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臧旭恒

双月刊

1001-9839

wkxb@sdu.edu.cn

0531-88364645

250100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由山东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1951年8月由华岗、童第周等创办,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创刊的高校综合性学报。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研究

    何虎生郭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既包括框架清晰、逻辑严密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也蕴含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创新语汇的三重维度,即中华民族主体观、中华文明历史观、现代文明发展观,从而深刻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依据、逻辑理路与实践必然。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它引领中华文明不断向现代转型,绘就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明前景,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于乡村文化复兴的视角

    范玉刚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中,乡村文化经由时代驱动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现代文化形态的乡村文化生成了新形态的文化生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在多重视域融合中形构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现代文明视野,成为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引导力量,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促进力量。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化同样要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即乡村文化复兴不能独立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外,其同样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战场之一,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文化形态为乡村振兴铸魂,在凝神聚魂中增强村民的精气神,实现人的现代化与产业现代化,促使村民拥有内在的精神自主意识,在坚定乡村文化自信中明确发展方向,乡村文化才能成为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支撑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文化形态

    体验视角下博物馆文旅空间生产机制研究——基于博物馆游记文本的探索性分析

    陈波延书宁
    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博物馆行业转型与服务创新的现实背景下,对博物馆文旅空间的层次结构与生产机制进行创新探讨有利于场馆优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从而助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观的逻辑依循,体验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旅空间包括文化生境、展示空间、体验空间与精神空间四个维度,四者共同形塑的空间生产机制包括文化生境投射、场馆空间互构和个体空间对话三个环节。通过对全国20家博物馆相关游记文本的探索性分析发现:场馆所在的原生文化语境以意象凝缩、线索建构与情感注入的方式完成向其他空间维度的指向性投射;展示空间、体验空间与情感空间三重维度之间以象征表意系统为纽带形成内驱接续传动的空间生成过程;其间,游客以空间对话的形式建构空间体验,扩展空间内容与价值;区域品牌打造、文化认同培塑、异质文化体验以及理想价值寄托则是博物馆文旅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因。

    博物馆文旅体验文旅融合空间生产文化强国

    文化遗产旅游地社会嵌入对社区居民亲旅游行为影响研究——基于澳门历史城区的实证考察

    王忠李来斌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嵌入性理论视角,引入文化依恋、角色认同和获益感知三个变量,构建社会嵌入对文化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亲旅游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澳门历史城区为案例地,基于402份有效问卷,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文化遗产旅游地社会嵌入对社区居民文化依恋、文化依恋对角色认同、角色认同对亲旅游行为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依恋和角色认同在社会嵌入与亲旅游行为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获益感知在文化依恋与亲旅游行为、角色认同与亲旅游行为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社区居民是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应注重社区共同体的构建,营造有活力的文化环境,帮助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益,增强居民对社区发展旅游业的信心,以实现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

    文化遗产旅游社会嵌入文化依恋社区参与亲旅游行为

    专利前向引用的价值——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发明专利数据的经验分析

    龙小宁王禹诺张美扬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利前向引用次数作为研究中最常使用的专利质量衡量指标,如何验证其合理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首次将专利的"质"与"量"共同纳入市场价值模型,依据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与之对应的实证模型,并基于2007-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发明专利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的研究发现,专利前向引用次数对上市公司托宾Q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平均而言,每增加一次专利前向引用,能为上市公司托宾Q值带来约18。5%的提升作用,对应的上市公司市值增长额约303万元。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影响会随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行业技术发展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异质性:在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地区和低专利丛林密度行业中,专利前向引用的价值相对更高。这些研究发现为使用专利前向引用次数衡量专利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专利前向引用专利价值企业托宾Q值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丛林密度

    高校专利盘活的权利出资进路及制度调适——基于利益平衡理论

    崔立红李昶郴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链接创新和产业的科研高地,但其专利技术成果却呈现数量多但转化率低的特征。同时,企业升级转型亟须技术注入,专利使用授权存在较大缺口。在倡导产学研用一体化和政府政策支持下,探索高校专利权利出资的新路径确有意义。为保障高校专利盘活与企业需求供应的顺利接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同向共进,可采用总许可出资和分许可出资两种进路积极推动高校专利盘活。当前高校专利存在权利稳定性差、权属情况复杂、转化忽视长远效益等问题,应均衡各参与方利益,通过规定专利弃权限制、调整职务发明创造规则以及认可分许可有效性等措施,对现有制度作出调适,达到高校专利许可实施权出资的"帕累托边界"。

    高校专利盘活利益平衡权利出资专利许可实施权分许可

    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意义

    陈卫民张奇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人口发展的高质量,不是单纯的人口高质量。这既对人口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蕴涵了人口发展目标、本质和路径的新思维。按此新思维,人口发展不仅要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评价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着力提高人口禀赋,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维护人口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则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和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要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不断完善与人口发展新常态适配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发掘人口禀赋中蕴涵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人口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人口机遇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石智雷彭锐城王璋
    8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转变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交汇,如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在理论逻辑上,人口与生产力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演进中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前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在增长和衰减间周期性摇摆;进入工业社会后,人口与生产力呈现结构性互动关系;步入后工业社会时代,人口要素的创新性转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实践逻辑上,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人口总量充裕的规模效应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人口素质优良的创新效应保障科技创新动力强劲,人口结构优化的结构红利促进生产要素组合效率跃升,人口分布合理的集聚效应促进要素空间配置优化。在实践逻辑的指导下,可以从系统性观念谋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效劳动供给、市场需求引领几个方面展开具体措施,以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目标。

    新质生产力人口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生产力理论

    流动的非粮种植与二元土地流转市场——一项土地流转中农业经营模式的双案例分析

    张文明刘江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造成土地流转市场分化现象的因素不仅包括土地禀赋、流转主体和外在环境,农业经营模式本身也会产生影响。根据不同作物的种植特性,以作物-土地关联机制为切入点,对山东某地区的非粮种植及其参照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非粮种植和粮食种植之间不同的作物-土地关联机制影响经营流动性,非粮作物需要流动经营,粮食作物采取固定经营。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经营模式对土地流转市场产生影响,导致流转对象、合约形式和流转价格发生分化,呈现出二元土地流转市场形态。特别是非粮作物与粮食作物在土壤损害、种植风险、关系强度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非粮种植的土地流转价格远高于粮食种植。

    农业经营模式二元流转市场作物-土地关联非粮化灵活合约

    收入渴望与农户农业生产性投入——来自整村苹果种植户追踪数据的证据

    尤亮申洲尧田祥宇
    11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收入渴望引入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分析框架中,有助于从内生动力视角解析农户行为决策所面临的内在约束。以陕西富县两个整村苹果种植户的追踪调查数据为例,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家庭决策者收入渴望如何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性投入的研究发现,收入渴望不仅能够激励农户增加物质投入,也能提升农户人工投入,且该研究结论是稳健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决策者年龄越大,收入渴望对农户人工投入的激励作用越小;家庭外出务工比例越高,收入渴望对农户物质投入的激励作用越小。在不同的物质投入分位点上,由于农户的劳动力比例和家庭资产不同,导致收入渴望对农户物质投入的影响存在着异质性,而该现象并未在收入渴望对农户人工投入的影响中出现。进一步分析表明,收入渴望并非越高越好,当收入渴望脱离现实收入状况时会抑制农户农业生产性投入。因此,政策制定不仅要考虑通过外援助推式政策缓解农民外部约束,还应重视通过内源式发展政策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

    共同富裕物质投入人工投入收入渴望农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