内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非遗保护川东竹琴发展现状活态传承

    非遗视域下羌族民歌的对外传播研究

    庄婷婷
    116-11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羌族民歌的对外传播正面临着多重机遇与挑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羌族民歌的对外传播目标重点在于解决其应用场域与受众群体桎梏,亟需在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拓展更多受众,形成跨场域的传承体系;而面对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文化接受之间所出现的问题,羌族民歌则更需要在世界文化语境中寻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实现平等交流与真切互释.整体来看,羌族民歌的对外传播理应坚定自身的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更加关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层面,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发挥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羌族民歌

    产教融合视阈下川剧艺术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林梅赵春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院团是舞台艺术生成和传演的载体,人才是川剧事业发展的动力.学校与院团合作育人是构建艺术职业教育生态圈的必由之路.学校通过与政府、院团联动,专业对接岗位、专业课程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过程,才能实现产教融合、铸魂育人的目标,提升艺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实效.

    艺术教育戏剧教育院团合作立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谢璐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是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促进高校美育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民族化、地域化、艺术化的特色融合,并推进课堂教学开放性、教学实践多样性、课程考核灵活性的美育实践.当前,结合"三全育人"的目标要求,高校美育课程的改革应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感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强化大学生的信念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美育课程改革"三全育人"

    民族艺术传承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通路径

    李胤雷源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艺术.民族艺术不仅仅记录和传承着中华民族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是各族人民情感交流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当深刻把握民族艺术教育对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重要意义,以此理清民族艺术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融相通的内在机理,从而不断健全完善民族艺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体系,多层次、多维度拓展其实践平台;不断推动学生在艺术的学习与传承过程中,坚定"五个认同",在艺术的世界构建起"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艺术高校民族艺术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的新时代中国歌剧发展与传播现状研究

    陆璐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中国歌剧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时期,优秀作品频出,收获了大量观众的认可.本文从中国歌剧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维度出发,对2014-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歌剧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对中国歌剧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基于LDA主题模型的焦点议题研究,进而了解新时代中国歌剧发展与传播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歌剧日渐显现时代性、民族性、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原创力不足,市场待开拓,传播路径相对单一,人才队伍建设需提升等问题,分析原因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新时代中国歌剧发展与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歌剧民族歌剧发展现状国家艺术基金LDA主题模型

    紫禁城中的三层大戏楼:畅音阁院区建筑沿革考

    李文洁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畅音阁是紫禁城中现存唯一的三层大戏楼,该院区建筑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兴建,至今仍保存完好.本文通过梳理畅音阁院区建筑相关档案尤其是故宫博物院院藏档案,并多次实地考察畅音阁院区,梳理该建筑自兴修以来的修缮工作,不仅厘清了畅音阁院区建筑的修建历史,而且对现存扮戏楼兴建的时间问题重新予以判断,并认为畅音阁的兴建弥补了紫禁城东部宁寿宫区建筑功能的不足,且嘉庆朝的相关添建、改建工程与嘉庆帝庆寿演剧有莫大关系,而故宫博物院对畅音阁院区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保障了畅音阁院区的建筑文物安全,为后人留下了紫禁城中仅存的三层大戏楼.

    畅音阁建筑沿革修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