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华瑞

双月刊

1004-9142

jcnu@263.net

010-68902451

100048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中国阐释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回顾与前瞻——张江教授访谈录

    张江韦昊昱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访谈中,张江教授认为,从"强制阐释"走向"公共阐释"的研究历程,揭示了阐释的边界性与公开性,而从传统训诂学等中国本土阐释学的独特方法入手,提出"阐衍学"的新颖概念,则既能够为训诂开拓出一个广阔的阐释前景,又能够为阐释打牢可靠的中国根基.因此,当代中国阐释学研究应当在吸收借鉴西方阐释学优秀理论成果的同时,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蕴藏的丰富阐释学思想资源,使之融入新时代中国学术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中,并结合时代精神和生活实践对其加以提炼和升华,实现现代转化,推动形成更加科学、更可持续、更具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阐释学理论,从而成为我们把握当代生活、凝练时代主题的有效工具.

    张江强制阐释公共阐释艺术阐释学当代中国阐释学

    清朝的"中国"概念

    成一农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的"中国"不仅是一个涉及清朝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对于我们理解近现代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极为关键的概念.皇朝时期,"中国"并不是一个中性词,其表达着相对于"四夷"的优越性,是"华夷秩序"的一部分,且由此其也就被使用于"四夷""天下"等语境中,这些也被清人所继承.就地理范围而言,清朝初年的"中国"相当于"九州"或者"十八省",但从康熙时期开始,清廷就有意识地扩展"中国"的范围,将其等同于清朝直接统驭的范围,或者清朝的"疆域".虽然相当于"九州"的"中国"依然被继续使用,甚至在民国初年依然有着影响力,但地理范围扩展后的"中国"则为近现代中国的领土奠定了基础.

    清朝"中国""九州"疆域

    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到超越后殖民主义——国际学术界关于塞琉古殖民建城活动的研究与争论

    邵大路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殖民建城活动是塞琉古王国疆土治理和开发的重要方式.自 19 世纪以来,以德罗伊森、比万、切利科夫、塔恩为代表的学者深受殖民主义史学的影响,将塞琉古的殖民建城视为希腊化进程的核心和希腊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将希腊-马其顿人所建城市视为"希腊文化孤岛",将马其顿军人视为殖民的主力军.20 世纪 70 年代,受到后殖民主义史学的影响,布里昂、库尔特和谢尔文-怀特等学者对既往研究做了反思和批评,提出了殖民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隔离模式".此后,更多学者参与该问题的研究与争论.20 世纪末以来,学界研究的新趋向已经逐渐淡化了东西方的界限,普遍关注塞琉古王国多元复杂的统治现实,将殖民建城活动视为构建帝国共同体的整合过程.

    塞琉古殖民建城殖民主义隔离模式后殖民主义

    英国对印度海军的援助政策探析(1963-1965)

    刘恒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 1963 年至 1965 年,英国与印度围绕海军援助问题,展开了长达两年的外交磋商.英国霍姆政府决定援助印度建造"利安德"级护卫舰,主要是为了阻止苏联将影响力伸入印度洋,进而维护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战略利益.在财政危机和防务审查背景下,威尔逊政府已无力满足印度海军日渐膨胀的要求援助的胃口,致使后者转向苏联.从后殖民时代英印关系的视角观之,英印海军特殊关系的终结,是印度在国防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同英国拉开距离并转向苏联的重要一步.20 世纪 60 年代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绝不只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冷战两极对抗下美国和苏联主导权的交替,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历史面相.

    英国印度海军军事援助

    不平衡的互动:美国与北约第一次首脑会议

    喻卓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50 年代中后期,北约面临诸多挑战.苏联洲际导弹研制成功对北约的"剑与盾"战略造成重大冲击,北约内部政治磋商不足,北约盟国关系尤其是美英关系、美法关系恶化.为应对这些挑战,美国推动并促成北约第一次首脑会议于 1957 年12 月在巴黎召开.会议期间,与会15 国首脑主要围绕加强成员国间的政治协商、北约军事防御、科技和经济合作以及与苏联的裁军谈判等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在北约建立核储备、部署中程弹道导弹、成立科学委员会等重要决议.此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猜疑和担忧;强化了北约的军事功能,尤其是核功能;其所制定的强化科技和经济合作等措施,使北约逐渐从军事政治组织演变为多功能复合组织;北约更加关注联盟以外地区,也开启了北约峰会的先河.会议加强了美苏战略对峙,也导致美苏竞争向第三世界扩展,从而形成了"全球冷战".会议显示出美国与北约战略互动的不平衡性,这一模式在根本上是由美国在北约内的霸权地位所决定的,而由此引发的种种矛盾,成为后来北约危机及推动北约持续改革的内在因素.

    北约艾森豪威尔美国外交美欧关系冷战

    跨文化图像叙事及其生态美学视角

    李庆本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科幻漫画《流浪地球》由法国、意大利、巴西和加拿大等国的艺术家共同完成,呈现出跨文化艺术特征,反映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对人类未来跨文化主义生态伦理的共同诉求.在这部漫画作品中,图像并非简单地复制外在可见的对象,而是通过为观看者呈现一种观察地球的方式而使不可见可见.这部漫画小说,将文字与图像结合,强化了使未来世界成为可见的这一可能性,显示出跨文化图像叙事的基本理路与生态美学的深刻意蕴,因而界定了比文学作品更多的生态环境的可见性.

    图像叙事科幻漫画《流浪地球》跨文化主义生态美学

    "西田哲学"中的"西田美学"

    王向远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主客合一、自由意志实现、直观性等鲜明特征,有助于西田几多郎阐述其哲学思想,所以西田常常将艺术活动视为最典型的、最极致的人类活动加以例举.他所提出的主客合一的"纯粹经验"论,"动者"与"观者"的统一论,"场所与无的限定"及无中生有的理论,还有"知性直观""艺术性的直观""行为式的直观"等一系列"直观"论,以及"行为式的直观"中的"形"及"成形"的理论,道德(善)与艺术(美)之关系论,尤其是关于艺术创作对于历史文化的"成形作用"的论述,都富有创意,成一家之言,带有"泛美学"的性质,可以说在"西田哲学"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田美学".

    西田几多郎西田哲学,西田美学"艺术性的直观""成形作用"

    征信概念的三重演变——兼议征信泛化

    耿得科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先秦的"信而有征"到民国的现代征信,在这2000 多年中,征信概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空白;从民国到当下,100 多年中,现代征信的概念有无变迁,学术研究也鲜有涉及.学术研究上的这种空白与忽略,并不意味着在群体记忆中抹去征信概念的历史.相反,当下中国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实践与政策上的分歧争议恰恰说明回归征信概念原点、探究其发展历程的必要性.文章认为肇始于先秦理性主义的征信概念,其语义历经恪守伦理与理性、论物叙事求真求实等前现代嬗变,在现代又转向经济信息服务.文章认为困扰中国30 余年的征信泛化问题主要源于征信的上述多重语义的无序切换.着眼国际规则与征信实践,从信用与信任的双重维度,厘清当下多种"征信"的名与实,对于消弭征信理论与实务分歧,推进征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征信征信泛化信用评价信任建设

    个人信用信息的类型反思与二阶进化

    白银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据生产要素化、处理技术化和价值最大化等多重动力的推动下,数据呈现出海量聚合、智能处理和普惠使用之趋势.个人信用信息(或数据)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驱动要素,其范畴设计和处理规则应与数据应用趋势相适应.在批量化个人信用信息归集阶段,对法律法规明确列举的反映信用状况的通用性个人信用信息"应归尽归",以满足各行各业的一般性需求.在精细化信用状况分析阶段,对授信主体基于其自身需求进行授信的特殊性或主观性个人信用信息应按需补强收集,以满足授信主体的场景化、个性化需求,最终形成通用性个人信用信息和特殊性个人信用信息二阶范畴体系.

    数字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数据要素个人信用信息公共利益

    政务诚信的结构维度、发展测度及优化路径

    陈新明胡俊超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的制度情境和学术指向下,如何从实然层面探讨政务诚信发展水平已成为政务诚信建设中无法回避的关键议题.文章通过文本计量刻画和挖掘当前我国政务诚信建设的政策情境和注意力配置,确定政务诚信的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勤政高效、守信践诺和失信惩戒等五维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政务诚信发展评价指数,并对 2016-2021 年我国政务诚信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我国政务诚信建设按法治、德治、效能三条逻辑进路推进,政务诚信发展水平逐年提升,治理属性日益凸显;不过仍存在政策力度待加强、应用场景待扩展、监测体系待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将政务诚信纳入法治化轨道,并积极融入数字政府建设蓝图,推进政务诚信监测体系建设和加强公务员教育.

    政务诚信结构维度发展指数实际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