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华瑞

双月刊

1004-9142

jcnu@263.net

010-68902451

100048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代西域官寺及其功能

    孟宪实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朝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的高峰,而佛教中国化也在唐代完成.佛教与中国社会发生紧密联系,人生的许多生命礼仪都在佛教的形式下完成,从朝廷到民众莫不如此.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维护丝路畅通投入巨大,安西四镇的驻兵,就是证明.唐朝在西域,不仅驻扎军队,也设置官寺,不仅安西四镇,北庭都护府、伊吾军都有官寺存在的证明.官寺是唐朝的官方寺院,通常由汉僧管理,使用汉语佛经,并接受中央统一领导.通过西域出土的唐代文献,尤其是和田出土的汉文文书,发现唐代官寺在西域主要是服务军队,慰藉将士军心,提供生活帮助,是很重要的一种存在.

    唐朝西域于阗官寺军心慰藉

    于阗语《佛本生赞》的"结构精妙"与"文采铺赡"

    范晶晶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阗语《佛本生赞》选取了以大光明王初发道心为首的51个本生故事,对其进行诗体化的文学加工.这部《佛本生赞》延续了佛典中佛赞文类的传统——之前被洛伊曼拟为"观世音赞"的1叶于阗语残片实际上当属某种佛本生赞写本,在礼佛之外,可能还有辅助禅修之用,因此影响到其本生故事的选择.这些故事与龟兹菱格本生图像的绘制也有共通之处,体现了丝路南道与北道之间存在佛教故事的图文交流.于阗语《佛本生赞》还是难得的文学佳作,在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场景的铺叙、心理活动的刻画方面都极富感染力,与同类的梵语佛典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于阗语《佛本生赞》大光明王文采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说献疑

    李华瑞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为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所作序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即"造极说")从20世纪末迄今二十余年,被越来越多的宋代历史、宋代文学、宋代思想研究者所接受.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的尊崇,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晚清民初汉宋学之争中的宋学倾向,陈寅恪对宋代史学的推崇,华夏民族本位文化的指向,陈寅恪中国文化整体视域中的宋代文化.由此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陈寅恪先生当年发表"造极说"有着特殊的语境,因此不宜简单地用陈寅恪先生指称宋代学术思想(主要是程朱理学)之"造极"来涵盖包括文物制度在内的宋代整体文化发展水平,更不宜作为夸耀宋代整体文化发达的一种标签.二是陈寅恪等学者身处救亡的历史大背景,强调华夏民族的单一性、独尊儒家文化的学说思想,是当时时代条件使然.就其尊崇气节和提倡纲常理论的出发点来说,实际上与辛亥革命之后仁人志士寻找救国理论相仿佛,即"希望以学术趋向转移人心治道世局的良苦用心".故不能以此厚非陈寅恪.

    赵宋陈寅恪"造极说"献疑

    胡钟达先生与新中国的奴隶制研究

    晏绍祥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奴隶制是界定古代世界社会性质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胡钟达研究奴隶制的特点,在于他不仅从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论断出发,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或许并未特别明确地提出五种生产方式理论,而且他广泛运用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对古代世界奴隶制的比较研究,试图通过比较研究阐明奴隶制兴起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必要的发展,并指出奴隶制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种剥削形式,但从未在任何社会占据绝对优势,奴隶也未成为任何社会中的主要劳动力.胡先生的研究具有浓厚的现实关怀,获得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对推动奴隶制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钟达古代奴隶制奴隶社会形态

    朱光潜"意象"概念的批判性分析

    彭锋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象"是少有的成功实现现代转型的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在"意象"由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程中,朱光潜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意象"概念,朱光潜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对接.在从朱光潜"接着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他的理论的缺陷或者模糊性.朱光潜将"意象"直接等同于"形象",将特殊的美学问题视为一般的哲学问题,让美学陷入主客观之间的空洞争议,没能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展开深入研究.

    朱光潜意象形象美学

    中国佛塔:艺术形式创新与观念内容重构

    张法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佛塔,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中印文化的互动而生.中国佛塔主要体现在三大地域:一是汉地佛塔,主要是印度文化与中国汉文化的互动而产生;二是藏地佛塔,主要是印度文化与中国藏文化的互动而出现;三是云南佛塔,特别是滇南佛塔,主要是东南亚文化与中国傣族文化的互动而形成.中国三大地域的佛塔,在跨文化的互动中,都根据本土文化的需要,在佛塔这一建筑形态上,进行了艺术形式的创新和观念内容的重构,使佛塔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三大地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佛塔体系结构.

    佛塔的创新与重构汉地佛塔类型体系藏地佛塔类型体系滇南佛塔类型体系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艺术化与美育功能的实现

    王德胜宋刚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批评的知识化"主要指批评主体以概念、范畴和相关理论体系为主要工具,以文学认知为最高目的的批评趋向及其特征."文学批评的艺术化"则强调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呈现人的生命体验与内在激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经由现代学术的改造,形成了 一个相对稳定而理想的现代诗性批评范式,为作为美育的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能性.重建文学批评的表达方式、批评指向及其有效性问题,在于通过反思文学批评的知识化维度,在新的操作平台上重建文学批评的艺术化之维,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作为美育的制度化保障及其"以美化人"的美育功能.

    文学批评知识化艺术化诗性批评美育功能

    智能机器的政治经济学审视——在AI时代,读"机器论片段"

    秦兰珺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沿着马克思在"机器论片段"中指出的思考方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机器是一种以模拟的方式将人的脑力劳动能力转移进机器的机器体系.在资本主导的信息产业对智能技术和智能媒介的改造下,人愈发处于一种由知识丧失带来的"系统性愚钝"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吸收了人类智能的机器,就难免会出现与人对立的状况.增强人类智能的事业,需要我们在宏观上从信息社会内部,发展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限定的更好的社会生产关系,让凝结在智能机器中的人类能力朝着造福大多数人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需我们在微观上培育与不同层面的"机器"进行协商的意愿和能力,更理想的人机关系应该建立在人与"机器"的深度协商和有效磨合之上,而非人对"机器"之运作逻辑、机制、功能、要求的单方面接受之上.

    "机器论片段"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政治人工智能

    信用域改:构造人类第三方"三公"平台的关键

    窦尔翔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国内外流行的各类平台往往缺乏第三方性.即便有第三方性,也往往缺乏"三公性"即公正、公平、辩证公开性.这是造成当下世界经济减缓和无序的主要原因,亟待用信用机制对平台的运行模式进行改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分层和信用合作的必要性,当代信息技术进入元宇宙和GPT时代的到来则提供了信用治理的充分性.一旦数智经济平台形成,将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带来重大变化:一是理政经世治国中介化;二是人类价值观"持福致富"化;三是世界经济合作平台化.

    信息化时代信用精准化平台

    论政务诚信作为第一诚信

    谢新水
    9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务诚信作为第一诚信的命题可以从人性和社会发展视角来充分阐释.①从人性视角看,政府是平衡人性张力最重要的组织体系,既需要平衡"类"的同一性和个体差异性,又需要约束亲戚选择和互惠利他.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政府要制定非人格化的制度,运用强烈惩罚来消除行政人员的自利行为,还必须制定各种制度来激励社会大众各尽所能,才能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所有政府的诚信都是第一诚信.从社会治理角度看,我国农业社会的王朝政府诚信可以视为第一诚信,乃是因为它既是维系家国同构治理结构的总体力量,又是平衡亲亲与尊贤原则的决定性力量,还是保护家产均分制不可或缺的公正力量.工业现代化过程中,从保障社会安全的视角看,政务诚信之所以能成为第一诚信有三方面的缘由:一是因为政务诚信是商务诚信的引导,社会诚信是政务诚信的补充,而司法公信是政务诚信的延伸;二是政务失信会削弱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最终瓦解社会信用体系;三是政务严重失信引发社会安全问题.进入数字时代后,数字文明成为一种新型文明.在新时代,我国政府将政务诚信作为第一诚信,既是数字时代的要求,又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国通过政策动力、媒体动力和治理动力推动第一诚信建设,目的在于引导、督促社会信用体系快速发展与充分完善,建设诚信中国,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政务诚信第一诚信信用人性亲戚选择互惠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