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隧道建设(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隧道建设(中英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张炜

月刊

2096-4498

ztsk2000@263.net

0379-62632470;62632173;63633403

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状元红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Journal Tunnel Constru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隧道建设》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刊出了31卷141期。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中铁隧道集团主管、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主办的科技刊物《隧道建设》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55/U,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41X),刊期为双月刊。《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实践论文。其办刊方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进步服务。 《隧道建设》聘请了多名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刊的顾问、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一直是《隧道建设》编委会的主任委员。《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刊登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试验、研究和综合评述,涉及铁路、公路等领域中隧道与地下工程、及相关的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行业动态等。 《隧道建设》发行的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工程单位,其中包括中铁系统、中水电系统、中交系统、中冶系统、中建系统、地方各建设系统、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平行导洞合理超前距离研究

    谭忠盛张宝瑾马建华陈应武...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滇藏铁路丽香线哈巴雪山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变形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方法,对哈巴雪山隧道不同平行导洞超前距离下隧道变形及正洞区域应力进行研究,提出平行导洞的合理超前距离.研究结果表明:1)哈巴雪山隧道平行导洞超前正洞的距离应设定为 100 m,此时平行导洞对正洞区域的应力释放效果已达 90%以上.2)平行导洞的设置使正洞拱顶沉降减小 6.92%,上台阶水平收敛减小 14.58%,下台阶水平收敛减小 10.8%.由此可知,平导超前开挖能够减小正洞支护变形,对正洞水平收敛的控制效果大于拱顶沉降.

    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应力释放技术平行导洞超前距离

    基于3D激光感知的隧道爆破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肖清华袁浩夏金选欧小强...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隧道爆破质量控制困难的问题,探究新型爆破参数优化方法,提出一种 3D激光扫描技术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实时优化方法,对隧道爆破超欠挖感知及其后续钻爆参数进行实时修正,构建现场扫描方法、数据处理、点云提取与超欠挖图像等工作程序,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并确定模型参数.通过试验验证表明:1)将 3D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隧道爆破超欠挖质量感知中切实可行,与人工测量结果吻合较好,具有快速、实时和准确的优点;2)采用 3D激光扫描方法能够对隧道爆破后的断面轮廓线进行精确评测,在获取爆破超欠挖的精细数据后,通过样本学习完成模型训练能推理出较为合理的爆破参数,改进后的优化方案使平均超挖降低 54.8%.

    隧道3D激光扫描BP神经网络爆破参数优化超欠挖识别

    琼州海峡海底真空管道线路方案探讨

    张耀平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都需要通过跨海通道予以连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规模、难度小于渤海海峡和台湾海峡,优先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更具合理性.真空管道断面小、结构轻、集成度好,适合在海底敷设或高架,建设成本较低,对环境影响小,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较高.基于对地形地貌的分析,得出 4 条线路备选方案:1)徐闻角尾乡—澄迈桥头镇(西线/W线),海面距离 26.5 km,最大水深 47 m,海底地形较平缓;2)海安南山村—海口新海(中线M1a线),海面距离 19 km,最大水深84 m;3)海安青安村—海口海甸(中线M2b线),海面距离 20 km,最大水深 80 m;4)龙塘下塘村—海口铺前镇(东线E线),海面距离 30 km,最大水深 47 m,海底地形较平缓.对中线M1b线和M2a线作为比较线进行分析,推荐南山村—新海M1a线为优先方案,初步分析各线路经由路径海水深度、纵断面、纵坡及海底管道线形.估测各线路端点大地坐标,经纬度极坐标值取 0.50″能够满足线路方案分析和初步可行性论证的端点定位精度要求.当管道直径较大(≈5 m)、管道内车辆运行速度较低时,可不抽真空,则为普通海底管道,也是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可供选择的方案之一.

    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海底真空管道线路方案

    我国大直径盾构关键技术及智能建造发展趋势

    秦银平李站国刘永胜谷田鑫...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大直径盾构智能化建造方向,解决建造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以大直径盾构关键技术特点及智能建造发展为出发点,结合我国近年来大直径盾构智能化建造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立足大直径盾构存在的典型关键技术问题,从主驱动轴承损坏因素、刀具磨损状况、刀盘结泥饼原因、管片上浮问题等方面,探析大直径盾构建造过程的关键技术难点.基于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特征,从隧道装备机器人研发、感知系统研制、智能化掘进系统开发、智能化运维技术开发等多个角度,分析大直径盾构智能化建造的发展方向与趋势,阐述隧道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的建设方案,为智能建造技术在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中的深度应用,推动隧道建设"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高效化"发展提供参考.

    大直径盾构智能建造主轴承密封智能化掘进

    中日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抗震设计及研究进展综述

    程传涛梁智王金昌岩波基...
    3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通过比较中日两国规范及标准中的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要求,阐述中日抗震设计理论现状.分析认为:中国的设计规范对井接头的抗震规定较为模糊甚至较少提及,日本规范存在 2 种盾构隧道-工作井柔性接头的抗震计算方法.相比之下,日本拥有更成熟并且实用的抗震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中日在设计规范标准中均给与设计单位巨大的自由度,但结果允许值的取值范围缺乏评价标准.其次,通过调研井接头抗震分析的研究进展,指出井接头部位的震害特点和关键影响因素;并从影响井接头综合响应机制的关键要素,如刚度比、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地基承载力、刚性接头和柔性接头的对比等,对井接头研究现状和不足进行综述.再次,对井接头的抗震评价方法和抗震措施进行梳理,认为:1)土和结构刚度比对工作井接头产生显著影响,需要注意控制工作井周围的土层刚度在合理范围内,提出结构和结构的刚度比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的建议.2)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关注在不同的地震荷载下,2 个结构相互之间的影响机制.提出对于结构的相互影响还应关注盾构隧道和工作井接触研究的思考.3)除了结构刚度突变外,地基刚度突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日本已经提出简易评价公式并经过验证,中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提出软土地区应该着重进行此类研究的建议.4)在柔性抗震方面,日本进行了深入研究.考虑到中国即将要求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采用刚柔结构的新规范,日本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最后,预测本研究领域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盾构隧道-工作井接头抗震结构设计中日抗震设计规范标准抗震措施

    盾构辅助驾驶系统(SDAS)开发与工程应用

    裴烈烽李章林朱叶艇王延年...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当前盾构人工驾驶操作准确度不稳定而盾构智能化控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现实,以解决传统操作界面可视化程度低、关键信息参数离散不均、盾构施工风险预警与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盾构辅助驾驶系统,重点阐述系统整体架构、报警信息叠加融合处理、权限控制逻辑设计、可视化系统构建等方面.在不改变原有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外挂的方式搭载于不同来源的盾构装备,聚焦盾构姿态与地表沉降控制,进行盾构施工状态的实时分析、报警与决策.经南京地铁某区间隧道工程示范结果表明,盾构辅助驾驶系统建议操作与人工操作吻合度超 60%,盾构姿态与地表沉降控制质量优于人工作业水平.后续将进一步完善对智控算法模型的评价与孵化方法,通过对多类新智能化技术的插件式加载,提升平台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友好性.

    盾构辅助驾驶系统架构报警机制工程应用

    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及周边隧道防灾救援管理体系探究

    陈伟庚周平吴仲伦张晨妍...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铁路隧道多以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为中心,包含多条放射状铁路线路,因周围地面建筑物复杂、紧急出口设置困难、多交通方式汇集等特点,防灾疏散救援难度极大.因此,为满足复杂城市铁路隧道的防灾疏散救援需求,基于城市铁路隧道结构、灾害类型等特点,结合资料调研及理论分析,对城市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区段、事故等级、分区分级运营管理机制等内容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考虑结构型式、隧道连接的目标城市的方向及防灾疏散救援功能和特点等因素,建立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及隧道区段划分方法;2)依据处置措施类型,可将城市铁路隧道事故划分为日常事故及紧急事故 2 类,紧急事故又可依据预计影响程度和实时灾情信息进一步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及一般事故,并进行分级管理;3)建立城市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分级分区运营管理机制,在综合交通枢纽站内特设综合交通枢纽站专职应急组织机构,以实现多交通方式联动救援.

    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城市铁路隧道灾害事故防灾疏散救援运营管理机制

    城市中长距离沉管隧道风机开启策略及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唐宏辉魏立新徐志胜赵家明...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内中长距离沉管隧道工程由于受到地质地貌条件的限制,可能存在W型复合坡度且中间不设置风塔的结构特点.针对城市内不设风塔的沉管隧道,其运营风机开启策略及污染物分布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采用数值模拟,主要考虑隧道不同区段的阻滞(入口段、中间段、出口段及全线阻滞)和不同风机的开启数量(3、5、6、7 组),来研究隧道内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随着风机开启台数的增多,隧道内顶部流速增大;2)在阻滞时,阻滞段对风机射流发展段的流场分布影响较为显著,增加隧道风机开启台数对阻滞段污染物体积分数的影响较小,主要影响非阻滞段的污染物体积分数;3)在隧道中心变坡点放置风机对隧道内流场分布以及稀释CO污染物的作用有限,原因是射流在坡度变化的影响下提早撞击隧道壁面,从而影响了射流的发展;4)隧道污染物容易在隧道后半段积累,因此在设计时应考虑在隧道后半段增设射流风机;5)通过综合分析类似工程出口CO体积分数后发现,目前国内规范所采用的CO体积分数设计标准较保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隧道通风沉管隧道射流风机风机开启策略

    盾构隧道施工期渗漏聚氨酯堵漏作用机制研究

    柳献孙齐昊范森舒计城...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隧道渗漏时聚氨酯的堵漏机制,设计并开展盾构隧道渗漏与聚氨酯注浆堵漏模型试验,通过试验分别对不同地层中隧道渗漏引发的外部地层侵蚀发展规律以及注浆堵漏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隧道渗漏后砂土与粉土地层周围孔隙水压力迅速下降,水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以渗流形式向渗漏点补给,造成周边地层侵蚀破坏,但 2 种地层侵蚀发展规律不同.2)砂土与粉土地层中聚氨酯注浆堵漏机制相似,均可分为 3 个发展阶段,第 1 阶段聚氨酯反应释放大量气体,抵抗渗流水压;第 2 阶段聚氨酯固化,封堵渗漏通道,实现堵漏效果;第 3 阶段聚氨酯彻底固化,引起隧道结构外部荷载重分布.3)由于砂土与粉土地层渗流侵蚀规律不同,聚氨酯注浆堵漏效果有所差异,粉土地层注浆堵漏效果更好.

    盾构隧道渗漏模型试验聚氨酯堵漏机制

    椭圆形悬浮隧道管节沉放过程的波激运动特性分析

    易壮鹏桂怡琦唐新超李宇杰...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理清悬浮隧道施工过程中波浪参数与沉放体系中管节运动规律、系泊锚索张力的关系,以沉放过程中的大尺度椭圆形悬浮隧道管节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AQWA软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管节在规则波作用下的波激特性.在通过已有悬浮隧道管节的缩尺模型试验验证本文所用数值方法正确性的基础上,研究波浪环境中大尺度椭圆形悬浮隧道管节运动的时程历程曲线、RAO曲线以及锚索支撑的索力分布规律,得到沉放系统时域、频域运动特性与波浪参数(周期、波高、入射角)及管节的沉没深度、浮重比(BWR)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波高、周期增大时,管节位移与缆绳缆力均显著增加,增至一定程度时管节位移出现非线性特征,锚索出现松弛现象.2)在入射角增大的过程中,垂荡RAO曲线图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横摇值增大,纵摇值减小.3)不同沉没深度时横荡RAO曲线规律一致;垂荡RAO曲线对沉没深度非常敏感,其增加时垂荡值减小;沉没深度越大,横摇RAO值越小.4)管节浮重比减小时,管节横荡位移幅值减小,变为周期运动或准周期运动,缆索索力均大于零,松弛现象消失,索力时间历程呈现准周期规律.

    悬浮隧道沉放波激运动特征数值模拟RAO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