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科学
山东省科学院
山东科学

山东省科学院

王英龙

双月刊

1002-4026

sdkx@sdas.org sdkx2@sdas.org

0531-82605310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科院路19号

山东科学/Journal Shandong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山东科学》是山东省科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面向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个主要领域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科研成果,是山东省最具知名度的学术期刊之一。 《山东科学》创刊于1984年,原名《山东省科学院院刊》。1989年获得国内统一刊号,同时更名为《山东科学》。2005年,随着期刊的不断发展,《山东科学》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迄今已出版22卷97期,发表论文1400余篇。《山东科学》的办刊宗旨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以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山东科学》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及各省部委基金资助项目予以优先报道,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短,优秀论文能够及时刊出。近年来,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学指标不断提高,在全省、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日益增强,深受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作为山东省科学院主办的唯一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山东科学》有力促进了山东科技界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山东科学》先后被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等国内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为使《山东科学》达到更高的水平,组建了新一届编委会。由4位国内外院士、大学校长担任顾问,37位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博导担任编委,形成强大的科研后盾。编委会指导期刊围绕前沿学科的发展动向,确定选题,有重点地组织稿件,面向几个国内外热点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期刊、主办单位的学术知名度。编委会约请国内外学术大家,开设专栏,展开该学科的学术交流、学术争鸣,吸引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关注该学科的发展动向。《山东科学》依托主办单位的科研优势,可以有力地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并带动全行业的学术交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技术服务。作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科涉及生物、计算机、能源、自动化、激光、新材料、分析测试等诸多领域。可以刊载自然科学几乎所有专业的学术论文。为一些新兴学科、交叉科学、边缘科学论文的发表提供了很好的园地,可以充分表达他们的新论点,开展学术交流。《山东科学》最大的特点,是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还侧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通过刊载应用研究领域的论文,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其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山东科学》自创刊以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后,还要进一步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促进山东学术界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建中合剂活性炭除杂工艺优化及其制剂稳定性影响研究

    张微刘震远杜昊忱郭田甜...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小建中合剂制剂澄清度与稳定性,选用活性炭除杂工艺纯化小建中合剂,采用正交试验评价法,以活性炭的用量、煮炭时间、除炭时的药液温度为考察因素,以芍药苷转移率、干物质转移率为考察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直观分析结合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优选小建中合剂活性炭除杂工艺,并在该条件下生产 3 批小建中合剂制剂进行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小建中合剂制剂煮炭除杂最佳工艺参数为活性炭使用量 0。4%、煮炭时间 30 min及滤过时药液温度 100℃,此工艺条件扩大生产的平均芍药苷转移率为 75。24%、干物质转移率为 89。08%。该试验所得最佳煮炭除杂工艺可保证小建中合剂澄清度及稳定性,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芍药苷及干物质,从而保证药品疗效的稳定均一,为小建中合剂煮炭除杂纯化工艺参数的明确及优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小建中合剂活性炭高效液相色谱芍药苷干物质

    丹参常见病害及用药情况调查

    周冰谦卢恒杨国红王晓...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丹参病害防治技术同时为丹参生产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济南、临沂等山东丹参主要生产区域的多个种植基地及农资经营单位走访调查,结合文献调研,对丹参常见病害、发病规律、用药种类、农残现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丹参常见病害有 10 种,使用包括生物农药及复合制剂等在内的 20 类 43 种农药,用药品种均符合用药规定,但存在缺乏农药登记及防治技术指导、生物防治推广不足等问题。该结果为科学防治丹参病害,促进丹参产业绿色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丹参病害农药残留综合防治

    黄连琥珀清心丸质量标准研究

    张潇丹贺晓东高燕杨龙飞...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黄连琥珀清心丸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并为后续建立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对方中的沉香、广枣、诃子、黄连、木棉花、肉豆蔻 6 味药进行显微鉴别;对诃子进行薄层鉴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盐酸小檗碱进行质量分数测定。建立了黄连琥珀清心丸的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方中盐酸小檗碱在 0。018 0~0。902 0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质量分数检测方法科学、灵敏、重复性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中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 3。0%,加样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为 101。29%,相对标准偏差为 2。30%,所建立的质量标准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连琥珀清心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黄连琥珀清心丸质量标准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血府逐瘀口服液抗血栓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

    林圣华薛畅马宏林范伟...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血栓类疾病的机理,挖掘血府逐瘀口服液中抗血栓有效成分。通过TCMSP 数据库检索血府逐瘀口服液中的化学成分或成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得到核心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并进行拓扑分析和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血府逐瘀口服液抗血栓的作用机制;根据Degree值排名将关键的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得到 81个核心靶点,如TNF、ALB、AKT1 等;GO富集分析中生物过程(BP)共 304 条,分子功能(MF)共 72 条,细胞组成(CC)共41 条,通路富集得到凝血级联反应、TNF等 80 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Sainfuran、Xambioona和7-Methoxy-2-methyl isoflavone与靶点蛋白ESR1、F2、IL-2、KDR、MET、MMP3 均有较好的亲和力。该研究为血府逐瘀口服液在抗血栓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血府逐瘀口服液抗血栓药物血栓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肝豆灵片通过调控PKCβⅡ/ACSL4/ALOX5信号通路改善肝豆状核变性铁死亡的机制

    吴博进董婷闻雨雅田丽伟...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PKCβⅡ/ACSL4/ALOX5 信号通路,探讨肝豆灵片对 TX 小鼠肝豆状核变性铁死亡的影响以及对 CuCl2诱导的HT22 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将 TX 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肝豆灵片组、Fer-1 组、谷胱甘肽组,HT22 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肝豆灵片组、Fer-1组、肝豆灵片+Fer-1 组,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与HT22 细胞中PKCβⅡ、ACSL4、ALOX5 蛋白的表达,以及HT22 细胞中SLC7A11、GPX4 蛋白的表达,微量法检测各组TX小鼠海马组织中Fe2+的浓度,微板法检测各组HT22 细胞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GSH-Px 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检测各组HT22 细胞中PKCβⅡ、ACSL4、ALOX5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组织出现明显损伤,PKCβⅡ、ACSL4、ALOX5 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SLC7A11、GPX4 蛋白表达明显下降,Fe2+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肝豆灵片组、Fer-1 组和谷胱甘肽组海马组织的病理损伤均得到改善,且肝豆灵片组效果明显;肝豆灵片组和 Fer-1 组能抑制 HT22 细胞铁死亡,PKCβⅡ、ACSL4、ALOX5 蛋白与mRNA 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减少,MDA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SOD活力及GSH-Px浓度明显增加(P<0。05)。肝豆灵片能减轻 TX 小鼠海马组织铁死亡,抑制CuCl2诱导的HT22 细胞铁死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KCβⅡ/ACSL4/ALOX5信号通路,减轻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有关。

    肝豆灵片肝豆状核变性PKCβⅡ/ACSL4/ALOX5信号通路铁死亡机制

    基于系统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浙贝母-瓜蒌配伍调控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心脏衰竭的作用机制

    方孟香程成曹铭晨任炜...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EO数据库挖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心力衰竭(HF)关联靶点,检索浙贝母、瓜蒌化学成分及靶点,以获得其调控COPD并发HF潜在靶点,挖掘靶点功能及通路注释分析,构建组织特异性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浙贝母-瓜蒌影响COPD并发HF进展共涉及靶点 227 个,包括表达上调基因 153 个,表达下调基因 74 个;网络拓扑学分析显示PPI网络平均介数为 0。4,平均度值为 1。83,关键靶点包括RPS23、SNU13、NOL6、ELAVL1、NCL等;细胞组分定位于内膜系统、核内体和细胞外囊泡;生物学过程涉及囊泡介导的运输、基于微管的运动、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等;信号通路涉及MAPK信号传导途径;MCODE分析发现Cluster 1 涉及TKT、ENO1、NCL、KIF1B等,参与调控驱动蛋白、雌激素的高尔基体运输;Cluster 2 涉及SIN3B、PHF20、CTBP1、XPNPEP1 等,参与调控组蛋白反应;心耳、左心室、肺的组织特异性PPI网络提示浙贝母-瓜蒌配伍可能通过调控ELAVL1-ENO1-NCL轴影响COPD并发HF进展;分子对接表明其"宽胸散结"主要活性成分瓜蒌酸、"化痰散结"主要成分贝母新碱与ELAVL1、ENO1、NCL蛋白质靶标的结合高度稳定,且贝母新碱与靶蛋白结合力强于瓜蒌酸,体现两者配伍后先治肺再调心,相须为用以实现心肺共治的作用特点。

    浙贝母瓜蒌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脏衰竭系统药理学

    基于优化神经网络的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预估

    王晓阳万晨光王笑风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估大多基于传统的疲劳方程拟合得到,但由于路面结构的多向性和材料的复杂性,其预测精度往往不尽人意。为了提高预测精度,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对神经网络架构进行优化,通过室内间接拉伸试验建立了沥青混合料强度及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并对预估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用于预测沥青混合料疲劳力学特性精度误差在 4%以内,远优于传统的疲劳预测方程,可以作为获取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

    交通工程沥青混合料深度学习模型强度预测疲劳寿命预测

    辐射降温锦纶长丝及其针织物性能研究

    黄晶柏志豪吴珂杜立新...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辐射降温锦纶是以高红外发射型无机粒子SiO2和红外透过材料聚酰胺 6(PA6)为原料,采用熔融纺丝制备的具备被动辐射降温功能的长丝。对 3 种不同加工工艺的辐射降温锦纶长丝和普通锦纶长丝进行对比研究,测试其表面形貌、聚集态结构、化学组分、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表面摩擦性能。进一步对上述 4 种长丝织成的针织物的导热性能、瞬间接触凉感和室内降温性能进行测试比较。结果表明,以添加了SiO2的辐射降温PA6 为皮层材料、聚乙烯(PE)为芯层材料纺出的辐射降温PA6/PE皮芯复合丝,和辐射降温圆形截面锦纶长丝间隔递纱织造的针织物具有最好的导热性能和凉感性能,其红外热成像温度比普通锦纶针织物高约1。8℃,表明该针织物具有更好的红外透过性能,降温效果更好。综合认为,该研究所得辐射降温锦纶针织物具有优异的辐射降温性能,可用于辐射降温纺织品的开发。

    辐射降温锦纶长丝二氧化硅粉体织物性能

    分布盘型浸没燃烧蒸发器数值模拟研究

    冯浩王杰隋春杰陈伟...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浸没燃烧蒸发技术是以高温烟气为热源与液体直接接触蒸发的换热技术,但现有研究中缺少浸没燃烧蒸发过程的热态模拟研究和蒸发器内分布盘倾角对蒸发效果的影响。基于欧拉法对分布盘型浸没燃烧蒸发器的结构参数进行热态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气液两相流研究获得了蒸发器内部烟气分布,并探究了不同分布盘倾角对蒸发量和压力波动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分布盘倾角影响烟气在液体中的分布效果,增加分布盘角度可以减小浸没管入口压力波动,从而提高燃烧器内背压稳定性,减小分布盘角度,增强气液间换热效果,从而提高蒸发效率。

    浸没燃烧分布盘烟气蒸发浓缩两相流数值模拟

    离子液体吸收式制冷工质对气液相平衡研究及其分子动力学模拟

    张浩然陈伟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克服传统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种种缺陷,离子液体型制冷工质对被视作理想替代品,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与应用。采用静态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两种方法,对[EMIM]BF4/CH3 OH离子液体二元体系的气液相平衡性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EMIM]BF4/CH3 OH离子液体二元溶液具有良好的气液相平衡性质,实验测得饱和蒸气压比其他醇类离子液体二元溶液低约 21%;模拟结果与实验值有相同的数量级和变化趋势,相对误差普遍小于 8%。研究结果为离子液体制冷工质对的筛选和进一步的理论循环系统研究提供了物性数据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离子液体基础物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模拟预测的新方法。

    离子液体吸收式制冷分子动力学模拟气液相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