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臧旭恒

双月刊

1001-9839

wkxb@sdu.edu.cn

0531-88364645

250100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由山东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1951年8月由华岗、童第周等创办,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创刊的高校综合性学报。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杨凤城叶子豪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从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与思想支持三个方面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文明则为中国式现代化孕育出内生性文化要素,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根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相互融通、相互成就,创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复合型的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华文明三种文明要素相互融会而形成的文明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发展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程序、机制与路径——基于政治过程的分析视角

    臧秀玲贾晓强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有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构建起中国政党政治的民主链条,将人民当家作主理念融入中国政党政治的运行过程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单一"选举民主"的政治逻辑。依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定位和运行程序,可以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机制,划分为党的领导机制、政治协商机制、议政建言机制、合作共事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基于政治过程的分析视角,明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坚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升民主协商的实效性、民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管理的参与性和民主监督的柔韧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程序机制政治过程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问题——国家文化结构视野下由文化认同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

    傅才武李越
    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当代中国国家建构的重大命题,在五千多年文明古国的笼统共识之下,深厚文化传统如何影响或制约国家建构的机制与路径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揭示。国家文化结构理论表明,在中国文化认同型国家结构中,基于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天然联系,国家文化议程与国家政治议程纽结在一起,造成了国家建构中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路径锁定"。进入近代,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程将中国这样一个以历史文化传统为根基的文化共同体强行塞进现代民族国家的"强迫性框架"之中,极大弱化了中国经由文化认同建构国家认同的传统纽带,导致了从传统文化危机到国家认同危机的链式反映,动摇了国家结构的稳定性,其影响深广。通过梳理西方民族认同型国家与中国文化认同型国家之间的差异,阐述历史长周期内中国作为文化认同型国家的国家建构逻辑与转型困境,深入揭示出文化认同型国家的国家属性与形态特征,进而阐明全球化视野下以文化认同统筹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中国特色的国家建构路径,从中西方现代化启动的初始文化条件差异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内涵和根本特征,更加深入地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的深刻内涵,并建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理论逻辑。

    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转型国家文化结构中国式现代化

    多元信用文化、价值工作与专业价值观构建——以20世纪初上海地区会计诚信观的形成为例

    王彦贾良定王涛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价值观对专业人士获得社会认可和价值合法性至关重要。运用历史档案和质性研究方法,以20世纪初上海地区会计诚信观的形成过程为例,阐述专业价值观构建的过程及机制的分析发现,行动者选择吸纳更广泛社会环境下的多元信用文化要素,采取锚定、延伸、传承和评判的价值工作,解释与应用多元信用文化构建诚信观。其中:锚定工作将"证社会之信用"作为会计师工作的首要原则;延伸工作强调会计工作可以解决紧迫的现实经济与政治问题;传承工作引用传统的道德文化展示会计价值观,引起社会公众的共鸣;评判工作使会计专业价值观与其他相似的价值形式区分开来。行动者通过集体实践增强诚信观的凝聚力,最终形成会计专业价值观并初建了社会公共信用基础。

    多元信用文化价值工作专业价值观诚信观质性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下平台劳动力精细化保护研究——基于外卖行业的考察

    杜津宇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介入有助于实现精细化的平台劳动力保护。通过对外卖劳动关系司法案件的统计分析发现,基于劳动法律关系下的劳动力保护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传统劳动法律责任无法适应数字生产力的要求。推动大型数据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帮扶,是应对平台劳动风险的有力保障。企业社会责任介入劳动力保护的原因在于外卖劳动者与传统劳动者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传统劳动关系不适用数字化生产力下的新型生产关系。结合《民法典》和劳动法律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效构成道德约束和监督体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法治化,实现与劳动法、民法的协同效果。为了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在劳动法和民法体系下的有效介入,应当对不同状态下的外卖员进行精细化分类,采用局部均衡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外卖员与平台企业的利益相关性差异,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法治化边界。

    企业社会责任数字经济数据要素劳动关系

    醉驾不起诉的实践适用与体系完善——基于《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实施前后的实证比较

    王志坚胡铭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醉驾不起诉存在地方标准多元、司法实践不统一等问题。实证研究发现:《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实施前,醉驾不起诉裁量存在地方差异显著、裁量要素不全、从重情节权重过大等问题,《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实施后,仅在特定情形下统一了司法执法标准,但仍未改变裁量失衡问题,以致于并未激活相对不起诉的制度效能。究其原因,《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采用了"但书"出罪路径,保留了"无从重情节"的规范要求以及存在部分法理依据不明的规定。为此,需要在刑事一体化视野下完善构建醉驾不起诉适用体系:一是在"起诉基础-起诉必要"结构下厘清刑事出罪体系;二是明确法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谨慎适用"但书"出罪,推动塑成相对不起诉的裁量理念,引导相对不起诉的合理适用。

    醉驾案件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不起诉适用体系

    参与数字经济对老年人数字信任的影响机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实证研究

    赵文龙傅文晓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的巨变改变了老年人信任形成的时空环境,因此,重塑信任不能忽视全新时空秩序下新型经济形态带来的影响。基于2021-2022年开展的实地调查数据,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评估了数字经济参与对老年人数字信任的因果效应,进而揭示了老年人数字信任建构的作用路径与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相较于非因果模型的乐观估计,参与数字经济对老年人数字信任产生的实质积极效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缩水";(2)中介模型显示出老年人数字信任建构双通道的"此消彼长",即"人与物"通道在数字经济参与和数字信任关系间发挥消极中介效应,而"人与人"通道在数字经济参与和数字信任关系间发挥积极效应;(3)进一步比较两个中介效应强弱,可以发现,"人与人"通道的积极效应程度显著大于"人与物"通道;(4)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参与对老年人数字信任的影响效应在不同性别、户籍与年龄的老年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重构信任需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破解信任困境的理论关照,并重视"人+物"双通道指向的信任构建可为路径,构建有助于老年人的数字经济融入政策体系。

    数字经济参与数字信任老年人中国式现代化

    从前个体情动到社会性情绪——情动理论视角下的集体情感

    田林楠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情感转向为代表的情感研究浪潮中,有关集体情感的研究未能跟上个体情感研究的步伐。已有的集体情感研究,无论是个体主义还是涌现主义模型,都因其"原型情感能够完整传递"的假定而面对诸多理论困境。从情动理论出发,集体情感的形成可以被视为从前个体情动到社会性情绪的过程:经由情感流通、情感表达和情感教学等机制,特定刺激所带来的无定形情动状态被结构化为具体情绪范畴,从而为群体中的个体所共同理解并共享。但是,具有明确社会文化内涵的情绪范畴无法完全捕捉或包含流动的情动状态,而情动剩余物的存在则意味着集体情感并不是可以被任意操纵的。

    集体情感情动情感流通情感表达情感教学

    深度FTA能缓解双边贸易摩擦吗?

    刘文孙杨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世界各国对贸易的干预次数逐年增多,全球发生贸易摩擦的风险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梳理GTA数据库2009-2020年的贸易摩擦数据发现,各国对贸易领域的干预大多出于贸易保护目的;频繁发起贸易摩擦的国家也容易招致来自他国的贸易摩擦,存在着明显的"俱乐部效应";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对贸易摩擦的代表性逐年降低。理论分析和基于深度贸易协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表明,深度自由贸易协定(FTA)可以通过确立与完善争端解决机制、缩小国家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以及建立更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等机制降低双边贸易摩擦的概率与频次。国家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深度FTA对双边贸易摩擦的缓解作用受到"俱乐部效应"、"意大利面碗效应"和美国"长臂管辖"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对中国降低遭遇贸易摩擦风险,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加快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具有重要启示。

    贸易摩擦深度FTA国家特征国际关系

    数字化建设与服务贸易——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许光建薛天航刘培林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数字化建设能否以及怎样促进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的厘清,将为服务贸易的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从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与数字生活水平两个维度测算中国省级层面数字化建设情况,经验分析数字化建设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表明:数字化建设对服务贸易存在积极影响,但是呈现明显的异质性特征。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对服务贸易进出口影响不显著,但是数字生活水平对服务贸易进出口影响显著,数字生活水平对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的弹性分别为1。014和1。378;数字化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贸易与生活性服务业贸易的影响、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异质性特征。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各省份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对其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只对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显著,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不大。基于政策评估的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出台相关数字化政策对于缩减服务贸易进口、扩大服务贸易出口、降低贸易逆差具有积极意义。

    数字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多期DID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