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

周文升

月刊

1003-4145

sdrmpress@126.com

0531-82866365;82981706

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山东社会科学/Journal Shandong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既重视基本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理论研究;既重视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更注重与当前改革和建设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列斐伏尔:一种改变日常生活本身的政治规划

    张一兵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列斐伏尔认为,作为活的方法和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要认识和改变世界,而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为应对社会发展新问题、新情况提出理论主张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制定一项彻底改变日常生活的全新的政治规划,这不是资产阶级那种不动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量化的发展模式,而是将"改变生活"的口号具体地实现在日常生活的质变之中.

    列斐伏尔《走向一种左翼文化政治学: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要》日常生活批判使用价值

    论马克思哲学的"灵知主义"误读

    王时中苑诗野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构造了哲学、宗教与科学的"三位一体"形式,并以"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沃格林因此将黑格尔视为"思辨的灵知主义者",并将实证主义、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纳入"灵知主义"的思想谱系中.但沃格林忽视了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如果以康德的先验哲学与陶伦斯的神学科学为参照,可以更为清晰地呈现黑格尔哲学的"灵知主义"原型.但如何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厘定马克思哲学与"灵知主义"之间的关系,以抵制"灵知主义"及其家族形式的肆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艰巨的思想任务.

    先验形式超验形式辩证形式灵知主义马克思

    《资本论》物质变换理论的生态阐释及其时代价值

    毕秋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质变换理论是《资本论》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深刻的生态意涵.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生态活动,它不仅具有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定性,而且具有受社会关系制约的历史规定性,后者彰显了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生态批判性和价值指向性.马克思基于资本逻辑对人与自然双重掠夺的客观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剖析了物质变换裂缝的四重致因,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论自然观、科技异化和消费异化,并开创性探索了弥合物质变换裂缝的实践路径,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观点.《资本论》没有过时,其中的物质变换理论依然具有时代解释力,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思想和实践启迪.

    《资本论》物质变换理论物质变换裂缝中国式现代化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文化主体性建构

    侯衍社苏红豆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道路的自觉探索,实质上是从唯物史观的科学立场出发,在历史必然性与道路选择性、历史连续性与历史发展性、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总体性的辩证统一中对"古今""一多""中外"问题的原创性回答.这一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的文化底气,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要将这种自觉的文化追求转变为现实,基本路径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双向促进机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定向,以"两个结合"为遵循,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打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多元文化的总体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民族文化的世界化.

    唯物史观文化主体性"古今""一多""中外"

    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

    宋惠芳李雪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坚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依托,承担着兴文化、促文明的使命任务,能够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深度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通过盘活资源阵地、推进志愿服务、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在培育家庭文明、推动社会治理、弘扬时代新风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人工智能意识问题的哲学省思

    张俊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未知异种智能的恐惧.目前,科学界对于高级人工智能如AlphaGo Zero、ChatGPT4.0、Gemini 1.0等的工作机制已不能完全掌控,因为其计算量已经大到无法进行人工核验,这使得在人类意识的哲学反思中探索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变得必要且紧迫.人工智能的意识即人工意识,这种非生命体的意识往往被假想为一种人造的却又独立于人的类人意识.从意识现象学的分析来看,人的意识可以区分为智识、情感、意欲诸内容以及伴随这些意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尽管人工智能主要模仿人类意识的认知维度,但认知意识也是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与意识不能分割.能够自主学习、自动规划、自动推理、知识迁移、解决问题、自主判断、独立抉择和自主创新的人工智能,虽不具备人类的情感、审美、道德等意识内容,但仍可以被视为拥有某种形式的意识.人工智能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的风险是始终存在的,无论我们是对技术进步乐观,还是对人类进步乐观,都必须对未知之物心存戒惧.

    人工智能意识自我意识原意识超级智能

    ChatGPT有意识吗?——兼与王峰《人工智能需要"灵魂"吗》一文商榷

    蔡天琪蔡恒进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关于机器意识问题的广泛研究和热烈讨论.由于训练GPT等大语言模型所使用的数据是人类生成的语料,这意味着大语言模型的本体就是人类的意识世界.作为人造物,ChatGPT已经部分地承载了人类的意识,这些训练数据使其能够生成人类理解的对话,其输出也表现出强烈的人类意识特征.虽然目前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尚不具备显著的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但高性能的AI很可能会朝着更接近人类意识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涵盖潜在的无限可能性,以便认知主体简化其与所处世界的相互关系.与其回避讨论机器的意识世界,不如主动赋予机器与人类主流价值观相容的意识世界,以实现人与机器共生、共荣的未来.

    ChatGPT机器意识自我意识基础模型

    个体经验的集体化:技术化感知及其美学批判

    王大桥冯乐群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技术重构了经验的属性特征与内部结构,锻造了 日益同质化与集体化的感知方式.批判理论以"个体经验的集体化"问题为基点,从批判美学视角出发回应技术化感知问题.机械技术主导的工业时代带来经验的标准化生产,阿多诺以否定性姿态批判了文化工业与技术合理性对经验的同化.后工业时代的技术控制扩展为欲望的微观装置,德勒兹经由"分体"的编码机制或"无人称的个体"搭载的集体性主体,剖析了个体经验合并入欲望体系的集体配置过程.超工业时代的数字技术对感性进行全方位的算法统治,斯蒂格勒批判性地继承了阿多诺"工业图示"与德勒兹"控制社会"对感知的理解,反思"超共时化"对集体秩序的塑造,寻求重新打开经验之共享维度的方式.

    个体经验集体化技术化感知美学批判理论

    艺术的"生活化传播":命题提出、基本问题与研究空间

    吕行佳宋世桢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考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时,"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生活世界"及"日常生活"相关研究的回溯,可以更好理解艺术学研究的"生活转向"与"生活视角",进而提出艺术的"生活化传播"这一命题.艺术的"生活化传播"既还原了社会交往的亲切感,又发挥了大众化传播的普及作用.它作为一种可重复的艺术传播形式,呈现出民间艺术与主流传统文化的紧密关联,并使艺术与生活的互动关系由隐而显.在研究材料上,日常生活中与艺术有关的细节、实践和事件均包含其中.在研究视域上,可参考艺术民俗学的做法,从"礼俗互动"的角度考察艺术与所属社会整体的互动关系,亦可从媒介考古的视域对艺术之"物"所承载的制度及文化内涵进行还原.在研究方法上,应保留艺术学科的惯常特色,关注"身边的田野",同时适当汲取相近学科的最新成果,如以"线上民族志"的方法考察数字平台中艺术的"生活化传播".

    艺术生活"生活化传播"

    论浪漫主义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

    张继栋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克思系统接受的第一种哲学思潮,浪漫主义不仅为马克思反思近代以来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视野,而且成为理解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线索.通过比较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可以看到浪漫主义如何促使马克思反思德国的哲学思辨传统,并使其接近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进一步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

    浪漫主义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