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吴肇铭

月刊

1673-3142

nzcl-a@163.com nzcl-c@163.com

0531-88623885;88623875

250100

济南市桑园路19号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Journal Agricultural Equipment & Vehicle Engineering
查看更多>>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月刊由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山东农业机械学会主办,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山东省汽车工程学会、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工程机械总公司、山东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共同协办并支持的科技期刊。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国内统一刊号:CN37-1433/TH,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3142,大16开本,四封及插页精美彩色印刷,每月1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目前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农机学会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能源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现状和趋势

    宋裕民高琦许宁刘风平...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新能源智能农机发展是延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拓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农用机械领域应用的重要举措.新能源农机作为农业生产中节能减排的重要工具,是未来农机装备的发展和转型方向之一.在界定新能源智能农机概念的基础上,以电动拖拉机为例,介绍了国内外进行的大量技术研究与产品尝试,并对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典型产品进行了梳理,归纳各发展阶段的技术特点与影响电动拖拉机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新能源智能农机动力系统经历了电轨、动力电池与混合动力 3 个阶段,其发展受到了电池成本较高、基础设施不足、功率需求错配、农机类型多样与缺乏科学评定指标等多因素制约,而以清洁能源技术、分布式大马力电驱动技术、电控液压悬挂系统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成为未来新能源农机技术发展的方向.

    新能源智能农机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基于特征提取改进YOLOv3算法的马铃薯畸形识别

    王琦王关平吴晨光张文瀚...
    7-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铃薯畸形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畸形剔除成为马铃薯产后售前的核心工作步骤之一.目前,该环节主要依靠人工目测进行,劳动消耗量大、投入成本高,精准、高效的自动检测技术亟待开发.近年来,机器视觉在物体外观及特性识别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而马铃薯畸形属于马铃薯形态特征,故在获取马铃薯外形照片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YOLOv3 算法对马铃薯畸形进行识别.使用注意力特征金字塔替换YOLOv3 算法中的特征金字塔,克服了特征融合过程中的干扰,增强网络的深层特征提取,并优化了特征表达,进而达到提升畸形检测精度、可靠性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YOLOv3 算法相比改进前精确率提升 2.68%,F1 精度提升 2.31%,mAP提升 3.34%,针对深层特征的检测能力明显增强.该算法高效、精准,为马铃薯畸形检测提供了一种更优的智能检测方法.

    马铃薯畸形YOLOv3算法注意力特征金字塔深度学习

    基于YOLOx的马铃薯芽眼检测

    李海庚冯全杨森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铃薯芽眼检测是实现种薯自动切块的关键因素.为快速、准确检测马铃薯种薯芽眼,提高智能切种装置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马铃薯种薯芽眼检测方法.首先,针对芽眼形态多样的特点,通过图像增广及图像多样化处理建立马铃薯芽眼数据库,以增强检测网络的泛化能力;然后,利用YOLOx对小尺寸目标的高效特征表达能力,构建用于芽眼检测的网络模型,实现马铃薯芽眼的快速准确检测.试验结果表明:YOLOx网络对含有单个和多个无遮挡芽眼的样本,以及含有疤痕、斑点、虫眼和机械损伤的样本均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其中,最终检测精准度P为95.86%,召回率R为 96.95%,平均精度均值mAP为 95.37%,检测速度为 42.3 FPS.对比YOLOv3 和YOLOv4 网络模型,YOLOx模型可以同时满足马铃薯芽眼识别检测的精度和速度要求,可为马铃薯智能化切种提供技术支持.

    YOLOx目标检测卷积神经网络马铃薯芽眼

    基于LoRa的智慧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系统研究

    曹帅钱谦张娅玲曹永军...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化全面到来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生产正向着规模化、智慧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以西南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研究背景,针对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生长监测问题展开研究,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与试验田环境因素相结合,设计一种基于LoRa无线通讯技术的智慧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对试验田土壤温湿度、土壤pH值、土壤氮磷钾浓度、电导率和光照强度等土壤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可实现数据远程共享、土壤参数预警、辅助决策等智慧服务功能.该环境检测系统为农作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改良试验田的土壤环境.

    LoRa智慧农田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物联网技术

    设施种植机械装备发展现状与对策

    程娟李超张玉浩许宁...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施农业是利用工程化技术,使动植物在人为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实现高效生产的一种生产方式,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设施园艺等,而发展设施种植更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虽然我国各地已经有多样化的设施种植温室、相应的管理方式以及机械设备,但是整体的机械化率依然不高,而努力提升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是实现设施种植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从"耕、种、管、收"4 个阶段出发,分别对耕整地机械、育苗移栽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进行阐述,并从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了阻碍设施机械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的建议,为设施机械向多机联合、技术水平高、机构标准化方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设施种植机械智能化自动化

    马铃薯精量排种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李佩文田斌孙伟张华...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种植规模大、范围广.马铃薯种植存在过程繁杂、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研究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十分重要.目前有多种排种技术应用于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勺链式排种器结构简单,传动稳定;气吸式排种器能实现精密排种;针刺式排种器对种薯的适应性较好.针对机械化排种过程中的漏播问题,漏播检测与自动补偿技术对于提高马铃薯播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马铃薯精量排种技术的研究现状,比较不同排种器之间的区别,阐述现阶段马铃薯精量排种存在漏播、消耗功率大、对种薯的损伤较大等问题,为马铃薯精量排种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马铃薯排种技术漏播检测自动补偿

    中药材移栽机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白佳佳张陆海孙伟张华...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述了国内中药材移栽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特点,并总结了中药材移栽机械化关键技术,包括育苗质量及秧苗移栽特性、自动取苗技术、栽植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产业发展要求和应用场景,归纳了国内机械化移栽机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强调研究人员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离散元仿真、虚拟技术等为研究手段,以期为中药材移栽机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中药材移栽机移栽技术研究现状未来展望

    纯电动商用车能量回收策略优化

    王自强严运兵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电动商用货车的行驶里程,在保证行驶安全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回收电动货车滑行和制动所消耗的动能.基于ECE法规和前后轮理想制动分配曲线,在不改变原车机械制动结构的前提下,针对后轮驱动的电动商用货车,提出了一种基于制动踏板开度的能量回收策略,对原方案进行优化.该策略在电机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发电效率最优的电机转矩曲线进行制动力分配;再利用制动踏板开度和变化率,制定当前转矩向目标转矩的过渡规则,保证制动的平顺性;最后通过Simulink软件搭建模型,并集成在整车控制器之中.结果表明: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在规定路段SOC从 100%消耗至 70%,此方案的行驶里程比原车方案提高了 6.6%,验证了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行驶里程.

    电动货车能量回收制动Simulink

    方形硬壳锂离子电池产热性能的实验量化分析

    叶文盛雷齐丽娜
    45-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方形硬壳锂离子电池的产热行为表征问题,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量化分析新方法——热补偿法.探讨了电池产热性能与荷电状态、工作电流、温度的曲线关系.发现电池的产热性能、温升幅度等均随工作电流的降低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放电效率却随之增大;电池生热率与工作电流、温度分别呈二次非线性关系.相比于采用传统Bernardi模型测算电池产热,"热补偿法"精度高达 94%,且成本低、易操作,具备市场推广潜力.

    方形锂离子电池热补偿法产热性能理论分析实验量化分析

    基于响应面法的汽车驱动盘结构优化

    袁星星曾礼平彭冲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汽车驱动盘上信号缺齿和定位销孔的存在,使其结构不规则,影响工作中的动平衡,进而影响其性能.为提高汽车驱动盘刚度强度性能,以某汽车驱动盘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响应面法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以驱动盘盘体厚度、去重孔旋转角度、改去重孔个数和改孔半径为设计因子,以驱动盘去重量为约束,以轴向冲击 0.5 mm应力最小化为目标,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响应面优化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满足不平衡量要求,最大应力减小了 26.79%,提高了驱动盘轴向冲击疲劳强度.

    驱动盘结构优化有限元法响应面法刚度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