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中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中医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省针灸学会,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四川中医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省针灸学会,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杨殿兴

月刊

1000-3649

schzhy@sina.com

028-85228345,028-85213152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51号

四川中医/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长期坚持“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并重,注重中医特色,着重临床,突出实用”的办刊宗旨,具有“内容丰富,新颖实用,信息量大”的显著特色,在全国中医药期刊中有较高学术地位,受到中医药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发刊量始终居于同类期刊前列,连续被评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是四川省优秀期刊、质量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黄帝内经》营卫循行日节律对重型颅脑损伤按时取穴的指导作用

    李悦杨玉霞沈志全闫馨月...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营卫循行日节律的研究概括,探讨其与重型颅脑损伤病机变化规律的相通之处,以此指导重型颅脑损伤临证按时取穴法治疗方案的拟定,并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遵循人体自身营卫循行日节律变化的规律,因势利导,先辨机制,再择其时,因时制宜,以疏通经络为主,调动营升卫降的气机运动,使人体恢复生命的节律性,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其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卫气营气日节律子午流注重型颅脑损伤

    "虚火理论"在脂溢性皮炎诊疗中的应用

    王寅凯王晓旭张广中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溢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红斑伴油腻鳞屑,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学界普遍认为脂溢性皮炎是因内蕴湿热,外感风邪,蕴阻肌肤而发病,治疗多用清热利湿法.笔者认为目前临床所见脂溢性皮炎,常因熬夜、情志不畅等不良生活习惯诱发或加重,结合现代人体质特点及临床经验,提出可从"虚火"角度认识脂溢性皮炎,辨清本虚标实的病机,治疗时分经、分脏腑对应处方用药,同时也为脂溢性皮炎的炎症反应发生机制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笔者以此思路治疗脂溢性皮炎效果显著,故将"虚火理论"在脂溢性皮炎诊疗中的应用介绍如下,并附验案一则辅助阐明.

    脂溢性皮炎虚火理论阴虚本虚标实验案

    基于"血中伏热"探讨女子不孕诊治新思路

    罗鑫雨黄叶芳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输卵管炎性不孕是女子不孕的常见类型之一,深切危害女性身心健康与家庭关系,其可归属于中医"不孕""断绪""无子""妇人腹痛"等范围.薛己在《校注妇人良方·求嗣论》中提出"血中伏热"可致不孕,故本文以此立论,提出伏热藏匿于胞脉之中,伺机发作,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产生并滞留而使胞脉受损与结滞引起不孕,探讨治其当清透伏热,化瘀散结;扶正补虚,调畅气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治疗新思路,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血中伏热输卵管炎性不孕银甲片

    从"金郁泄之"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张颖韦鹏飞杨懿馨陈家淇...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郁泄之"理论出自《黄帝内经》,"金"是肺与肠的基本属性,"郁"指郁滞,壅塞不通的异常状态,故"金郁"可理解为属金脏腑如肺、大肠所发壅滞、阻塞之证."泄之"是五行属金脏腑郁滞的治疗方法,其具体含义应随"金郁"的病理产物、病位的不同而不同.溃疡性结肠炎多由邪蕴肠腑,气血瘀滞,肠道传导失司,湿、热、瘀于大肠相互搏结成郁,改变肠道属金肃降之性所致,其核心病机为湿热内蕴,气血瘀滞,属于"金郁"的范畴,病位虽在大肠,可波及于肺.故治疗应顺应"泄之"的法则,以祛除肺肠之郁为主,包括清泄与宣泄两种方法,同时补益肺、脾、肾三脏之气,以恢复肺肠之功能,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目的,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的愈合.

    溃疡性结肠炎金郁泄之气滞血瘀肺与大肠相表里

    基于络病理论和治未病思想探析特发性膜性肾病诊疗思路

    赵芃博刘洋齐鑫李佳琦...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络病理论以络脉为核心,指络脉功能受损,通过影响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继而发病,其与特发性膜性肾病密切相关.而治未病思想源于经典中医理论,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从络病理论出发,论述其与肾及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归纳运用络病理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理论基础,并以治未病思想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关键节点的中医各家诊治思路加以论述..

    络病治未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从"寒-痰-瘀"论逍遥蒌贝散对乳腺炎-癌转化的调控

    龙柳伊王巧玲邓蒂斯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是高发恶性肿瘤,肥胖是其高危因素之一,炎-癌转化是恶性肿瘤发生和促进的重要机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脂肪细胞深度参与了乳腺炎-癌转化过程,且该过程具有可控性,是防治乳腺癌的重要靶点机制.既往中医学多从"热-毒-瘀"角度探讨乳腺癌的治疗,但基于乳腺癌前期表现与古籍记载,阳虚阴盛也是早期乳腺癌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且符合乳腺炎-癌转化的中医学病机.因此本文从"寒-痰-瘀"理论切入,探讨中医理论与肥胖相关乳腺炎-癌转化的机制契合处,并客观分析临床常用方逍遥蒌贝散的作用优势及在防止乳腺炎-癌转化的研究方向和作用潜力,以期为临床防治乳腺癌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乳腺癌逍遥蒌贝散乳腺炎-癌转化肿瘤微环境脂肪细胞肥胖

    基于"壮火食气"理论探讨肺"炎癌转化"及防治思路

    罗成叶远航柯佳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癌转化"是长期慢性非可控性炎症逐渐发展,最终转化成癌的过程,中医多从火、热、毒来认识炎症,阻断这一过程可以延缓肺癌的发生、发展.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微环境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壮火食气"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食气"是肺"炎癌转化"的根本,"壮火"是肺"炎癌转化"的关键,体内微环境的破坏和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是"壮火食气"微观表现,而"壮火食气"是肺"炎癌转化"中痰、瘀、毒等病理产物产生的微观病因,"壮火"贯穿整个病程始终.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通过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等方法补肺的同时,对于壮火则采取直折火势、潜降相火等"去火"之法,标本兼治,邪正兼顾,以达到减少非可控性炎症的发生,改善机体微环境,对肺部炎症性疾病进行早期干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的诊疗优势,从而能有效延缓甚至阻断肺"炎癌转化"的发生发展,为防治肺"炎癌转化"提供新思路.

    壮火食气炎癌转化防治思路

    孙思邈《千金方》辨治?僻病证特点浅析

    罗艳超徐峰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㖞僻病指口眼歪斜类疾病,《千金方》书中对㖞僻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处方用药及选穴进行了详细论述,本文通过梳理《千金方》中㖞僻病证治相关原文,针对不同治法,分析其用药选穴规律,对孙思邈治疗㖞僻病的特点总结.孙思邈继承《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思想,认为㖞僻病为风寒湿邪侵袭经筋;脏腑虚寒伤风;营卫不和,经筋失养所致,为脏腑虚寒,络虚邪滞,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方药为主,佐以针灸外敷等,该特点对现今临床㖞僻病治疗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千金方》孙思邈㖞僻病口眼喁斜面瘫

    论少阴经证非太阳少阴合病

    郭若涵马一川余秋平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代医家习将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归于太阳少阴合病的方证代表,强调外开太阳之表与内温少阴之里的分治.但这种方证的归类方法,并不能突出本证少阴阳气大虚、病位已在少阴经、具有内传少阴之里凶险性的特点,易误导后学医师组方侧重辛散宣开太阳之表,所以余秋平教授主张以"少阴经证"称之,更为恰当.本证若失治误治,常有内传少阴之里的风险,在治疗方面当慎用辛散,稍有不慎则易出现亡阳之变.

    少阴经表证太少合病麻黄附子剂桂枝附子剂

    《妇人大全良方》产后恶露不绝证治特点浅析

    梁嘉玲刘雁峰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妇人大全良方》论治产后恶露不绝的理法方药入手,总结和归纳陈自明对于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用药特点.产后恶露不绝多与气血亏虚、阴虚内热、风冷搏之、内伤七气等因素导致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有关,病因病机包含虚、瘀两端,而以瘀为主;通过简单的统计学分析,总结出其治疗上通、补结合,选方用药以通瘀为主,配合补虚,所用药物药性偏于温平,味多苦甘辛;服用时多以酒调下或以酒同煎服,活血化瘀的同时引药入经;并从饮食、情志、休息、房事等方面强调产后护理的重要性.对后世医家治疗产后恶露不绝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妇人大全良方》产后恶露不绝病机通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