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隧道建设(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隧道建设(中英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张炜

月刊

2096-4498

ztsk2000@263.net

0379-62632470;62632173;63633403

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状元红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Journal Tunnel Constru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隧道建设》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刊出了31卷141期。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中铁隧道集团主管、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主办的科技刊物《隧道建设》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55/U,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41X),刊期为双月刊。《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实践论文。其办刊方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进步服务。 《隧道建设》聘请了多名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刊的顾问、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一直是《隧道建设》编委会的主任委员。《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刊登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试验、研究和综合评述,涉及铁路、公路等领域中隧道与地下工程、及相关的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行业动态等。 《隧道建设》发行的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工程单位,其中包括中铁系统、中水电系统、中交系统、中冶系统、中建系统、地方各建设系统、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岩爆机制及其控制

    何满潮李杰宇刘冬桥陶志刚...
    1321-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岩体工程向深部发展,开挖引发的围岩大变形和强冲击诱发的动力破坏日益严峻.岩爆作为深部地下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强动力灾害,被称为岩土工程界的"癌症",其具有突发性特点,难以有效预报及防治,严重地威胁着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对比岩石在真三轴卸荷和单轴压缩这 2 种应力路径下的储能差异,对岩爆多余能量机制进行探讨.首先,根据岩爆诱发机制的不同,将岩爆分为由应力集中导致的应变型岩爆和扰动诱发的冲击岩爆.然后,模拟开挖诱发的不同类型岩爆的应力路径进而在室内再现各种岩爆现象,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自主研发 3 套真三轴岩爆模拟试验系统:第 1 代应变岩爆试验系统、第2 代应变岩爆试验系统、冲击岩爆试验系统.同时,在实验室内成功模拟不同类型的岩爆:巷道应变岩爆、巷道交叉点应变岩爆、3个临空面矿柱应变岩爆、矿柱应变岩爆以及动荷载诱发的冲击岩爆.最后,为有效控制岩爆灾害,提出开挖补偿法,并研发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宏观和微观NPR锚杆/索.工程实践证明,NPR锚杆/索能提供高预应力来补偿开挖造成的应力损失,同时具备良好的延展性和吸能效果,可为岩爆灾害的防治提供有效途径.

    岩爆机制岩爆试验多余能量岩爆分类岩爆控制开挖补偿法NPR锚杆/索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助力低碳发展现状、策略与构想

    秦博宇龚丹丹陈志龙
    1337-1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堵塞并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破解城市低碳发展难题.首先,总结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基于低碳设计、建造与运维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地下储能 2 方面,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调研;其次,指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低碳化发展面临的规划与建设统筹协调不足、施工建造相对粗放、运维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然后,从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化一体化低碳开发利用、完善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开发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加强城市地下空间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等角度提出低碳化发展对策建议;最后,提出"零碳地下城"构想,包括地下综合体、地下综合管廊和地铁等地下基础设施,并引入光伏发电系统、地下储能系统和地热能系统等能源系统,在减碳的基础上集成负碳技术,促进地下空间工程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发展低碳技术"双碳"目标

    基于分形理论的Bingham型浆液柱形扩散模型研究

    周凤玺魏福成杨仕钊
    1356-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被注多孔介质的孔隙率和孔隙通道的多变性对现有注浆理论与试验结果误差的影响问题,引入分形理论相关知识,建立Bingham型浆液在分形多孔介质中柱形扩散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出分形渗透注浆扩散方程的解析解.通过室内注浆试验、传统注浆理论与本文理论对比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参数分析被注介质的体积分形维数和迂曲分形维数对多孔介质和浆液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形渗透率常数和分形孔隙率常数与体积分形维数呈正相关、与迂曲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关系;2)随着孔隙最大直径的增加,分形渗透率常数和分形孔隙率常数也不断增加;3)随着注浆时间的增加,浆液的扩散半径、扩散速度与注浆压力和浆液的水灰质量比呈正相关、与地下水头压力和迂曲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关系;4)迂曲分形维数对浆液的扩散半径起重要作用,在直管极限条件下,浆液的扩散半径最大,随着迂曲分形维数的增加,浆液的扩散半径迅速减小.

    Bingham型浆液多孔介质体积分形维数迂曲分形维数

    基于地基梁理论的断层非线性错动下隧道纵向响应研究

    铁明亮常铭宇詹胜文申玉生...
    1365-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走滑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结构的纵向响应,采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和弹性梁理论,建立穿越多破裂面断层隧道在断层强制位错作用下的纵向响应微分方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获得隧道结构在断层位错作用下的纵向变形、内力响应,并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理论解析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解析模型对隧道结构纵向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理论解析模型计算得到的隧道纵向变形和弯矩变化趋势与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完全一致,但数值上趋于保守;2)断层错动的位移形式和围岩-隧道结构的刚度匹配关系对隧道结构纵向响应的影响较大,应根据具体的断层破碎带形式选择合适的断层错动位移函数;3)随着围岩-隧道结构刚度比的增大,围岩对隧道结构的约束作用随之增大,隧道结构纵向内力集中现象增加,但受断层错动影响的范围减小,在具体工程设计中应结合施工成本、抢通时间等来选择合适的围岩-隧道结构刚度匹配关系.

    隧道工程断层错动模型试验弹性地基梁理论解析模型

    2023年度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领域全球工程前沿

    1376页

    滑坡易发环境下公路隧道洞口施工安全系统韧性评价

    王德凯郝伟
    1377-1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评价公路隧道在滑坡易发区进洞阶段施工安全系统的韧性,首先,构建基于 D-S 证据理论的贝叶斯网络韧性评价模型:1)依据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 3 方面建立公路隧道洞口施工安全系统的 16 个韧性评价指标;2)通过各指标间的二元关系绘制贝叶斯网络;3)使用 D-S 证据理论计算BN节点条件概率并利用 Netica 软件对韧性水平进行分析计算.然后,以甘肃省卓合高速公路白崖山隧道洞口施工为例,运用该模型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滑坡灾害影响下,白崖山隧道洞口施工安全系统韧性水平为良好,评价结果与现场施工监测数据相符,有效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韧性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公路隧道韧性评价贝叶斯网络滑坡灾害D-S证据理论PSR模型

    新能源车混入影响下的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折减系数研究

    曾弘锐苏开春冷希乔付锐...
    1385-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降低隧道运营期能耗,基于国家统计数据及高速公路沿线数据,从时空维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对高速公路沿线新能源车混入度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以下结论:1)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占比呈高速增长态势,经济发达地区的新能源车保有量占比较高,新能源车混入度总体呈现从新能源车保有量占比高水平地区到低水平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2)新能源车混入度与时间和距离中心城市的里程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与时间成正相关性,与里程成负相关性;3)根据新能源车混入度给出新能源车辆混入影响下的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交通量折减系数计算公式,能通过时间和空间信息预测隧道的交通量折减系数,为隧道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需风量的折减提供依据.

    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新能源车辆折减系数多元线性回归

    软土地区典型民防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程屹歆张冬梅黄忠凯张吾渝...
    1397-1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软土地区典型民防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变化规律,以某单建式民防工程为例,首先,基于ABAQUS有限元平台建立土体-民防工程结构系统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其次,进一步考虑土体非线性特性和输入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通过数值模拟揭示民防工程结构易损性分析的合适地震动强度指标(IM);最终,建立软土地区典型民防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峰值地面加速度(PGA)相较于其他地震动强度指标,其有效性和实用性较高,适合用于民防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2)土层条件对民防工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有明显影响,土层越软,结构的易损性越高;3)软土地区民防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可能遭受严重破坏,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每种破坏状态的超越概率逐渐增加并接近 100%.

    民防工程软土地区地震易损性分析地震动强度指标

    基于钻进参数和岩性的钻爆法隧道围岩智能分级模型

    夏覃永王明年孙鸿强林鹏...
    1410-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基于钻进参数的围岩智能分级模型判识准确率,引入围岩岩性作为已知条件,对不同岩性分别建立基于钻进参数的围岩智能分级模型.首先,依托宜兴高铁、郑万高铁隧道工程中凿岩台车采集到的钻进参数,将其根据围岩岩性划分为白云岩、花岗闪长岩、灰岩、砂岩、页岩 5 类子数据集;然后,进行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对各子数据集及原始数据集按照 4∶1 的比例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以提取的特征和原始特征均值 2 类特征集合作为输入;最后,使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法建立 5 个基于钻进参数和岩性的围岩智能分级模型以及基于钻进参数的围岩智能分级模型,评估每个模型的泛化性能.结果显示:1)以提取特征集合为输入的白云岩、花岗闪长岩、灰岩、砂岩、页岩 5 种围岩智能分级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分别为 85.48%、92.16%、88.62%、85.00%、89.47%,不考虑岩性的围岩智能分级模型的测试集准确率为 84.91%.2)相比不考虑岩性的围岩智能分级模型,基于钻进参数和岩性的围岩智能分级模型测试集准确率提高 0.09%~7.25%;相比不进行钻进参数特征提取,围岩智能分级模型准确率提升1.61%~13.82%.由此表明:进行钻进参数特征提取能够有效提升围岩智能分级模型的准确率;相比不考虑岩性的围岩智能分级模型,考虑岩性的围岩智能分级模型稳定性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提升.

    隧道工程围岩智能分级随机森林算法钻进参数特征提取岩性

    400km/h高铁隧道出入口缓解微气压波综合效果分析

    王英学刘恒源金相海孙浩程...
    1422-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预测高速铁路隧道出口微气压波幅值,以三维、非定常、可压缩流动理论为基础,利用Fluent软件模拟时速 400 km的列车驶入 100 m2 端墙式双线隧道时,分析列车在不同入口侧部开口缓冲结构、出口侧部开口缓冲结构及出口仰坡斜率下对出口微气压波的影响效应,并结合出入口缓冲结构综合分析微气压波联合缓解效果.结果表明:1)对出口微气压波峰值、出口缓冲结构、仰坡斜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辐射立体角公式线性拟合立体角变化趋势,得出立体角随缓冲结构开口率、洞门仰坡斜率的增大均呈现由急到缓的 2 段式上升曲线;2)数值分析得到在不同入口缓冲结构开口率下初始压缩波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和出口微气压波缓解效率规律,再结合隧道出口缓冲结构、仰坡斜率提出微气压波联合缓解效率预测公式,预测分析微气压波联合缓解效果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变化趋势;3)针对预测结果结合数值模拟验证工况进行误差分析,表明可以将出口立体角分析结果与入口缓冲结构缓解规律相结合.

    高速铁路隧道缓冲结构辐射立体角微气压波缓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