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尹玉吉

双月刊

1672-0040

dxxb59@sdut.edu.cn

0533-2782057、2780032

255049

山东省淄博市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理工大学主办,公开发行的综合类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代表栏目有“编辑传播学研究”、“生态文化研究”、“学术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内生发展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

    公茂刚张云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充分释放其新内生发展动力将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选取山东省 12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案例讨论,运用Nvivo软件及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内生发展的机制模型,即农业多功能驱动机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农业创新及推广机制、农业风险防范应对机制和政府服务保障机制5 个主范畴及其对应的11 个子范畴,并分别阐释了上述 5 大机制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内生发展的导向、依托、引擎、"防护网"和"定心丸"作用.在此基础上建议:强化政府合理规划引导,打造高效稳定的农业优势特色全产业链,重塑农民乡村振兴主体地位,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内生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内生发展机制扎根理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新经济环境下校办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宋晓梅于秀丽王一皓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强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为校办企业的改革创新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分析了校办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理念,结合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提出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应该树立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做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素养,以推动校办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强化校办企业对新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

    新经济环境校办企业财务信息化

    立规与治理:政党伦理的制度表达及逻辑展开

    刘康磊高欣然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的概念从经济和社会领域进入政治领域,其概念、逻辑和体系自然发生了变迁.党内治理与党的制度建设相关联,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契合,逐渐生成了党内治理的规范化体系.党内治理规范化与我国国家法律体系的规范化有所不同,党内治理的规范化发展具有独特的内在要求,具体包括党内治理的公共价值、法治要求、体系建构和历史任务的规定性,共同构成党内制度逻辑建构的基础.由此党内法规得以体系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将党内治理的制度体系转化为党内治理的治理能力.

    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法规规则逻辑党内治理法治化

    以民歌铸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与行

    耿君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关乎青年人才培养质量、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目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呈现学理层面"大而广"研究多,实践经验"小而深"讨论少的特点.为此,以反映各族人民生活、凝聚文化情感共鸣的民歌艺术为载体,通过校园音乐实践活动强化情感归属、信念认同,激发学生民族团结的情感共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走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新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歌音乐认同

    芬格莱特对《论语》的礼学诠释与现代重构

    李琳李想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芬格莱特从西方日常语言分析的哲学立场诠释研究《论语》,把"礼"看作人存在的本质,深刻阐释了"礼"的道德规范、社会实践、神圣意义.芬格莱特重视《论语》的原典分析,尽量避免引入诠释性文本,并试图纠正西方流行的"主观-心理"式解读方式,但由于矫枉过正反而陷入另一种偏见,因此并未寻得"礼"的最终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也使神圣礼仪成为"无源之水".

    《论语》《孔子:即凡而圣》儒学现代化

    新时期初知识分子书写中身体维度的复活——以《人到中年》为中心

    王宇瓦雨晴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初涌现出一批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谌容的《人到中年》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从身体的外部形貌、内在欲望及其与精神的关系三个层面进入文本,可以发现久被遮蔽的知识分子身体再度浮出历史地表.其中,知识分子身体的外部形貌得以重塑,作者将具有小资情调的"衬衣皮鞋"等服饰悄然替换,代之以"智慧的眼睛",其所表征的"知性美"也在审美地位上超越了20 世纪50 至70 年代大为推崇的"健美";此外,萌发于身体内部的欲望也在一定限度内获得出场的合法性;但近代以降的现代性诉求使身体在与精神的关系中仍处于被统摄地位.由此,知识分子主体性悖论和新时期初小说承上启下的书写面貌得以展现.

    谌容《人到中年》新时期文学知识分子身体书写

    深耕与拓荒——李宗刚学术研究评述

    乔宇刘勇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宗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贡献显著的学者之一,他既是一位勤于学术研究的"深耕者",也是一位勇于在学术领域开疆拓土的"拓荒者".他凭借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持续不断的思考,在五四文学发生学、20 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研究、现代文学史料建构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宗刚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史变迁的部分轨迹,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史料支撑和方法启迪.

    李宗刚文学教育五四文学文学史建构

    动静相生:《三国演义》的跨媒介传播及其意义

    朱军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古典文学经典,《三国演义》的传播与媒介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在成为《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主要通过口头进行传播.在成书后的数百年里,《三国演义》主要通过印刷(刊刻)媒介进行传播,戏曲等艺术形式也是其传播的手段.电子媒介诞生后,《三国演义》开始通过影视剧和广播等方式进行传播.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传统媒介对《三国演义》的传播构成了其文学意义的稳定性闭环.互联网媒介诞生后,《三国演义》的传播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互联网媒介不仅对《三国演义》原著进行传播,还创造了更多的衍生文本,从而打破了《三国演义》文学意义的闭环.传统媒介下的《三国演义》主要在静态中传播并获得相对稳定的文学意义.随着跨媒介传播的形成,《三国演义》则进入了生生不息的动态文化生产中.通过对《三国演义》跨媒介传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经典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接受与再生产.

    《三国演义》媒介传播互联网文学经典文学意义

    从象征到寓言:土味短视频的再生产

    王潇艺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土味短视频在数字媒介助力下迅速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传播过程中,土味视频的生产者、生产空间、表现手法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逐渐形成"新生生产者模仿""原有生产者升级创新""'迷因式'再生产""旁观式参与"等再生产形式.再生产文本借用了初代文本的部分表现形式,同时也具有与其不尽相同的文化意涵.土味视频的再生产逻辑揭示了由"象征"到"寓言"的转变,青年群体由结构化经验的主体性转向对具体的主体性的探寻.土味文化所呈现的种种新表征提示研究者关注青年群体建构自身身份时碎片化、创造性、个人主义等方面.

    土味短视频青年亚文化后亚文化

    党史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王永振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党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生主体、生成空间、价值理念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将党史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历史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党史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增强了价值认同、树立了道德标杆、丰富了实践载体.党史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多渠道搭建平台、多主体凝聚合力、多场域浓厚氛围、多机制构建常态长效育人体系.

    党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