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臧旭恒

双月刊

1001-9839

wkxb@sdu.edu.cn

0531-88364645

250100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由山东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1951年8月由华岗、童第周等创办,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创刊的高校综合性学报。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复杂系统智能模拟:涌现机理与方法路径

    吕鹏陈典涵
    125-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突破,人类正在进入智能社会。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社会模拟正在成为智能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并体现在微观(社会行为体)、中观(组织形态)、宏观(总体治理目标)三个层面。社会模拟的核心是构造"涌现"机制,高精度刻画和呈现社会运行的过程与结果。基于涌现机理解读社会复杂系统,社会模拟打通了社会诸系统、诸层面之间的关联,揭示了跨系统复杂关系与社会过程,这契合了智能社会的治理需求。社会模拟通过刻画微观层面的智能体行为,模拟社会行为体,并通过涌现机制来考察社会结果。因此,二者具有契合性。可围绕社会刻画、社会知识、模拟推演、社会预测、社会干预、社会优化六个环节,设计一个将社会模拟应用于社会治理的较为完整的方法路径。社会模拟可以在个体、组织、政府、社会、国际关系等层面实现突破,助力国际关系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社会模拟在智能社会治理及其具体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社会复杂系统社会模拟复杂系统涌现社会知识智能社会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廖红伟王馨悦
    13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其是否能够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优化内部收入分配格局仍存在争议。为厘清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需要在从理论上廓清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的基础上,利用2012-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从整体上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实现了"分好蛋糕"的目标;数字化转型通过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且对工资率的影响大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而产生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净效应;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企业增加值,实现"做大蛋糕"的目标;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大;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特殊承担。通过揭示数字化转型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机理,可以为二者之间作用关系的争议提供微观层面的实证依据,也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数字化转型劳动收入份额劳动生产率工资率

    生态修复目标司法确认的类型化构造

    高利红张俊生
    15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修复目标决定了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配置程度。司法确认生态环境修复目标的实践中存在损害前状态和功能的适用不合理、可接受风险水平被基本弃用和具体指向笼统模糊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司法中恢复原状思维的影响难以消弭以及现实危害的规制被过度关注。司法应当将生态环境修复目标划分为基线水平、人体健康可接受风险水平和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然后根据生态环境的特质确认适宜的修复目标。对于价值较高的生态环境应当将其修复到基线水平,对于价值特殊的生态环境,即便在经济不合理的情况下,也应当将其修复到基线水平。对于人类密切相关的受污染生态环境应当将其修复到人体健康可接受风险水平。当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较为宽松之时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修复目标进行适用。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修复目标司法确认类型化

    养老保障视域下《民法典》赡养义务体系化之论

    何丽新陈昊泽
    16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使赡养义务体系化,但相关解释论的缺失影响了赡养义务功能的实现。为此,需要根植法律体系、立足社会现实,构建赡养义务体系解释论。以生存保障功能为起点,经由实践演进、理论沿革与条文修改,总则性赡养义务条款发展出全面性内涵。将赡养理解为全面性赡养,是《民法典》赡养义务实质体系化的基础。以合理性与可行性为考量,需要界分法律性赡养与道德性赡养,且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的强制性赡养义务应被限制为物质性赡养。而在以被赡养人为中心的理念下,孙子女、外孙子女赡养义务虽属次生补位性质的义务,但其履行基准不宜与子女赡养义务有所区分。有关丧偶儿媳、女婿赡养义务的条款属于权利取得条款,具有激励性、倡导性作用,其伦理基础是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形成的家庭性、道德性关系,因而其要件不宜限定为物质性要素,而应综合考虑物质性赡养、精神性赡养、照料、保护等要素。

    民法典赡养义务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体系性

    企业委托贷款制度的理论反思及其功能化构造

    冉克平张仪昭
    17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委托贷款制度是企业融资创新与金融监管政策结合的产物,商业银行在委托贷款制度中的角色定位既有监管属性又有代理人特征。商业银行在金融法与民商法中的二元定位为委托贷款法律关系的厘清造成了混乱,不仅未能发挥更好的监督能效,而且引发了不容小觑的金融风险。因此,规制委托贷款需要从民商法与金融法结合视角,通过厘清委托贷款中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内外部法律关系,合理安排委托贷款法律关系各方权利格局,实现商业银行民事责任的归位与强化,以维护主体间利益平衡。推动委托贷款立法与司法规制系统适配,行政监管与金融司法协调互补,以促进委托贷款理论革新与制度优化,实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制度目标。

    委托贷款监管属性代理特征民商法与金融法交叉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成功举办2023年评刊会暨2024年选题论证会

    封2页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度重点选题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