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金道超

双月刊

1008-0457

sd.xb@163.com

0851-3623092

550025

贵阳花溪 贵州大学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ountain Agriculture and Bi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刊登农业和生物各专业学科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有新意的文献综述;有创见的山区开发、教学研究及新品种介绍。力求观点新、资料新;注重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孔雀石绿对稀有鮈鲫的胚胎发育毒性研究

    杨婷曾鹏冉盛菊马秀慧...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对象,探究不同浓度孔雀石绿对稀有鮈鲫胚胎的致畸性和毒性效应.在稀有鮈鲫通过干法人工授精发育 4.5 hpf,通过设置1 个空白对照组及5 个浓度组(1.0、1.5、2.0、2.5 和3.0 mg/L),采用水体浸泡暴露的实验方式研究孔雀石绿对胚胎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雀石绿会导致稀有鮈鲫自主运动频次降低、心跳次数降低、孵化率也大大降低.高浓度(2.5、3.0 mg/L)的孔雀石绿对于稀有鮈鲫胚胎孵化有较高致死效应,低浓度(1.0~2.0 mg/L)的孔雀石绿对于稀有鮈鲫胚胎孵化有显著影响,影响稀有鮈鲫的自主运动、心跳和孵化能力,并且稀有鮈鲫在孔雀石绿的暴露下导致畸形症状,如尾部弯曲、心包囊水肿等.

    孔雀石绿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效应

    直播条件下水分胁迫对白及种子萌发的影响

    吴英兰龙运兰邓超胡毅...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白及直播种子萌发不稳定的问题,本研究以椰糠为基质,设置4 个含水量梯度,研究直播条件下水分胁迫对白及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直播后主要经历吸水膨胀成球状体(a)、球状体转绿(b)、球状体一端长出第一片叶(c)、长出丛毛状假根(d)、长第二片叶(e)和长根(f)6 个阶段.不同含水量基质上,最高萌发率为68.3%,最低萌发率为0,总体趋势为随着基质含水量增加萌发率提高,从不同阶段转化率来看,水分条件影响的关键阶段为b和e阶段;从萌发时间看,最终完成长根需要82.3~86.7 d,总体趋势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萌发时间减少,其中从播种到c阶段转化时间随基质含水量增加而减少,e到f阶段转化时间随基质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基于以上结果,在白及种子直播育苗生产中,可以在萌发前期增加基质含水量,最后阶段适当降低基质含水量来提高萌发率,缩短萌发时间.

    白及种子水分条件萌发

    覆膜和施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

    刘洋龙大勇赵娜杨胜美...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州安顺大田试验为依托,设置4 个处理:不覆膜不施肥(non-F+CK)、不覆膜施肥(non-F+NP)、覆膜不施肥(F+CK)和覆膜施肥(F+NP),探究覆膜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贵州农田土壤固碳培肥和作物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覆膜或施肥对土壤有机碳(SOC)影响不显著;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覆膜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降低了 9.1%和 10.2%,施肥使土壤MBC 显著增加了8.2%~32.5%;施肥对土壤全氮(TN)的增加幅度在2.9%~76.5%之间,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覆膜处理的TN分别降低了11.4%(P<0.05)和4.4%;与non-F+NP相比,F+NP处理玉米大豆分别增产10.4%和28.6%;SOC与土壤MBC和TN呈正相关,MBC与T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N呈负相关,玉米和大豆产量均与MBC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覆膜不利于SOC和MBC含量的增加,施肥则相反,将覆膜与施肥相结合可增加玉米和大豆产量.

    覆膜施肥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产量

    大麦虫和黄粉虫转化塑料效率对比及饲料配比优化

    肖彩李莉李仁婧付梅...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聚苯乙烯-麦麸"饲料配比下对大麦虫、黄粉虫及两种昆虫混合种群对塑料取食效率、取食后的存活、发育情况,以及降解聚苯乙烯的最佳饲料配比,本实验共设置5 个处理Feed1(1∶9),Feed2(3∶7),Feed3(5∶5),CK1(10∶0),CK2(0∶10).结果表明,大麦虫和黄粉虫的生长性能及聚苯乙烯取食量随着聚苯乙烯含量的升高而降低.混合饲养大麦虫和黄粉虫比单独饲养更有助于降解更多的聚苯乙烯,取食率高达(77.03±3.25)%,但混合饲养中的黄粉虫存活率极低,低至(8.67±2.82)%.单独饲养的黄粉虫存活率较其他饲虫比高,高达(81.33±2.59)%,但其聚苯乙烯取食率最高仅为(28.22±2.96)%,远不及单独饲养的大麦虫.在实验期间,黄粉虫化蛹率最高为(77.67±3.85)%,而大麦虫未出现化蛹现象,大麦虫幼虫的生长周期比黄粉虫幼虫长(幼虫期取食塑料),所以大麦虫对塑料的取食情况较好.而单独饲养的大麦虫,Feed1(1∶9)的存活率和聚苯乙烯的取食率均最高,分别为(44.67±1.81)%、(66.18±2.26)%.综上,单独饲养的大麦虫的Feed1(1∶9)配比较优,既能保证大麦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又能降解较多的聚苯乙烯,可为规模化养殖大麦虫、黄粉虫以及降解塑料提供实验依据.

    大麦虫黄粉虫塑料取食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