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隧道建设(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隧道建设(中英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张炜

月刊

2096-4498

ztsk2000@263.net

0379-62632470;62632173;63633403

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状元红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Journal Tunnel Constru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隧道建设》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刊出了31卷141期。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中铁隧道集团主管、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主办的科技刊物《隧道建设》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55/U,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41X),刊期为双月刊。《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实践论文。其办刊方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进步服务。 《隧道建设》聘请了多名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刊的顾问、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一直是《隧道建设》编委会的主任委员。《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刊登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试验、研究和综合评述,涉及铁路、公路等领域中隧道与地下工程、及相关的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行业动态等。 《隧道建设》发行的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工程单位,其中包括中铁系统、中水电系统、中交系统、中冶系统、中建系统、地方各建设系统、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原深埋钻爆隧道即时型岩爆综合防控技术及应用

    赵勇田源常帅鹏钟佑明...
    2293-2306,中插1-中插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我国西部高原区域极高构造应力和复杂地质环境下超大埋深钻爆法隧道硬岩岩爆问题,通过对高原铁路钻爆法隧道即时型岩爆发生时空特征规律的系统性统计分析,构建以"精准探-准确辨-主动控-系统防-长期测-动态管"为核心的全过程、全时域的岩爆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分析结果表明:1)高地应力环境是岩爆产生的主要因素,且集中为爆破开挖后 8 h内的即时型岩爆,多发生于掌子面附近 1 倍洞径范围内.2)即时型岩爆隧道主要依据"主动控"和"系统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控,其中,主动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施作超前应力释放孔、控制光爆效果和开挖进尺、采用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和预应力锚杆的锚喷主动支护体系以及型钢钢架和消能防护网一体化施工;系统防护方式包括全工序大型机械化施工、人员和设备防护.

    深埋隧道即时型岩爆时空特征综合防控主动支护

    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以滇藏铁路丽香线哈巴雪山隧道为例

    谭忠盛赵金鹏张宝瑾
    2307-2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工程中,由于地应力高、围岩软,导致隧道极易产生严重的大变形灾害,造成初期支护频繁拆换等问题,以滇藏铁路丽香线哈巴雪山隧道工程为例,研究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大变形特征、机理及控制技术,分析隧道大变形特征,阐释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提出"超前应力释放+长短锚杆结合+强注浆+多层支护"的大变形隧道控制技术.哈巴雪山大变形特征主要体现在掌子面易失稳、支护变形速率快、变形量大及结构破坏严重.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哈巴雪山隧道大变形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实测表明隧道掌子面挤出变形减小 60%以上,隧道变形量减小 40%以上,且结构受力显著减小,围岩压力及接触压力均小于结构设计荷载(按 1.0 MPa设计).

    铁路隧道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变形特性控制技术

    隧道掌子面施工区域全过程多元信息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与实践

    田四明连捷黎旭王列伟...
    2316-2331,中插15-中插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隧道施工信息监测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设备相互独立、数据多元异质、可靠度不高等问题,研究掌子面地质、围岩-结构变形、精细化施工等多元信息的智能采集方法,提出基于双目视觉-网格结构光、视频图像深度分割网络等技术的信息智能分析算法,研发掌子面多元信息的集成化智能感知装备,并在西渝高铁华蓥山等隧道开展现场试验和应用.结果表明:1)隧道掌子面施工区域全过程多元信息智能感知技术及装备在隧道掌子面施工区域的复杂条件下,能够实时、精准、可靠地采集地质、变形、施工多元信息;2)系统采集的信息在完整程度、采集效率、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比传统采集方法有大幅提升,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和提升铁路隧道智能建造水平提供了数据支撑.

    铁路隧道多元信息全过程智能信息感知结构变形

    寒区铁路隧道温度场分布相关效应与对策研究

    马志富田四明杨昌贤王伟...
    2332-2349,中插31-中插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寒区铁路隧道温度场分布相关效应对隧道抗防冻设计的影响,依托高纬度严寒地区 3 个运营铁路项目,选择 5 座典型隧道开展洞内温度场分布规律测试和研究,提出寒区隧道洞内温度场分布的相关效应,并结合洞内温度场分布规律对海拔相对高的洞口端抗防冻设计优化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寒区隧道洞内温度场分布具有明显的烟囱效应、遮蔽效应、尺度效应和冷桥效应;2)受热位差、洞口间静压差和大气自然风压共同作用时,洞口间静压差占主导作用产生明显的烟囱效应影响,冬季寒区长大铁路隧道洞内气温沿纵向分布出现明显的不均一性,导致洞外冷空气持续不断由海拔低的洞口端向高的洞口端流动,加剧洞内外的热交换;3)线位与冬季主导风向呈大角度相交的隧道,冬季测试期其洞口间静压差与热位差的比值是线位与冬季主导风向基本一致的隧道对应比值的一半,表明线位与冬季主导风向呈大角度或垂直时,对隧道洞身保温防冻是有利的;4)对于寒区长大铁路人字坡隧道,海拔相对高的洞口一侧抗防冻设防长度可较海拔相对低的一侧缩短,寒区铁路长大单面坡隧道海拔相对高的洞口一侧抗防冻设计措施可较海拔相对低的一侧减弱.

    寒区铁路隧道温度场效应分布规律工程对策主导因素

    饱和砂土地层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浆液填充-渗透扩散过程研究

    资谊薛光桥张昊楠鲁志鹏...
    2350-2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盾构隧道多阶段注浆过程,研发填充-渗透多阶段注浆试验装置,开展一维浆液填充-渗透扩散试验,并基于体积平均法将微观多孔介质孔隙边界效应简化为阻力项,构建宏观耦合注浆填充和渗透过程的浆液扩散模型;利用COMSOL有限元平台实现方程的求解以及浆液扩散情况的可视化,结合室内试验以及实例分析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最后建立同步注浆模型,通过控制变量分析不同工况对浆液最终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浆液的填充-渗透过程,试验与模型误差控制在 5%以内;2)注浆孔数量的增加会减少注浆所需时间,但会增加盾尾空隙内最大压力以及空隙上下部压力差,同时浆液的选取对注浆过程有极大的影响.

    盾构隧道同步注浆饱和砂土地层填充-渗透过程COMSOL

    盾构隧道管片新型接头研发与在水下隧道中的应用

    薛光桥肖明清何应道赵明应...
    2362-2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盾构隧道承插式管片结构所面临的设计、施工以及高精度管片制作等难题,开展承插式新型接头结构力学性能、管片接缝防水体系、管片制作公差设计方法及控制标准、管片施工控制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采用数值模拟配合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总结盾构管片新型接头设计关键技术,研发环、纵缝承插式新型接头并应用在南京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建设工程.形成如下创新成果:1)研发高性能纵缝连接件及高韧性环缝连接件,提出承插式新型接头结构设计方法,形成环、纵缝一体管片新型接头技术体系;2)提出适应承插式管片的接缝变形控制标准,研发低压缩、低摩阻、高抗拉三元乙丙橡胶密封防水技术,解决承插式新型接头接缝防水难题;3)提出接头构件的公差设计方法及控制标准,研发管片预制及拼装高精度控制技术,解决承插式新型接头盾构隧道高精度建造难题.

    盾构隧道水下隧道承插式接头受力性能接缝防水

    大直径盾构隧道预制中隔墙振动响应特性研究

    陈扬勋肖明清薛光桥张迪...
    2376-2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盾构隧道预制中隔墙在列车振动荷载和气动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从模态分析和振动响应分析 2 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基于流体力学计算软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列车单车行驶和双车交会对预制中隔墙隧道气动效应的影响,得到预制中隔墙的气动荷载时程曲线;然后,采用动力有限元法分析列车振动荷载和气动荷载条件下预制中隔墙的模态振型及振动响应.结果表明:1)列车以 160 km/h单车行驶时,隧道内各测点压力变化一致,最大压力出现在距入口 1/3 隧道长度处;双车交会时,中隔墙两侧压力幅值变化不一致,导致压力变化曲线不同.2)随着埋深增加,中隔墙的弯曲模态频率略有下降,且垂向位移响应显著强于水平位移响应;预制中隔墙弯曲模态频率 1 阶弯曲模态对应的频率为 16.106 6~17.141 9 Hz,现场测试的隧道壁面主频范围为 0~2 Hz,预制中隔墙在固定约束条件下无共振风险.3)中隔墙振动效应主要受列车振动荷载影响,受气动荷载影响较小.

    大直径盾构隧道预制中隔墙列车振动荷载气动荷载气动效应振动响应数值模拟

    基于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的隧道锚固支护技术研究

    邹文浩马伟斌刘艳青张金龙...
    2385-2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软弱围岩隧道树脂锚杆施工工艺复杂、工效低的问题,在分析传统树脂锚杆局限性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 2 种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技术方案;采用工作原理分析、结构设计以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对其在软弱围岩中的适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一般破碎围岩工况的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安装合格率为 81.9%,高于传统树脂锚杆的 50%合格率;2)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杆长为 3 m和 4 m的净作业时间分别为 4.62 min和 5.55 min;3)考虑台车进场准备时间等因素,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杆长为 3 m和 4 m的综合作业时间分别有望控制在 6.0~6.5 min和 7.0~7.5 min;4)针对极破碎围岩以及预应力长锚杆工况的自进式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能够实现"自进+预紧"的功能,对围岩进行及时支护,同时施工工效与普通自进式锚杆相当.

    铁路隧道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锚固支护软弱围岩自进式锚杆

    基于激光雷达的施工隧道安全监测技术研究

    安哲立王彦平马伟斌王勇...
    2393-2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施工期间隧道掌子面附近变形及坍塌事故高发,现有监测手段数据不连续、不及时、不全面、反馈差、自动化水平低等难题,进一步提高隧道施工安全管控水平,提出一种自动化、实时、连续、大范围、三维监测的隧道安全监测技术.该技术基于激光雷达的高防护性隧道无线感知监测设备和边缘数据处理设备,应用海量点云数据洞内高效传输策略,实时获取施工隧道轮廓三维点云数据,通过围岩全断面测量值规则化、规则测点三维聚类、非连接噪点去除和基于实测围岩厚度数据统计的干扰项自动排除等技术处理,解决点云数据无序及隧道环境复杂导致的隧道点云无线传输难和计算复杂度高等难题,实现高抗干扰的变形区域自动三维定位,提前掌握变形区域,及时预警,避免重大事故发生.在模拟变形试验和掉块识别案例、区域变形识别案例等工程案例中运用该技术,自动定位了面积超过0.5 m2、厚度超过2 cm的变形和掉块.结果表明:该技术能直观、可视化反映隧道掌子面变形情况,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激光雷达隧道隧道轮廓安全监测

    基于高地温隧道围岩-结构非稳态热物性的温度场演化研究

    祁占锋李国良王䶮刘新荣...
    2403-2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地温隧道施工期温度场受多种因素影响、演化机制复杂的问题,首先,通过现场调研获取某隧道围岩温度、环境温度及风速的分布特征,并基于室内试验探究不同温度下围岩、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材料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其次,建立相应的非稳态数学模型并应用于COMSOL数值仿真软件计算,探究高地温隧道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施工全过程的温度场演化规律;最后,利用多元函数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施工期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温度最大值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隧道内温度的升高,围岩的热扩散系数显著呈现二次函数递减趋势,比热容呈二次函数递增,导热系数表现为上凹型二次函数下降趋势.2)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材料的热扩散系数同样遵循二次函数降低规律,比热容随温度升高先增后减,表明材料热储能特性的非线性变化.3)以隧道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内的最高温度为特征点分析发现,围岩温度和隧道环境温度的升高导致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内最高温度呈线性增加,回风速度的增大可有效促使温度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

    高地温隧道非稳态传热温度场演化热物性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