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宋旭红

季刊

1672-0032

sdjyxb@sina.com

0531-80687346

250357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海棠路5001号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交通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学报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突出交通领域(交通运输、智能交通、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工程机械、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物流规划及管理、船舶与轮机工程等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稿件的刊发,跟踪交通行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反映教学、科研动态和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双轮平衡轮椅轨迹跟踪

    常宏王赜
    1-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双轮平衡轮椅的自主循迹出行,根据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双轮平衡轮椅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差动几何模型建立运动关系,采用Pure Pursuit算法规划系统的目标运动状态,分别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及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对双轮平衡轮椅进行平衡控制及运动状态追踪.通过软件Simulink搭建双轮平衡轮椅控制仿真系统,验证双轮平衡轮椅系统分别采用LQR和MPC控制器时的轨迹跟踪效果及跟踪平稳性.仿真结果表明:MPC控制器的动态响应速度较LQR控制器快,MPC控制器作用下车体能快速恢复稳定状态;轨迹跟踪时,MPC控制器在启动转向及终点位置对车体倾角及速度的稳定控制优于LQR控制器.

    双轮平衡轮椅LQR控制器MPC控制器轨迹追踪

    基于YOLOv5m的电机换向器缺陷检测

    许云涛焦培刚刘家齐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电机换向器缺陷的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满足实际工程中对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的均衡要求,以YOLOv5m模型为基础提出优化改进的表面缺陷检测算法,将采集的数据集经Mosica数据增强,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在其他层中采用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BiFPN)层代替路径聚合网路(path aggregation network,PANet)层,引入双向连接和跨层特征融合机制,同时增加Criss-Cross注意力机制,更好地捕捉输入序列中的相关信息,增强网络在不同尺度下的反馈,并通过消融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YOLOv5m模型,优化改进后YOLOv5m模型的总体平均检测精度增大17%,准确率增大28.3%,召回率增大8.2%.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同时,缩短缺陷检测时间,较好地满足缺陷检测工程中对检测精度与检测速度的均衡需求.

    电机换向器表面缺陷YOLOv5m注意力机制特征融合

    耐久性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屈会朋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公路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将A(聚乙烯复合材料)、B(高分子复合材料)、C(橡塑合金材料)和D(聚合物复合材料)4种复合改性剂分别掺入AC-13沥青混合料制备符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对比抗车辙性能,优选性能均衡的复合改性剂C.将复合改性剂C掺入高性能级配沥青混合料SUP-20制备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以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 triblock copolymer,SBS)改性沥青混合料SUP-20为对照试样,分别进行高温抗车辙性能试验、抗水损害性能试验、低温性能试验等.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改性后的C-70#基质沥青SUP-20混合料的平均动稳定度增大11.0%,劈裂强度比增大1.7%,抗弯拉强度增大8.6%,抗低温破坏性能增大14.9%,在温度5、20、35 ℃和频率0.1、1、10 Hz下的动态模量都高于SBS改性沥青SUP-20混合料,相位角都小于SBS改性沥青SUP-20混合料.

    复合改性路用性能耐久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性能抗水损坏性能

    透水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离散元仿真

    柴荣山董震单景松倪效学...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车辙对透水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的影响,以透水沥青混合料PAC-13为研究对象,进行按级配上限及级配中值成型的沥青混合料试件的车辙试验,得到轮迹处的车辙及空隙率的变化规律;基于车辙试验数据,采用离散元软件PFC 2D,从细观角度建立透水沥青混合料离散元颗粒仿真模型,分析透水沥青混合料车辙产生过程中内部空隙及颗粒间接触力的变化规律,并考虑试件厚度对空隙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荷载作用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变化比其他部位大;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级配中值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变化比级配上限沥青混合料小;级配上限沥青混合料的模型厚度增大,空隙率变化减小,颗粒间接触力向下传递的趋势降低,且车辙板底部所受颗粒间接触力较小;厚8 cm的车辙板在荷载位置的空隙率变化较大,且随距表面距离的增大,空隙率变化幅度减小.

    透水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离散元法空隙率

    不同含盐量的石灰粉煤灰固化石油污染土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郝中华牛皖豫安培磊闫少敏...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石油污染土的剪切特性,以不同含盐量的固化石油污染滨海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对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固化石油污染土进行力学强度性能试验与微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含盐量的增大,石灰粉煤灰固化石油污染土(简称污染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先增大后减小;含盐量相同,污染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石灰、粉煤灰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随石油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含盐量为1%,石油、粉煤灰、石灰质量分数分别为4%、20%、10%时,污染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最大;污染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在不同石灰、粉煤灰、石油质量分数下均先增大后减小并趋于稳定;不同含盐量下,污染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宏观土样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一致.

    石油污染土石灰粉煤灰固化土滨海盐渍土抗剪强度微观结构

    养护温度对UHPC力学性能的影响

    侯庆刚乔大玮胡凤娇蒋雪妮...
    42-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标准养护(20℃)、高温养护(70℃)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iance concrete,UHPC)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不同养护方式与养护龄期(3、7、28 d)下对不同配合比制备的UHPC进行抗压、抗折、抗拉及弹性模量试验,测试UHPC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高温养护能有效改善UHPC的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增长均匀,抗折强度增幅显著,养护7 d时UHPC的抗压、抗折强度的增幅均最大,养护28 d时UHPC的抗压与抗折强度增大缓慢;UHPC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增大规律基本一致,养护7 d时达到最大抗拉强度与弹性模量,养护28 d时,抗拉强度与弹性模量不再增大或略有下降.选择在(70±2)℃进行高温养护,养护龄期为7 d.

    UHPC标准养护高温养护强度弹性模量

    土工格栅对砂粒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高雪池张晓萌薛志超吴文娟...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土工格栅对砂粒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碳纤维格栅、玻璃纤维格栅、经编玻璃纤维格栅、聚丙烯格栅等4种土工格栅加筋砂粒式沥青混合料,进行沥青混合料裂缝扩展性能试验、三点弯曲试验、高温车辙试验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分析铺设土工格栅前、后砂粒式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加入玻璃纤维格栅和经编玻璃纤维格栅可显著提升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抗拉、抗弯拉、抗车辙及抗疲劳性能;碳纤维格栅在抗拉和抗弯拉和抗车辙性能提升中效果最佳,但在疲劳性能提升方面最弱;聚丙烯纤维格栅的改善效果不如其他3种格栅突出.

    土工格栅砂粒式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抗车辙性能抗疲劳性能

    基于PS-InSAR的建筑及道路动态沉降安全监测

    黄宝华周利霞孔祥侨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建筑及道路的动态沉降,采用覆盖威海市环翠区的20景哨兵(Sentinel-1)干涉雷达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技术提取该区域地表不同构筑物沉降点,对环翠区地表建筑物和道路沉降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环翠区建筑物高度与沉降正相关;铁路和公路的沉降由北向南依次减小,在山区等人为干扰少、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基本不发生沉降;威海市环翠区年沉降量大于10 mm的点主要分布在冲积-海积物等堆积的北部地区,并集中在码头、建筑区等人工工程地区.北部地区沉降量大的主要原因是环翠区地层较松散,含水量较高,易发生沉降;该地区人工工程相对较多,对地下土体施加压力,导致土层沉降.分析InSAR数据能较好地监测大范围地表沉降情况,为地表沉降治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InSAR动态地表沉降PS-InSAR建筑物高度

    基于实桥测试的大跨径混合梁钢梁-混凝土梁结合段传力机理

    于祥坤赵伟申港王先宣...
    60-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跨径混合梁钢梁-混凝土梁结合段的传力性能和纵桥向应力传递路径,以韩庄运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实桥测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主梁钢梁-混凝土梁结合段应力分布与传递规律.对钢板和混凝土进行应变监测,获取其应力分布与传递规律;采用软件ABAQUS建立钢梁-混凝土梁结合段精细化有限元计算模型,对比分析实桥数据与计算模型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钢梁-混凝土梁结合段应力从承压板传递到混凝土梁的过程中,随距承压板距离的增大,应力逐渐减小,混凝土梁段应力最小;承压板的最大应力出现在预应力锚固处,越接近承压板中心和承压板边缘,应力越小;承压板顶部整体应力在吊装阶段较大,底部应力在张拉阶段较大,现场采集数据与有限元模型应力传递规律一致.

    大跨径混合梁钢梁-混凝土梁结合段应力传递承压板有限元分析实桥测试

    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上建筑施工顺序优化

    王发正张馨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上建筑施工顺序进行优化,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对拱桥建模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施工方案1(从拱脚向拱顶架设拱上立柱,再从拱脚向拱顶架设T梁)、施工方案2(从拱顶向拱脚架设拱上立柱,再从拱顶向拱脚架设T梁)、施工方案3(从拱脚向拱顶方向同时架设拱上立柱和T梁)、施工方案4(从拱顶向拱脚方向同时架设拱上立柱和T梁)等4种方案下主拱圈控制截面的位移、应力和稳定性.在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遵循对称加载的原则,优化调整拱上建筑施工顺序.结果表明:成桥后施工方案3的位移和应力最小,且施工拱上建筑中,位移和应力变化幅度最小,施工方案3为最优施工方案..施工方案3对应的施工顺序满足结构施工安全的要求,且拱上立柱和桥面T梁可同步施工,有效缩短施工周期.

    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数值分析施工顺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