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仕军

双月刊

1008-7699

gaojiao@sdust.edu.cn

0532-86057918

266510

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s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数学科研服务,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学术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广泛联系学界知名人士,积极培植学术新人,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量子人工智能中的意识、自由意志与伦理挑战

    刘燊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子计算的飞速发展催生了量子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本文探讨量子计算对于人工智能中的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潜在影响及其伦理挑战,分析功能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等哲学视角下的意识本质,以及决定论、自由意志论、相容论对于自由意志的解读,并且结合量子计算的非决定论特性深入分析量子人工智能系统决策自主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困境。量子人工智能在公平、透明和责任归属等方面面临重大挑战,因此,本文呼吁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政策框架,以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责任,确保量子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人类。

    量子人工智能意识自由意志伦理责任隐私

    技术"自定人"的存在确定与价值旨归

    赵旭赵屹璇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万物尺度之人"与"作为自然立法者之人"两大命题开启了人的存在论新意蕴,成为技术"自定人"的概念缘起。人类不断膨胀的"神性"意识已将探索的触角延伸至机体的深层奥秘与自然的广袤领域之中。技术"自定人"是以自我意识为内核的主体性和以去外在标准设限为开端的自由为前提,具有天赋权利,能够变更机体功能,实现自我再定义以面向未来社会的主体。它承载着人类主体对于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理想愿景,其诞生也成为数字社会发展的必然。由于技术自定存在乱定危机,进而危及人类存在根基,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其存在的问题,并将技术"自定人"的价值旨归视为自定人命题的内在核心,以此作为规范技术自定行为的根本准则。

    技术"自定人"人类存在价值

    技术全面包围生命:马尔库塞与福柯的技术政治批判

    赵庆波
    19-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尔库塞与福柯认为,资本主义的统治既不是简单通过虚假理念来控制人的观念和意识,也不是简单依靠法律和暴力来维持其统治,而是凭借技术来构建其高效统治的。资本主义所发明的各种技术政治机制并不相互否定、排斥,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程序和策略,相互链接、相互支撑,最终实现了对生命的全面包围。生命的整个历程进入了由技术所构建的政治、经济结构之中,成为了可被管理、生产和装备的资源物。面对主体生命被技术所塑造、操纵的现状,马尔库塞与福柯认为积极探索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技术实践所塑造的主体性形式,是反抗资本主义技术控制的真正出路。马尔库塞企图发展一种激进的、非顺从的政治实践来打破资本主义技术对人的控制,而福柯则通过抵抗式斗争和生存美学来突破技术对主体生命的支配。

    技术统治生物性生命主体性马尔库塞福柯

    刑事诉讼数字证据的概念、特征与审查

    陈在上任逸飞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刑事诉讼中的电子数据概念已无法适应数字技术发展,须将其升级为数字证据概念。数字证据是以电子数据为基础、融合区块链与算法等数字技术的新证据种类,能够回应数字时代技术挑战、顺应证据法律体系发展并发挥分类审查制度优势,具有技术复杂性、内容精确性、外延广泛性与数据脆弱性等特征。不同类型的数字证据应遵循不同的司法审查规则,故应构建一种以规则应用为基础、以数据鉴真为重点、以算法为核心的三阶式分类司法审查规则,以实现数字证据的有效审查。

    数字证据法定证据种类审查规则电子数据算法

    网络存储环节人脸识别信息的刑法保护

    宋行健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脸识别信息系个人数字身份的具体反映,具有多样化的社会功能。在元宇宙、云存储等新兴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网络存储包括人脸识别仿真在内的海量信息,为后续信息共享和处理环节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非法存储用户的人脸识别信息,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并且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论处。在司法适用中,可以从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的具体内容、"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这两个角度入手,界定网络存储环节人脸识别信息的刑法保护范围。在界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的内容时,应考察信息存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处理用户请求的常态化措施是否有效运作。涉案信息数量应适用高度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标准。

    人脸识别信息刑法保护信息泄露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

    论数据基础制度的理论前提:从理性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

    叶宣含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扩大了理性人假设与现实人类形象的差距,导致理性人假设下的数据基础制度远离社会现实。且该假设蕴含的个人主义与数据基础制度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和集体主义存在冲突。对此,数据基础制度的理论前提应从理性人假设转向社会人假设,映射法律主体的复杂本性,并树立导向数据合作的行为标准。社会人不仅基于个体理性追求个人利益,还基于集体理性考虑他人利益和社会目标。立足于社会人假设,数据基础制度应维护公平、高效的数据合作秩序,并平衡数据利己主义与数据利他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对基本价值,最终形成合理的数据利益分配机制,规制妨碍数据合作的行为和不公平的数据合作行为。

    理性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数据合作秩序数据基础制度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数字正义视阈下刑事证据制度的时代变革与本土重塑

    孙娇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技术与刑事司法日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刑事证据制度呈现出证据形式数字化、证据收集远程化、证据存储链条化、证据审查智能化以及事实认定类案化的特征。数字正义是数字社会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评价标准,在刑事证据制度的数字化变革中,数字正义在提高司法效率、配置司法资源以及提升裁判质量层面获得了价值实现。但同时新技术新应用所导致的证据权利保障失衡化、证据推理过程黑箱化以及证据准入资格宽泛化也阻碍着数字正义的实现。刑事证据制度的数字化变革须在数字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本土重塑,协调好数字变革与证据权利保障的平衡,揭开人工智能算法神秘主义的面纱,规范新型证据严格准入机制,通过数字正义的更好实现促进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

    数字正义刑事证据制度电子数据数字司法

    基于期权契约的应急物资储备采购模型及策略研究

    刘阳贾顺田军高晓宁...
    6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先储备数量不足和采购策略不合理是引起灾后应急物资短缺的重要原因,会导致灾民产生痛苦,还阻碍应急物资储备效能的发挥。本研究引入期权契约到政企应急物资供应链中,为政府优先从不同渠道获取所需物资设定不同概率,将灾民随应急物资匮乏时间变化产生的匮乏成本纳入政府的决策考量,构建基于期权契约的应急物资储备采购模型,得出政企应急物资最优储备策略以及应急物资供应链达到协调的条件。模拟政企最优储备量、期权执行价格、政府成本和企业收益的变化趋势,提出改善政府成本和企业收益的应急物资储备采购策略。研究表明,利用期权契约构建的应急物资储备采购模型为实现应急物资柔性供应提供理论支撑,实现应急物资灾前储备和灾后采购供应的有机结合,减轻灾害引起的损失和对灾民的影响,也为政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决策依据。

    应急物资政企合作储备采购模型渠道协调期权契约

    基于科技赋能的农村社区应急管理多元参与问题研究

    国万忠谢小庆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社区风险叠加,多种致灾因子并存容易引发系统性危机,导致复合型灾害频发。在治理上,由于宣传培训不到位、应急机制不健全、信息共享不充分,使得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应急管理呈现出危机意识薄弱、应急能力不足、沟通合作不畅的脆弱性。科技凝聚集体意识、提升应急效能、增强主体协同力的特性,为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应急管理提供延展空间。未来,应将科技赋能贯穿于农村社区应急管理的全过程,通过"科技+宣传""科技+治理""科技+信息"的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应急的冗余度,强化社区韧性,建设海绵社区。

    科技赋能农村社区应急管理多元参与信息协调

    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研究及其中国化:理论谱系、经验转向与时代价值

    高士健杨立蛟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研究发轫于19世纪至今,中西方农政转型议题积累了丰富理论成果。以"农地—农业—农民—农村"为框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研究发展脉络及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18至19世纪欧洲农政转型的考察认为,农地集中化、农业资本化、农民无产化和城乡分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通过深入农村调查认为土地分配不均、强租佃—强赋税的生产关系和农民阶级分化是造成中国农村总体性危机的关键,主张以土地革命破除封建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研究则从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出发,对土地制度、农业转型动力、农民阶层分化和农村发展趋势等议题做出了回应。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农政思想仍能回应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实,应重视发掘其指导三农政策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研究中国化理论谱系经验转向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